轉貼:通膨經濟學、兩萬二、與台灣人大滅絕

看到一些人動不動就說台灣再過X年就要跟菲律賓一樣了, 這句話我從學生時代聽到現在都10幾年了,
還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看好菲律賓會竄起, 跟台灣平起平坐?
還是講這句話的人都是看了媒體或是聽路人甲乙丙丁說說就信以為真,
有去了解菲律賓的政局, 投資環境, 產業結構跟台灣有什麼差異嗎?

本來也想講保護產業, 看到樓上有大大已經先提到了, 就不多提了.
你想保護自己, 別國就不會保護他們自己嗎?
保護政策也要用在刀口上, 拿來保護毛巾產業? 是不是撞到頭了...
毛巾產業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前景嗎?

有某些人天性就是喜歡往悲觀方向看,
當台股掉到三千九百多點時, 就喊說完了完了,
漲到4500點時, 說金融危機還沒過, 是漲假的.
漲到5500點時, 就說這波漲完應該要大跌了,
漲到6500點時, 才驚覺股市已經漲了一大段, 但卻又不敢進場了.
等到7500點時, 看到抓住機會的人, 早就賺了一筆, 自己只能感嘆早知道OOXX.

這棟樓的本文就是類似這種味道,
由於在大陸工作的關係, 看到許多的員工都來自千里外的內陸, 光是坐火車就要坐上2-30小時(甚至更長),
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勇敢的跳出自己熟悉及不利的生活環境,
而那些不肯踏出家鄉的, 只能乖乖種田或是抱怨政府為何不在內陸開設工廠.

或許台灣真的不是很好, 但如果只想等政府來救, 那真的只能默默為您禱告.
為啥講到保護跟優惠,就有人一定要解讀成0%(不保護)跟100%(完全保護)。

作事情是這樣做嗎? 不是左就是右?
世界上只有兩種辦法能解決事情?
太極端了吧

處理事情難道沒有30%、50%、70%的折衷手法嗎?

要留住產業不外留,或許可以提出一些優惠措施,
留不住全部,至少也可以留住一部分吧?

就好比某家百貨公司有幾個有名牌專櫃要撤櫃移到別家百貨公司,
或許可以透過某些措施,降低專櫃抽%比例,在百貨內行事給它們多一點點彈性。
可以留住的也只是少賺一點點,總比都賺不到好吧?


不需要動不動就拿汽機車產業,這些很極端(保護過頭)的例子來堵人嘴。
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我只能說,你高興就好。

You win,ok?
Are you happy?


剛講完,馬上就有人提出DRAM跟面板,
早就說過不要拿極端的完全保護的例子來說了。
除了這些極端的例子,還有什麼可以說嘴的?

太陽能似乎都是股市的本夢比炒作結果。
政府似乎沒有太多動作著墨在上面吧。
扯不上保護優惠措施吧。
ICE0917 wrote:
為啥講到保護跟優惠,就有人一定要解讀成0%(不保護)跟100%(完全保護)。

作事情是這樣做嗎? 不是左就是右?
世界上只有兩種辦法能解決事情?
太極端了吧

處理事情難道沒有30%、50%、70%的折衷手法嗎?

要留住產業不外留,或許可以提出一些優惠措施,
留不住全部,至少也可以留住一部分吧?


不需要動不動就拿汽機車產業,這些很極端(保護過頭)的例子來堵人嘴。
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我只能說,你高興就好。

You win,ok?
Are you happy?


你到是說看看這幾年政府支持發展下的新興產業哪個有好下場的?

兩兆雙星? 面板和DRAM搞到最後變成什麼樣子大家都看得到。
生技? 哪家有做起來的? 太陽能? 股票是飆很高啦...

這十幾年的軌跡一路看來,只要政府介入給優惠的產業到最後幾乎都沒有競爭力,
何止汽車一項,拿汽車來講只是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這到底是台灣老闆的問題還是政府政策執行上有問題? 台灣像日本那樣搞通產省
有沒有機會到是蠻令人玩味的。到底是政府的問題還是其他的問題? 畢竟都已經
輪替一輪了,真的只是過度開放才搞成這樣的嗎?

真的要我說是,台灣社會架構教育出來的人就是這樣。從上到下的基本觀念不改,
不管你怎麼保護只會做到死路一條,從政府官僚,老闆到最底下的員工都有責任。
哎呀,開放很可怕的,喝水會嗆到,吃飯會噎到,出門有意外,唸書真討厭,建設有利益,核四不安全,創業有風險,就業被壓榨,做事會累,作人麻煩.......你們不懂的啦。 連脖子上的餅都還要轉,真不夠人性化

一位生活在美國的歐洲人向紐約的朋友抱怨︰「想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春天和秋天氣候也不宜人!」
別人錯了,不等於你就對了。
rebels wrote:
請問無印良品是靠政府生存的嗎...(恕刪)


當然不用啦!
那請問為什麼無祖國台商動不動就要脅政府保護,不然就外移咧!
不只如此咧!
什麼NB球鞋還買得到美國製,英國製...卻買不到台灣製!
筆電買得到日本製,找台灣製卻難如登天!
無祖國台商總是動不動說台灣成本高所以全要移往中國
最好是美國、英國、日本的成本都比台灣低!
名詞解釋=>反傾銷
反傾銷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合法的貿易保護措施,只要是進口貨物有差別取價,以低於正常價格進口到當事國,且對當事國同類貨物產業造成損害,在符合反傾銷協定的前提下,進口國便可對出口國廠商進行調查,並加徵額外關稅,即所謂的反傾銷稅。

