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間LKK wrote:因為資產大部分已事..信託財產不屬於遺產。.(恕刪) 我是針對您說多餘的資金捐給公益機構而言若是透過遺囑執行恐生爭議個人在六年前就去辦過預立遺囑公證結果就是遇到這種情況回來重新處理資產分配信託部份最好分年辦理以免逾個人一年免稅的贈與額度花了五年時間加上用保單分配才整個把額度用完現在政府追稅追得緊最好提早規劃贈與人過世前2年所贈與的財產將併入遺產稅課徵範圍因此宜及早規劃。
灰狼01 wrote:除非信託金額大,不...(恕刪) 還沒有去深入研究這問題 並不清楚但我覺得大家想太多,信託也是一種銀行的衍生性商品,銀行也很愛推這類以信託為名的商品產生信託這議題的原因背景大約有幾點:1. 擔心子女不孝,在老子還沒往生且不幸失智就來侵佔老本。若遇到這種狀況,我自己教育失敗,承擔苦果也是應該的,遇到我也認了。2. 不知道哪一天會往生,很難算准每年該贈與多少錢你無法確定哪一天往生,年輕力壯就能保證能活二十年嗎?所以現在就該多少要放一部份保單,但不必太準確,因為根本測不準。為了一個不確定發生且機率並不高的事,卻先付出信託手續費,實為不智我覺得抓個大概。不要讓政府完完整整坑20%遺產就好了人死都死了,身後捐公益跟捐政府其實也沒兩樣,除非你資產非常龐大且憂國憂民,否則捐給公益和被政府沒收都是一樣的,先顧好自己人再說吧,孟子不也說過親親而仁民,大部分人資產也才幾千萬的狀況親親都做不好了,生前多少有再做善事就行了,還考慮到身後?我自己實務上是每年固定有贈與個幾十萬(每年數字抓個大概,沒有固定數字,當然肯定是低於上限)給小孩(從自己帳戶轉帳現金到小孩帳號,用小孩帳戶去買股買保單買債券,非信託,自己轉帳處理就行),主要是希望在小孩出社會時就有基本的生活費(不用工作就有 22k),不完全是遺產稅考慮。其次實在無法知道哪天往生,不想生前的努力直接被政府坑走 20% ,我有買不少保單,假設突然暴斃,政府頂多抽我不到一半資產的遺產稅(不過買過頭很後悔就是,會陸續再調整。)我想以後應該要把重點放在如何花錢比如何賺錢還要重要真的沒有多少年(健康的前提)可以活了拖著病痛在醫院 那是等死 不叫生活 那不能稱做活著所以我認為餘命要用健康且有體力的生活來計算如果你現在55歲就一身病 整天跑醫院 無體力過正常生活很抱歉 你已經死了(拳四郎說~) "享"年55。樓主在運動場合遇到的當然都是身體狀況不差的老年人去醫院或養護中心瞧瞧吧 多得是老人躺在病床等死的慘狀用醫生宣告死亡來計算平均年齡根本沒有意義,沒有體力沒有活力,生不如死的那一刻,你就是個死人,後面拖多少年都沒有意義了我自己的狀況,目前是有積極的運動健身,但不太有信心,健康的活著粗估大約到 70歲已經相當樂觀,也就是只剩25年,時間並不多了。
xpotter wrote: 唉 要健康的活到80更難 再20年人生幾乎就快結束(足夠體力和健康的時光)時間過真快 人生實在太短...(恕刪) 有些事不要等退休後再去做。我計劃今年八月的時候趁換工作空檔,要去完成四月沒有完成的聖雅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