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卷做功德的年代來了?

meridian wrote:
舉例來說, 若有某檔-1%利率的債券票面價格100元
兩年後跌到-2%的時候票面價格可能變成110元, 那麼你就賺了約7~8%

這嚴重低估長期債券的資本利得了,以最新的實際案例TLT來說今年來就已經賺超過20%了,
-1% ~ -2% 粗估應該可賺30%吧!!
債券厲害的地方就是一樣1%的利率上下波動,賠的時候賠少少,賺的時候卻可以賺很大!!
HousePig wrote:
當你預期手上的貨幣貶值幅度比負利率還多的時候。


但債券結清時, 還本清息也是照貨幣單位付給債權人, 那如果現在 100 單位貨幣能換到一碗牛肉麵, 假定一年後貨幣貶值, 牛肉麵變成要 105 單位貨幣才能換到, 那用 100 單位貨幣去買那種債券的人, 一年後換回的貨幣數量反而比 100 更少 (例如 99 單位), 這不是更慘?

另外, 新聞寫負殖利率, 不是寫負利率, 我不知道有沒有看錯?
英國現在的利率好像是0.1%, 應該可以預期這個0.1%很快就會撤守, 變更低的負利率....
dancingra wrote:
但債券結清時, 還本(恕刪)


嗯?不難理解吧?上面也有人說明得很清楚。

時機:當你預期手上的貨幣貶值幅度比負利率還多的時候。

背景:存款有高昂的保管費用(負利率較大),
購買負利率債券(負利率較小)是不是比較划算?

但是債券本身不是錢,是一份可以在市場上轉讓的約定。
考慮到供需問題,商品價值是不是開始波動?
如果需求變高價格也就上揚。

簡單假設
存款100元,存款成本-2%領回時只有98元。
購買100元-1%債券約定領回時有99元。(已經有購買動機)

如果債券需求增加,債券本身可以賣到101元。(值得購買)
如果債券需求減少,債券本身只能賣到97元。(不值得購買)

以上是資本利得的情況,撇開不談。

接下來回到你說的情況,
我不只不想要付存款成本-2%,我也不想冒險獲得資本利得。
大部分的人可以自己保管現金,100元還是100元。

對,多數人手上並沒有太多存款,冒險保管現金成本偏低(但不是沒有)

那考慮過交易規模巨大且快速的公司嗎?帳上現金10億的公司難道真的領出來?
請保全日夜看守現金,需要交易時帶著大量現金到現場,交易時雇用人員點交現金。
先不要說怎麼解決跨境交易還有效率的問題,
以上所有成本一年內加起來很可能遠高於-2%(延續上述假設)。
最後發現存款放在銀行體系內直接轉帳交易成本更低,是不是就出現避險需求?


而且也不只是公司行號,同樣銀行手上的現金也有成本壓力,
連銀行本身都不希望放太多現金,
可以隨時拋售換成現金的債券是很受歡迎的商品。

而且還有負利率持續降息的問題,就不再贅述了。
HousePig wrote:
嗯?不難理解吧?上面(恕刪)


謝謝您說明, 我想我是被「貨幣貶值幅度」這句話給帶到「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想像去了...

我原本的想法:

貨幣購買力在不同時空環境下不一定一樣, 而若是已假定未來的貨幣是貶值的, 那麼想要維持現有的貨幣購買力(價值), 要嘛是把貨幣拋掉換成可以保值的商品 (像黃金), 要嘛是設法更快速增加手上的貨幣總量使手上的貨幣增量能追贏購買力下降程度 (前提當然是社會大眾還沒有到不信任並拒絕此貨幣的程度)。

然而把貨幣轉換成某種證券, 然後一段時間後再轉換回更少量的貨幣, 這在未來 (貨幣購買力已經是下降的了) 反而更不利, 這才是我想不通的原因, 但經過您解說就明白原意所指了, 謝謝!


補充一下為什麼我會混淆好了:

貨幣貶值: 以前一碗牛肉麵要 100 元, 一年後要 103 元.
===> 對付貶值, 就把貨幣換成有價值東西, 或賺貨幣速度要快過貶值的速度.

持有成本: 100 元放銀行一年要收 3 元保管費, 但一年後牛肉麵還是 100 元...
===> 對付持有成本偏高, 就是尋找持有成本較低的地方去 (但這不是貨幣貶值)
負電價也出現江湖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啊!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3/4586705?from=udn-category
英國出現負電價 每用1度約可拿1元回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