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轉貼 升鴻投資 投資

·
矽谷銀行前幾年大量吸到新創的存款,卻因為當時零利率,只能放到收益率很差的地方,現在利率一次暴升,這些資產有大量的浮虧,如果被存戶擠兌就死了。
這故事讓我想起1980年代波克夏年報的一些片段,文長但珍貴,希望所有金融業者都能好好看看。
——-
去年年報我們曾經提到許多保險公司因投資不當使得其公司財務變得不健全,迫使他們放棄原有承保原則,不惜以低價承接保單以維持既有流動性。很明顯的帳上持有不合理高估的債券的同業,為了現金周轉而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大量賣出保單,他們害怕保單收入的減少更甚於承保所可能增加的損失…
…然而不幸的是所有的同業皆因此受波及,因為你的價格不可能與競爭同業差得太遠,這種壓力未曾稍減,並迫使愈來愈多的同業跟進,盲目追求量的成長而非質的增加,害怕失去的市場佔有率永遠無法回复。即使大家一致認同費率極不合理,我們認為沒有一家保險業者,能夠承受現金極度流出的情況下不接任何保單,而只要這種心態存在,則保單價格將持續面臨調降壓力…
…新進者利用各種不同的行銷管道且毫不猶豫地使用價格作為競爭的工具,而確實他們也善用這項武器,但許多經理人很難體認到這一點,不是只有將軍才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大部份的企業與投資分析都是後知後覺,但我們卻看得很透澈,唯有一種情況才能改善保險業承保獲利的狀況,這和鋁、銅或玉米生產業者相同,就是縮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而不幸的是不像鋁、銅,保單的需求不會因市場緊俏而一下子就大幅增加,所以相對的,須從緊縮供給面來下手,而所謂的供給實際上是偏向心理面而非實質面的,不須要關閉廠房或公司,只要業者克制一下簽下保單的衝動即可。
而這種抑制絕不會是因為獲利不佳,因為不賺錢雖然會使業者猶豫再三,但卻不願冒著喪失市場佔有率與業界地位而放棄大筆的生意。反而是需要自然的或金融上的大風暴才會使業者大幅縮手,而這種情況或許明天就會發生,也或許要等上好幾年,到時即使把投資收益列入考量,保險業也很難有獲利的情況,當供給真正的緊縮時,大筆的業務將會捧上門給倖存的大型業者,他們有能力也有通路能夠吃下所有生意,而我們的保險子公司已準備好這一天的到來。
我們完全不理會簽發保單的數量,在下一個年度我們很願意一口氣簽出比前一年多五倍的保單,但若是只能簽發五分之一的保單也無所謂,當然情況若許可我們希望是越多越好,但我們實在是無法掌握市場價格,若價格不理想,我們就會暫時退出市場少做一點生意,在同業中再沒有其它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有我們如此高的自制力。
…在保險業普遍存在的情況,(這在其它產業並不多見)使得我們能保持相當的彈性,第一,市場佔有率並不絕對等於獲利率,不像新聞業或是零售業,最後能夠存活的不一定是最肥的那個人,第二,許多的保險類種,其中也包含我們所從事的主要險種,銷售通路並非只有唯一管道,所以進入障礙低,今年業績不多,不代表明年就一定會很少,第三,閒置的產能,在保險業來說主要是在於人力,這部份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在印刷或是鋼鐵業的話就不是如此,我們可以在保持慢速前進的同時,隨時蓄勢待發準備向前衝刺。
我們完全以價格為導向(而非競爭)來決定我們的風險部位,因為如此對於股東投資者才有意義,但同時我們也很高興,因為這對社會同樣也有助益,這個原則代表我們隨時準備就緒,只要市場價格合理,我們願意隨時進場承接任何產物意外險的保單,配合許多保險同業遵循的進出策略,當他們因為損失擴大、資本不足等原因退出市場時,我們隨時可以接替,當然當一些同業進來殺價搶食市場時,雖然我們也願意繼續服務大眾,但由於我們的報價高於市場價格,所以只好暫時退出觀望,基本上我們扮演的是市場供需調節的角色…
…1985年我們是所有保險業者中成長最慢的一家,事實上我們是不增反減,而只要市場情況不佳時,我們仍會維持這樣的做法,我們保費收入忽上忽下並不代表我們在這個市場來來去去,事實上我們是這個市場最穩定的參與者,隨時作好準備,只要價格合理,我們願意不計上限簽下任何高額的保單,不像其它業者一下子進入這個市場,一下子又退出,所以當其它同業因資金不足或懾於巨大的損失退出市場時,保戶會大量湧向我們,且會發現我們早已作好準備,反之當所有業者搶進市場,大幅殺價甚至低於合理成本時,客戶又會受到便宜的價格所吸引,離開我們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
我們對於價格的堅持,對客戶來說一點困擾也沒有,當他發現有更便宜的價格時,隨時可以離去,同樣地對我們的員工也不會造成困擾,我們不會因為景氣循環一時的低潮就大幅裁員,奉行不裁員的政策,事實上這也是為了公司好,否則擔心業務量減少而被裁員的員工可能會想盡辦法弄一些有的沒有的業務進來給公司。
這種態度在保險業界來說實在是少之又少,通常一般的保險公司會願意接下很多的保單以確定公司每年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但他們卻不願意公司在某一個單季發生大額的損失,雖然這種短期損失可以獲致更長遠的利益;我想我能夠體諒他們的立場,很幸運的查理跟我的工作保障與身家利益與所有的股東皆一致,我們願意被人當作是傻子,只要我們自己知道我們不是個傻子。
——
簡單來說,身為一個莊家,期望值不好,直接全縮不硬做,期望值很好,勇敢下大注。
不要因為在意盈餘平滑而去做一些爛機會。
..........
前陣子 聽廣播 台灣 也蠻競爭 的 保單 諜對諜 保戶會比價
信用卡刷出2,696億 創最強2月
提要