1. 認同保護主義 ( 有限度保護 )
1.1 保護主義不該是 1 (絕對保護) 也不該是 0 (絕對不保護)
1.2 面對基本工業培植初期,生產成本、品質肯定不具競爭力,這是保護主義的初衷
1.3 該保護多久? 怎麼保護?
1.3.1 于認為 階段性 例如 兩兆雙星的稅務減免就是一種

2. 不認同保護次級產業
2.1 保護主義 等於是拿政府的錢作補貼,換句話說就是全民買單
2.2 最簡單的例子 政府出錢讓補貼工廠產出一台BB call (yes 沒錯) 沒人用的東西 一台100 (成本50) 你賣 -10塊 => 有沒有人買? 當然有 , 你有沒有賺錢? 也有 誰虧? 我虧 (我 = 全民)
2.3 無競爭能力 =/= 次級產業
2.3.1 最簡單的例子(更勝無印良品) 那就是 LV (包包算啥科技業?) 但是 他們勝在哪裡?
2.4 定義:于把次級產業定義為:勞力密集依存度高、技術依存度低的產業均屬之 (如 毛巾、手套)

說明完畢


另:保護 =/= 補貼

差別在哪裡?請看反傾銷定義

當政府試圖利用補貼(不論是減稅、土地租金減免、等),讓廠商用低於成本的價格(差別取價)來競爭,這就構成反傾銷的要件

這是要「證據」的,需要調查該廠商在不同區域的定價是否不同,即明顯地於成本之不正常競爭方式 (因為企業存在的2大精神:永續經營+獲利)

一堆搞不懂要政府補貼的人在想什麼?這個概念就是:=>請政府加稅如何? 然後補貼我 <= 因為我很窮
不是這樣的概念嗎?
一堆搞不懂舉著保護主義的大旗?請問反傾銷這個定義有那麼難嗎?大一經濟學就學到了呀? = =!?
你們認為 邪惡美帝就可以栽贓?不需要證據的亂告人? 你們把反傾銷當政治手段? 你們把反傾銷當反美牛?

如果用觀感可以談事情? 我認同,我也不會干涉跟反駁 <= 因為要改變一個人的立場是愚蠢的 (且 人是獨立的 我不能勉強你的想法)

但是要談事情 請拿4方面:邏輯、流程、數據、證據 ( 不要拿觀感 、 不要談大家都知道、不要跟我說 因為我聽人.... 這樣跟 昨天我夢到天上聖母說 OOXX 有什麼不同?)

新增 道歉啟示 (我消費的是 說 OOXX 的人 不是神明 易造成誤會 先行致歉 故 後補道歉啟示)
ICE0917 wrote:
處理事情難道沒有30%、50%、70%的折衷手法嗎?

要留住產業不外留,或許可以提出一些優惠措施,
留不住全部,至少也可以留住一部分吧?...(恕刪)


所以是哪一部分,甚麼優惠呢?

其實台灣已經有很多優惠了耶,比方說電力相對便宜,工研院、資策會提供研發支援並且協助取得金援,污染防治也是不太抓(住工業區附近的人自己倒楣),勞工權益不太管(我住的附近常有勞資糾紛的小遊行,溫哥華則偶有罷工),外勞引進也好像蠻普遍,但是終究無法與越南或者中南美洲的低價勞動力比啊。
咪咪與貓貓 wrote:
當然不用啦!那請問為...(恕刪)


Dear sir:

請問包包A與包包B,為一模一樣的產品,送到工廠加工後 一個掛 LV 的品牌 一個掛 LY 的品牌

請問您會買哪一個?( 或是換成任何您喜歡或擅長的產品結論不變)

消費者取向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會選擇對他覺得最有"效益"的產品,而不是價錢最低的產品
這也就是人家常說的 CP值

廠商之所以要培養品牌,就是為了要擴大差別取價,讓自己的產品可以在同樣的成本下獲得更多的「利潤」
=>請注意 企業存在的兩大精神:永續經營+獲利

廠商要的是「獲利」不是「低成本」(但是低成本往往是提高獲利的一種手段)

1.高毛利產品面對景氣時抵抗力較佳; (假設A 面對景氣變化 成本上升 售價下跌 影響毛利 10%)
=> 毛利 50% 產品 => 50% - 10% = 40% (如 LV)
=> 毛利 5% 產品 => 5% - 10% = -5% (如 代工)

因為 LV 主要的成本結構在於宣傳(廣告),代工業的成本結構主要來自於(人力、材料)
因此高毛利產品可以較有效的面對景氣變化而不需外移 ( 如 IC設計 ),但是低毛利的不行
尤其低毛利+高勞力密集產業,如不外移 只能倒閉 (因為虧損經營是不符合企業精神的)

這樣說您懂嗎?

還有很抱歉的說、很抱歉的跟大家說:如果我沒記錯這是「理財版」談的理論可以跟經濟學如此違背?可以談感受?可以談觀感?

那是否能請這些大大們另闢專區至閒聊版?謝謝


Panasonic數位相機全機種日製 Canon ixus全機種日製
都不是高階商品
台灣用工環境比日本好太多了

日幣一直漲 水電人工都高於台灣
咪咪與貓貓 wrote:
什麼NB球鞋還買得到美國製,英國製...卻買不到台灣製!
筆電買得到日本製,找台灣製卻難如登天!
無祖國台商總是動不動說台灣成本高所以全要移往中國
最好是美國、英國、日本的成本都比台灣低!


台灣人要支持在地生產的東西..不要讓人看輕台灣市場了
(台灣消費市場規模vs中國沿海市場規模, 那個台商容易吃的到?)

NB最近主打Made in USA, 在台灣也有固定支持人口, 難道Made in Taiwan 沒有吸引力?
年輕人有心的話..往Made in Taiwan 方向努力, 填補四五年級老闆挪去中國造成的台灣市場空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