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開始買金融個股,先買永豐金1張作價差的電子股部份約有400萬左右在5/15前第一季季報公布前電子或許還有高點可期如無意外,除了20張矽格可能不會停利外,其餘電子停利會轉倉永豐及中信金我還是認同杜金龍先生的看法,大盤第一季是高點,第三季是低點電子股這波跌深後,反彈的很猛而金融還在谷底混我自己的看法,電子開始修正,金融股很大機率是持平或緩步向上這樣我停利的電子股資金停留在00878,00713,00882及金融個股裡,可以鎖住獲利等待第3季電子修正後低點,再賣出部份Etf及金融股,檢便宜的電子好股票2023年要穩中求勝,持股市值由年初的1870萬到今日的2077萬,勉強及格等待2024大盤回升年,突破自己2022年2200萬的市值高點
第壹季業績好,想來是金融股的慣例。開股東會,業績要好看。少數金融股有增資的需求,也要列入考量。公股金控兆豐金及第壹金可能是在第壹季仍有多餘的資金投資路利息高的債券,獲利較為穩健。景氣出問題,經濟出問題,唯有穩健保守的公司活得還好。投資前,再想壹次經濟,增資,首季等因素; 自己的金流,保守量力而為。
賺升息!國銀存款餘額逼近53兆04:102023/04/12 工商時報 彭禎伶 、 魏喬怡全球央行升息,錢瘋狂湧回銀行。金管會11日公布,國銀2月底存款餘額達52兆9,203億元,單月再增3,325億元,即將突破53兆元大關,且今年前二個月國銀存款就增加5,746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主要是壽險資金移動、電子業存款及公營事轉存款增加,如中信銀前二個月存款增加1,215億元,台新銀行增加1,191億元,合庫增加798億元;分析應是升息,錢存入銀行利息收益增加,如壽險、電子業及高淨值客戶資金大量回存銀行。雖然前二個月國銀放款增加1,249億元,2月底放款餘額亦達36兆7,795億元,但國銀存款與放款間差額2月底已拉大到16兆1,408億元,史上新高,存放比連五個月下降,2月底降至69.5%,創14個新低,亦是歷史次低,僅次2021年12月的69.23%。童政彰說明,主要也是因為升息,企業提早還款,如民營企業放款2月就減少852億元;其中,企業投資借款即少37億元。企業周轉金借款2月雖增367億元,但也比1月增加量少64億元。即便錢大量湧入國銀,存款利息支出可能增加,但國銀前二月累計稅前獲利823.26億元,續創歷史同期新高,比去年同期多賺近248億元,成長43%,獲利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投資獲利,前二月有3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1億元,增加3.45倍。最主要是匯兌利益,另股市上漲、資產評價增加亦是投資獲利增加原因。由於放款是持續成長,前二月國銀放款淨利息收益有984億元,同比成長1.3%,手續費收入346億元,則年減5.6%,應是保單及基金銷售衰退所致。以獲利單位來看,童政彰指出,前二個月國銀總行稅前獲利594.5億元,創同期新高,比去年同期成長逾59%,但以往獲利重要來源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前二個月稅前獲利112.3億元,年減20.4%,主要因為放款減少;代表客戶會先還高利率的外幣借款,新台幣借款還款速度相對緩和;海外分行前二個月稅前賺107.3億元,成長46.1%,已與OBU獲利接近,大陸地區分行前二月則賺9.1億元,微幅成長1.3%。
weber2654 wrote:第壹季業績好,想來是...(恕刪) 以淨值含金率來看我去年新增最多的三支個股台新金22Q4已達20.32,幾乎追回22Q1的20.35;臺企銀22Q4已達25.71,追回了22Q1的22.66;群益期22Q4已達44.87,小幅超過22Q1的42.76;而今年開始追蹤個股 中信金,其22Q4已達44.69,已追回22Q1的43.85。至於玉山金,其淨值含金率22Q4為16.98,尚未追回22Q1的20.82。以上各家股東權益總額22Q4較22Q1皆略微成長。富邦金淨值含金率22Q4為83.88,大幅超車22Q1的58.76。但股東權益總額22Q4較22Q1大幅下滑逾三成。壽險、產險、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經紀、租賃、票券、金融相關ETF…台股可供挑選投資的金融相關標的蠻多的,除非來了大隻黑天鵝無差別通殺,不然還是有機會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