金額年增18% 33家卡行29家成長 國泰世華、中信穩居前二名 合計占三分之一市場




2023/03/16 00:25:17
經濟日報 記者楊筱筠、陳怡慈/台北報導

33家信用卡發卡機構今年2月簽帳金額昨(15)日出爐,合計刷出2,696億元、年增18.1%,除了簽帳金額繼1月之後續創歷年同期新高,18.1%的成長力道也高於1月的年增16.2%,可謂愈刷愈有勁。

從單月簽帳金額年增減來看,33家信用卡行2月簽帳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者僅四家,較1月的五家要少;另外,年增率達20%以上者,2月份有12家,也較1月的七家增加不少。

2月簽帳金額仍由國泰世華、中國信託穩居前兩強,分別刷出458億、443億,持續合計囊括國內信用卡簽帳金額三分之一版圖(33.4%),這兩家都在龐大基期下,持續呈現雙位數的高刷卡動能,國泰2月年增22.9%、中信年增20.3%。


簽帳金額前五大卡行當中,2月簽帳年增最高為台北富邦銀行,北富銀2月刷出268億元、年增24.8%,成長強勁主因主打日韓的J卡刷出好成績、momo聯名卡因網購火紅水漲船高、COSTCO聯名卡2月發出30多萬張帶來不錯新增消費。

玉山銀行2月底有效與流通卡數都居第三大,該行2月簽帳金額343億元、年增6.8%,因應北富銀拿下新一輪的COSTCO聯名卡發卡權、直逼玉山第三名寶座,該行推出星宇航空聯名卡,上市短短15天,已經湧進2萬件申請案。

第一銀行2月簽帳金額58億元、年增31.0%,刷卡勢頭高居公股行庫第一。該行高階主管昨日表示,主因一銀首次揮軍高雄、與義享時尚廣場合發的聯名卡,2月消費金額成長,另外,一銀與桃園市政府合發的聯名卡,給予5%至6%不等的現金回饋,吸引桃園地區的年輕家庭辦卡。

