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opic.udn.com/event/newmedia_2021_climate_change_climate_business台企「轉大人」 減碳是門好生意拚零碳水泥 台泥要做世界第一說到碳排放,要燒煤、把石灰石加熱到1400度的水泥業肯定名列前茅。製造一噸水泥會排放840公斤的二氧化碳,但台泥公司董事長張安平卻在台灣率先喊出「2050水泥製品碳中和」。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目標,台泥該怎麼辦到?「我沒有絕對的答案,但一定要拚到底。」張安平宣示,2025年要減碳11%,2030年減到30%。「現在雖還看不到2050碳中和的解決方案」,但他相信,到了2030年,科學進步會帶來答案。迎面而來的減碳大挑戰,必須靠零排碳的純淨綠能才能達成;張安平說:「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出全世界第一包零碳水泥。」有零碳水泥才有零碳建築。身為高排碳的水泥業者,原本就是眾矢之的,台泥積極加入由碳揭露計畫、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共同推動的減碳平台,2019年底承諾上述減碳目標,並依聯合國氣候小組IPCC與國際能源署的方法學,制定減碳路徑。去年7月,台泥成為東亞第一家完成減碳目標設定的水泥企業。不只台泥減碳,供應商也得一起減。在「供應商大會」中,張安平喊話:「大家跟我們一起朝同方向走,建立綠色經濟供應鏈的長期夥伴關係」。去年11月台泥的法說會,投資法人提問一輪後,張安平反問:「大家都只談到錢,怎麼沒人問我減碳的事呢?」台泥總經理李鐘培表示,台泥逐年增加減碳的投資, 各廠還設定減碳KPI、列入績效考核,「做不好要扣績效獎金」。「這過程很辛苦,但當我們得到成果,會更有感覺。」張安平說。去年8月先取得台灣第一張水泥產品碳足跡標籤,由環保署驗明台泥的碳責任,同時向鋼廠、台積電等企業找尋水泥替代原料,也到非洲找到「高嶺土」新原料,做出來的水泥強度不變,卻可減少3、4成的燃燒熱源。在水泥製程中,燒石灰石所用的能源是減碳關鍵。台泥採取「減煤增廢」策略:收集行道樹修剪下的枝條、稻稈及稻殼等農業廢棄物代替燃煤。燃燒的餘熱,也用來發電。張安平也要求在水泥廠附近取得一千公頃土地造林,樹能吸碳、固碳,修剪下的枝條就是自用的生質燃料。要達成張安平發下的豪願,關鍵除了製程減碳,就是發展綠能。台泥於是由一家水泥公司,朝向綠能集團轉型:風力、光電、地熱,多管齊下。台泥成立「綠能公司」與台鹽合作,在嘉義、台南等地魚塭發展「漁電共生」的太陽光電。在台東,獲紅葉部落支持,打造台灣第一座結合觀光、溫泉的多功能地熱發電廠。張安平說,台灣還有海潮發電等潛力,台泥都會嘗試開發。儲能,是未來的重要綠色技術。台泥3月底啟用彰濱工業區全台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看老天臉色的太陽能與風電都太不穩定,必須把發的電儲存下來,才能穩定調度供電。這座智慧儲能系統如同一套「超級電池」,存下綠電後,穩定和台電電網連結。這套技術全球目前只有特斯拉、南韓三星,以及台泥做得到。用綠能不排碳,來抵掉水泥製程中排出的碳,張安平說,若還是無法碳中和,就使出最後手段「碳捕捉」,把排到空氣中的碳抓回來。碳中和之路代價高、變數多,問張安平有多大的決心?他說:「你為你的下一代在拚的時候,你說決心強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