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一位創業者
白手起家開創了一番事業
雇了十幾名員工
那這個人就為了這個社會創造了一些價值
而這些價值並沒有透過犧牲某些人的利益來獲取
如果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價值,那絕對是工作找人,而不是人在找工作
而這十幾名員工的收入,我只能說一切都是供需原則
如果大學生太多,自然身價就低
如果今天台灣人口只有現在的一半,大學生只有現在的1/5
但是仍然能產生出跟現在一樣的價值
那大家的收入絕對不止今天這個水準
會在那邊扯什麼大學生素質低落、態度差(哪一代不嫌下一代?)、老闆沒賺夠(這最扯,我還沒聽過哪個老闆說他賺夠了)
那些都是旁枝末節的藉口罷了
如果今天能做這件事的人只有一個
每個月又可以替公司帶來一百萬甚至更高的收益
態度就算再差,月薪五十萬都得請
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太多太密
產業很多也都是單位價值不高的
tom7629 wrote:
常常看到有人會對金融市場說,這是零和遊戲,只要你贏錢就代表有人輸錢。
不見得都是零和耶... 期貨是這樣子沒錯, 但股市不是.
一口期貨契約的成立, 必然是有買賣雙方, 也有一個履約價, 雙方結算時, 就是一方賺 n 元,
一方賠 n 元, n + (-n) = 0, zero-sum. 幾萬口的 OI, 全市契約價差損益總和也是 0.
但股票不是, 股票可以領息. 它不是只有買賣價差的觀點而已. 基本上所有持股者都長期領股
息的話, 總有一天可以平本, 然後所有股東都是淨賺, 這就不是 zero-sum 了.
tom7629 wrote:
現實生活中不也是零和遊戲?
...
團體生活中,總有人要當弱勢,當被壓榨的目標。
所以不是只有金融市場,現實生活中也是零和遊戲,只是你有沒有發覺而已!
如果純然以 "錢流" 的觀點來看, 似乎可以這麼說, 反正全社會裏的通貨發行若是固定的,
那就是全社會的人在玩錢流來流去的遊戲, 我帳上 -100, 你帳上就會 +100, zero-sum.
但交易的事實並不是只有錢流, 交易的原始本質還是在交換商品勞務, 並達成效用滿足.
這部分若考慮進來, 未必是零和, 例如: 我花 1000 元跟你買一個鐵路便當, 你覺得你賣
貴賺到, 但我覺得我三十年沒吃到這味道, 我認為這 C/P 值超讚, 我帳上 1000 元流出,
你帳上 1000 元流入, 我們是 zero-sum, 但我感到滿足, 你也感到滿足(因為海削到一個
凱子, 大賺了), 從效用的角度說, 是正成長 (只不過不是貨幣單位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