隨著新冠疫情流感化、民眾出國旅遊熱潮不減,主打商務飛航與高資產客群的台灣美國運通信用卡,成長動能最為驚人,美國運通去年10月以來,月月高居33家發卡行單月簽帳金額年增率第一名,今年2月年增77.5%,比1月年增60.0%還強。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5876)2月刷卡動能異軍突起,年增48.8%高居整體卡行第二高,主因該行獲得美國環球影業上海公司授權的小小兵信用卡,獲得不少民眾喜愛,上海商銀把握疫情解封熱度,推出新卡首刷禮送小小兵登機箱,反應相當熱烈。
..........
信用卡 也會愈來愈競爭 讓利
一銀 積極起來
一個瑞信、一個矽谷!
影響多深確切多少也未知,公司、政府都認為可控、無需提列⋯⋯
但媒體報導非常聳動引起恐慌!
搞到台灣銀行快倒了,好像台灣也發生擠兌一樣!

今天笨笨低接中信、富邦、台企,♾️無限向下攤平⋯⋯哈哈😆
kim122
中信接近10年線,也到我攤平點了,空頭新買的只想賺個反彈,套牢就領股利[^++^]中信銀穩定輸出,瑞士信貸120億也沒產險賠的多,還沒爆掉
MBUSA
趁機會撿一些較低成本的標的,好事。
今日財經市場5件大事:瑞士信貸續命 歐洲央行面臨艱難的抉擇
財經 2 小時前 (2023年3月16日 20:15)

今日財經市場5件大事:瑞士信貸續命 歐洲央行面臨艱難的抉擇© Reuters. 今日財經市場5件大事:瑞士信貸續命 歐洲央行面臨艱難的抉擇


Investing.com - 以下為3月16日(星期四)財經市場需要了解的5件大事:

1.瑞士信貸得以續命,大股東口頭支持

當地時間周三(15日),瑞士央行(SIX:SNBN)向瑞士信貸提供了540億美元貸款,以支援後者的流動性,提振了風險情緒。

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還發表了聯合聲明表示,瑞士信貸有足夠的資本和流動性,並稱過去一周美國銀行業的危機應該沒有蔓延的風險。

今日歐市,瑞士信貸(SIX:CSGN)歐洲股價回升,一度收復昨日失地。

與此同時,該行最大股東沙特國民銀行(TADAWUL:1180)也出面安撫市場,稱雖然不會進一步注資,惟瑞士銀行一切都好,很健康。

歐洲股市也有所回升,歐洲斯托克(Eurostoxx)50指數升逾1%,而歐元/美元也反彈0.3%。

2.歐洲央行陷入兩難

瑞士信貸的困境也把歐洲央行拖入困境。歐洲央行馬上將公佈利率決議,雖然該行此前已表明有意將關鍵利率提高50點子,並於隨後的會議上進一步提高利率。

然而,這一表態是於銀行業危機前作出,考慮到當前情況,已經失去意義。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歐銀是按計劃進行,還是暫停加息,等待目前的波動平息,或者取折中的辦法,僅加息25點子

目前,歐洲央行一方面面對著仍然遠高於目標的通貨膨脹率,且該行預測通脹將保持高位兩年,另一方面若繼續加息,可能使危機更加嚴重。

3.美國股指期貨升跌互現,關注美國大批經濟數據

美國股指期貨下跌,於歐洲央行公佈利率決議前,避險情緒仍占主導地位。人們對瑞士央行支援瑞士信貸的效果以及美國地區性銀行前景仍然存疑。

開市前,第一共和銀行(NYSE:FRC)、PacWest Bancorp (NASDAQ:PACW)和Zions Bancorporation (NASDAQ:ZION)再次下挫。

Investing.com美股行情顯示,截至香港時間20:11(美國東部時間上午08:11),以藍籌股為主的道指期貨跌71.6點,或0.22%,標普500指數期貨跌4.6點,或約0.12%,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升25點,或0.19%。

個股中,Meta(NASDAQ:META)和Snap(NYSE:SNAP)上升,消息指美國準備以國家安全為由逼迫中國方面出售TikTok。

此外,Dollar General (NYSE:DG)開市前公佈的指引遜於市場預期,Williams-Sonoma (NYSE:WSM)和聯邦快遞(NYSE:FDX)將於收市後公佈財報。

