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員工分紅的文章,請集中在此討論

macacafly wrote:
公平正義的事情不見得...(恕刪)


唱衰台灣的人的所在都有, 這個理由倒是第一次聽到,
前幾年我也覺得不好啊, 台灣有欣欣向榮嗎?
或許這是個趨勢, 畢竟台灣原本就沒什麼本錢,
但因素絕不是所謂的 分紅費用化,

看來不少員工此時都化身為 政治分析師, 股票分析師, 經濟學家, 社會學家了
如果你真是人才, 股票分紅費用化是老闆要傷腦筋的. 因為真的如前面各位辛苦的工程師所言, 如果沒有隨時待命, 公司出貨就會有問題. 老闆一算損失的費用比要加的薪水多, 那他會不加薪嗎?

如果你真是奴才. 股票分紅費用話是你要關切的. 因為老闆多了一個藉口少發你股票 ( 因為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大家統統有獎, 因為在財報上會很難看 ).

如果覺得目前的工作不是人待的, 或著是往外發展有更好的結果. 政府並沒有禁止. 是人才的到各個地方都會是人才.

這裡要強調的是股票分紅費用化之後, 並不是不能發股票分紅. 事實上台基電跟鴻海都已經訂出明年員工分紅的營餘比率了. 一些只說分紅費用化之後台灣產業就會倒的. 就讓我們來看看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一擊.
請那些反對 '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看看下面文章, 再去想想到底是誰在阻礙台灣進步?


轉貼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吳泉源的文章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最近正在醞釀一場重大的制度變革。表面上,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的調整總算為多年的爭議劃上句點,實則,後續所衍生的效應與變革方向,對於台灣產業與社會的長遠發展,將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

在台灣畸型的政治與媒體文化當中,當重要的意見領袖與政治人物都認真地談論同一件事情時,八九不離十,那就是社會迫切的挑戰與難題,儘管他(她)們不一定坦誠講出所有的問題或解答。這一兩年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被問到台灣產業發展的前景時,總是強調,台灣的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如果要進一步躍升,必須在制度與文化上產生重大的變革:張忠謀指的是類似日本明治維新、或是戰後階段的破與立。無獨有偶,民進黨總統初選勝出的謝長廷先生,也提出「台灣維新」的主軸政見:「維新就是一種蛻變,台灣必須要全面蛻變,不只政治、經濟,包括格局、氣度、文化與價值觀,都必須有全面的蛻變!」

台式員工分紅配股這個無數高科技從業人員都「挫著等」的制度革命,就是一個試金石,考驗著我們的政治智慧、歷史高度與躍升的決心!

多年來,台灣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一直被視為對科技人才的招募、產業的快速崛起具有重大的貢獻。推動此一激勵制度最力的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甚至將其比擬為一場重大的「社會革命」:相較於過去台灣的公司不是公營就是家族企業、工程師和經理人只能領取死薪水的年代,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成功地將勞方、資方、股東、員工、專業經理人的身份合而為一,吸引到國內外頂尖的高科技人才,造就了台灣在電腦、通訊、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地位。

曹興誠這個理直氣壯的講法,點出了眾人心照不宣的奮鬥標的:企業成員有兩種待遇,創業待遇與從業待遇,但從業待遇與致富式的創業報酬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他當年一段玩笑話,「像我和宣明智都不是安於拿薪水的人。如果聯電沒有分紅入股制度,有人找我們創業,我們早走了!」一語道盡了台灣戰後產業發展無數從業人員起起落落背後的精神動力!

這就是曹氏何以被譽為電子業「梟雄」之所在。儘管真相是,美國或台灣網際網路和整體電腦工業的發展,無不是受惠於政府的努力與龐大社會資源的挹注,但如同金像獎名片「華爾街」裡的名言「貪婪是好的,貪婪是正確的,對生命、金錢、愛情、知識的貪婪,已經成為人類向上躍升的標記」,這種九○年代以來「新經濟」的宣言,卻創造了一個扭曲的「創世紀」故事:高科技產業就像美國西部拓荒史,只有讓拓荒英雄的能量與活力無限制的開展,才能立竿見影!