稍後,投資者還需關注費城聯儲的商業調查、失業金和2月份的新屋開工和營建許可等數據。

4.出個價吧!硅谷銀行資產花落誰家

據報道,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已要求有意收購破產的矽谷銀行(NASDAQ:SIVB)和Signature Bank (NASDAQ:SBNY)的機構不遲於3月17日周五提交投標書。

FDIC的目標是分別整體出售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如不能整體出售,可能考慮拆賣。只有現在持有銀行牌照的機構才能在提交報價前獲取目標銀行財務狀況資訊。

此外,購買Signature Bank之後必須同意放棄該行所有加密貨幣業務。

5.油價脫離16個月低位,惟勢頭仍然疲弱

瑞士央行出手支援瑞士信貸後,原油價格從16個月低點弱勢反彈,對全球經濟的擔憂抑制了升勢。
..............
黑天鵝 事件
財富重分配
金融動盪足以動搖國本!壽險更是重中之重!政府比我們更緊張😓⋯


壽險業蠟燭兩頭燒有解 金管會出手救了 本文共1062個字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

2023/03/16

 

21:56

會。本報資料照片

壽險業今年被匯率亂流、高漲的避險費用夾殺,金管會出手救了。金管會宣布修正「外匯準備金機制」,減少準備金超額提存、增加可動用準備金、並允許業者可拿準備金來抵避險費用等三大新制,將有助支撐壽險業3月獲利。

依三大新制估算,約9家壽險業免再超額提存、全體壽險業多了320億元準備金可動用,及以目前3.8%避險費用率來看,估有約64億元準備金可抵避險費用,緩衝匯損及避險費用、業者經常性收益可大幅提升。

換言之,3月至今台幣對美元續貶0.5%,多數壽險業可望免再增加提存、還可以拿準備金抵銷避險費用,動用準備金彈性大增,壽險業3月獲利露曙光。

什麼是「外匯準備金」?

「外匯準備金」是指當台幣貶值、壽險業有兌換利益時,需提存一筆準備金,以因應當台幣升值、壽險業出現兌換損失時,就可以把這筆準備金,拿出來沖抵,藉此減輕對獲利衝擊。

白話文就是,準備金如同一個壽險業的大水庫,晴天(台幣貶值)儲糧、雨天(台幣升值)撐傘,不會讓壽險業因為匯率亂流,讓「獲利暴起暴落」,有平穩損益效果。

台幣今年狂升又爆貶,升值時、壽險業有匯損,貶值時、又得提準備金,加上高漲的避險費用,讓業者陷入一手提存(或匯損)、一手砸大錢避險的「兩頭燒」,這兩頭燒幾乎燒光了壽險業獲利,讓業者急向金管會求救。

外匯準備金三大新制

為解壽險業燃眉之急,金管會宣布修正「外匯準備金機制」,3月即可適用,有三大調整機制,一、業者提滿水庫,從目前「當年底國外投資總額」的9.5%為限,改為「國外淨曝險部位風險值的95%」,等於減少超額提存。

金管會統計,去年底壽險業準備金餘額2288億元,新制只需2,128億元「就滿水位了」,換言之,整體壽險業準備金水庫滿額,估算9家都「超額」免再提存還可沖抵,另8家提存水位已超過8成,提存壓力大幅緩解,不壓抑獲利。

二、把壽險業平均約七成外匯傳統避險部位,衍生的避險成本,也納入準備金水庫中,當避險成本愈高、可拿準備金沖抵,反之就增加提存。此舉可減輕業者受避險費用漲跌之苦。

今年1月底壽險業國外投資(不含外幣保單)加國際板債約19兆元的7成衍生避險費用納入準備金後,以目前避險成本率3.8%超過歷史平均數(1.42%)來試算,依新制,估全體壽險業可拿64.5億元準備金抵避險費用。

三、警戒水位從準備金餘額20%,改為前五年平均月固定提存的六倍。去年底壽險業警戒水位458億元,新制降低到138億元,等於多增320億元準備金可動用,可拿來沖抵匯損壓力。不

史上最慘 壽險股債未實現損失逾4兆
04:102023/03/17 工商時報 彭禎伶

美國去年鷹式升息17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害慘壽險業。14家本國壽險16日紛紛公告去年底財報,去年稅後獲利1,307億元,但淨值項下的股債未實現損失達7,613億元,攤銷後成本(AC)項下的債券,未實現評價損失更逾3.67兆元,等於14家壽險公司滿手股債,有高達4.43兆元的未實現評價損失,無利可實現。


因為股債雙跌,14家壽險公司去年淨值下資產價值下跌逾1.24兆元,所以全年綜合損益是虧損1兆1,111億元,無論是未實現損失或綜合損益都應是史上最慘的一次。


主要是去年底評價時,除了債券殖利率大反彈,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年初的1.51%拉到3.87%,美國投資等級公司債更從3%多,直接拉上5.38%到5.87%以上,壽險手中18兆元左右的債券,從有評價利益直墜到評價虧損。

因此去年有六家壽險公司在10月1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今年1月1日還有三家,將公允價值進其他損益(FVOCI)項下的債券,轉列到AC,即從市價改列成本,九家淨值因此增加7,614億元。

另外去年底台股收在14,138點,比前年底修正逾22%,如壽險投資逾40萬張台積電,去年底評價損失逾300億元,但今年初就火速回升不少,甚至有公司轉為評價利益。

14家壽險公司投資國內外股票約1.84兆元,去年底出現近2,500億元的未實現評價損失,代表股票能實現的資本利得亦不多,但今年首季台股投資情況有好轉,不少公司有趁機實現股票獲利。
............

壽險股債未實現損失逾4兆 真還不少阿
old_hsiao
是的,把債券往AC放的,就沒搞頭了。眼睛要看準喔~
股海菜鳥
會不會等到降息了, 又吵著要重分類 ?
轉貼王大衛先生 臉書

昨天股市最聚焦的一檔股票應該是台企銀的短暫跌停秀,在跌停價12.6元有3331位幸運兒買到了,是福還是禍今天開盤就知道了?
*
台企銀成交230665張,以3/15收盤價14元來計算,台企銀投資人先自我除權息3次,是先蹲後跳還是趴?10天之後我們再來回顧3/16。
*
我昨天早上在台企銀存股家族..的發文留言如下(因為寫得有點匆忙,內容稍有修改):
「股票操作有三種人
(1) 存股者:不用去理會市場變化,但特殊因素股價大跌,是加碼的機會。
(2) 波段者:滿足點一到獲利了結,再等特殊因素股價大跌時買回,從新波段操作
再來一次(1234-2234-3234-4234然後再來一次)。
(3) 短線者:跑來跑去會很累,也賺不了大錢,要繳稅也要跑路費,不是很划算。
*
我是(2)波段者,從2022年5~6月進場至今也快接近1年持股時間,雖然2023年在14.5~14.85元全部出清(2022年在13.1也有出掉部分),但我還是會在適當時機與價位再買回,因為2022~2023年台企銀是一檔好股票。」
*
昨天對波段者而言就是適當時機,我再度買回100張平均成本12.76元(在留言區),我往回推算前面100張的平均賣價成本約14.6元,前後價差約1.84元(12.6%),價差1.84元對股價14元的銀行股是很大,但我想知道(1)存股者昨天有加碼嗎?還是等更低點再加碼?
*
我們來看台企銀值不值得在收盤價12.7元投資(我指12.7元不是最高點的14.9元):
(1) 2022年稅後淨利+101.2億,OCI-69億,綜合損益+32.33億(注意看綜合損益
是正數)。
(2) 2022年淨值底下其它權益-37.7億,未分配盈餘+93.39億,2021年未分配盈餘+52.28億(注意2021&2022年的未分配盈餘)。
(3) 以台企銀股本803億,0.34的股利,台企銀會動用到當期的未分配盈餘8.03億(配息)+19.3億(配股必須從當期未分配盈餘撥出19.28億轉到普通股=約27.33億),沒有動用到前期的未分配盈餘(投資人要引以為榮才對)。
(4) 2023年1~2月稅後淨利23.23億,YOY+65.93%,EPS0.29元,YOY+61.11%(以金融股而言已經是好棒棒了)。
*
存股是好事,但不要死存股,股價是Sine Wave走勢,高點賣出一部分股票,低點買進一些股票,讓存股的股票庫存能流通,最後的張數還是會接近一樣(不敢說100%)。
*
.........
王大補100張了
火海
YOY是不是寫錯,而且寫兩個
vul34622
有除權吧
穆迪開槍,6家美國銀行信評被降「留校察看」…這媒體超慘!17億現金資產全放矽谷銀行

穆迪將Signature Bank的次級債(subordinate debt)評級打入其最低的垃圾級「C」,並表示將撤回對該銀行的未來評級。

另外被列入降級觀察名單的銀行包括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Zions Bank、Western Alliance Bancorp、聯信銀行(Comerica Bank)、UMB Financial Corp和Intrust Financial Corporation。

怎麼感覺那麼熟悉
華爾街都是這樣Play的嗎
vul34622
存戶 ok 股東等清算後殘值 美第6大期指公司MFG破產 朋友有約50萬美元保證金在那 印象中一起去會計師事務所 拿一個證明 填一些公司表格 分2批退款 共退回約91% 應該是律師費及手續費
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獲11家同業存款2340億元 股價盤後倒升


美國地區銀行爆發倒閉潮,另一間陷爆煲危機的第一共和銀行(FRB)有救了!獲美國11家銀行聯合注入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存款助解困,其中高盛及摩根士丹利各存入25億美元,摩根大通、美銀、花旗及富國銀行亦各存入50億美元,紐約梅隆銀行、道富銀行、PNC銀行及美國合眾銀則各存入10億美元,相關存款會在銀行保留最少120日。



FRB股價周四(16日)一度挫36%,受注資消息刺激,收市倒升近9%。

參與銀行發聲明指出,這項美國大型銀行的聯合行動顯示他們對FRB的信心,以及對美國所有規模銀行的信心。又強調,美國銀行體系的信用維持強勁,流動性充裕,近期的事件並沒有改變這點。中小型銀行對金融體系運作和健康的非常重要,美國的大型銀行會與其他銀行保持團結,同時加強財務實力和流動性部署。

美國財政部、美國聯儲局、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及美國貨幣監理署發表聯合聲明,而美國財長耶倫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指出,銀行們對FRB的存款支持,證明銀行體系的韌性,且聯儲局會隨時準備向符合條件的機構提供流動性。

FRB稱,銀行每日存款流出已顯著放緩,截至3月15日,共有340億美元現金;並正評估資產負債表,亦決定將暫停股票分紅,專注減少借款。

不過,情況如美國硅谷銀行(SVB),FRB高管在上周公司股價開始暴跌前已拋售了價值1,200萬美元的股票,其中行政總裁Herbert出售了價值450萬美元股票。

另外,Odeon Capital分析師Dick Bove表示,今次11間銀行為FRB提供300億美元流動性,反映銀行系統本身有錢,相信銀行業危機已結束,但不得不讓人想起1998年的情況,當時14家銀行聯手救助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防止了全球金融市場崩潰。



原文網址: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獲11家同業存款2340億元 股價盤後倒升 | on.cc東網 | 產經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30317/bkn-20230317082738991-0317_00842_001.html
...........
市場認為 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獲11家同業存款300億美元
這意義 超過瑞士 支援 瑞士信貸
中信金又偷偷調整盈餘EPS了,去年9月一次,公告自結與Q3季報不同(差),現在又來一次,

1/10公告自結EPS 1.67 稅後盈餘 336E
3/15盤後公布財報 1.55 稅後盈餘 312.8E

本公司111年第四季單季自結損益與會計師查核結果差異說明
說 明
1.事實發生日:112/03/15
2.公司名稱: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
5.發生緣由:本公司之孫公司中信產險調整增加防疫險應提列之保費不足準備23億元。
6.因應措施:無
7.其他應敘明事項(若事件發生或決議之主體係屬公開發行以上公司,本則重大訊息同時
符合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9款所定對股東權益或證券價格有重大影響之事項):
MBUSA
優秀[偷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