其實,員工分紅與入股的概念跟資本主義的歷史一樣久遠。台式員工分紅入股就是歐美企業後來結合分紅與入股,以自家股票替代一部分或全部紅利發給員工,採行「員工持股計畫」(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的變形。橘逾淮為枳,就像台灣許多被扭曲的制度一樣,分紅配股強調的「多賺多分、少賺少分、不賺不分」,入股乃是員工參與經營成敗風險的激勵制度,到了台灣高科技一群聰明人的手中,就變成一套「少數員工吃肉、多數員工喝湯、總是股東買單」的作法

台式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最大問題在於,公司將盈餘轉增資配發股票給員工,在台灣特有的商業會計法規中,並不計入費用。這使得公司的盈餘被灌水增胖,無法反映真實財報,不但違背國際會計的準則,也使得此一制度不斷遭受國外法人機構的質疑。為了持續分紅配股,必須每年辦理盈餘轉增資,幾年累積下來使得股本不斷被稀釋;一旦盈餘成長率趕不上股本膨脹率,股東權益即嚴重受損

其次,促產條例使得員工配股以股票面值作為課稅基礎。股票一到手,轉手以市價賣出,馬上獲得鉅額利潤,名副其實的低成本、高獲利、零風險的金錢遊戲。既然員工股票分紅不算費用,又受員工青睞,讓科技業老闆樂得採取壓低固定薪資,等賺了錢再將盈餘拿來分紅的投機作法。這種美化帳面、將風險丟給資本市場的短線操作,其實是變相鼓勵台灣的科技公司不斷壓低成本、進行割喉競爭策略。當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丟出一張張產量衝到世界第一、毛率卻不斷下降的成績單時,一方面犧牲了股民、成就員工與大老闆,也等於是拿台灣的社會資源去補貼國際大廠與消費者

不幸的是,這一套被扭曲的激勵制度,卻創造了一齣「科技新貴」的神話:年輕學子在學長姐口耳相傳的誘(誤)導下,紛紛放棄留學與深造,追求分紅配股的致富美夢。理工名校的校友聚會中,相互揶揄的玩笑常是:書念的愈多愈久的人,行情愈慘!儘管真相是,台灣一千多家上市(櫃)公司中,五%的公司員工領走了八○%的分紅,但科技界「逐股票而居」、惡性挖角的風氣已然成形。幾年前,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為了TFT技術人才不足問題而痛批科技界人才挖角歪風的新聞版面,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台式ESOP制度變革更迫切的問題在於,什麼樣的報酬體系才會造就真正長遠的科技創新。少數高配股公司造就的科技新貴一夕致富的刻板印象,打破了多數東西方社會正常的人生曲線:按部就班接受訓練、就業、儲蓄、購屋、成家立業、規畫退休…的生涯發展。員工分紅配股畸型的報酬體系,扭曲社會的財富重分配還在其次;糟糕的是,它不斷地在侵蝕創新的社會土壤。技術史上重大的創新,必然來自深厚的研究傳統,也鮮少出之金錢與短期利益的追求。促進社會躍升的科技創新,無不源自於內在的成就動機與意義感的追求:將科技的實踐關聯到土地特有的問題與挑戰,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沒錯,「不甘於領死薪水」也許是打造上一段台灣經濟奇蹟重要的精神動力。但這個動力火車頭如果沒有軌道轉轍器的導引,不但有翻覆的危險,也可能永遠到不了站。這正是制度革命與文化維新的真義與艱鉅挑戰。
chiajeng wrote:
.....私人機關員工 拼死拼活的 就為了求各溫飽 結果公司賺錢分紅給員工 賺了大錢

結果就導致這些人眼紅(政客 包含公職人員)
...(恕刪)


你的有感而發只是讓人感覺到你不懂什麼時員工分紅而已.

沒有人反對員人分紅,但請列入費用(這句話就夠你想一陣子了,加油)
bgybgy wrote:
..."雷凌去年度員工分紅仍將發放5904張股票,不僅高於股東股票股利的4426張,員工分紅配股市值更達18.42億元,遠遠高出公司去年稅後淨利8.38億元。"
我不知道這些公司是在賺本業的錢,或是賺股票市場老百姓的錢。...(恕刪)


像雷凌這種公司何其多啊...
景氣時,沒有人理你是否給員工多少,
但景氣不好時(虧錢),還康股東之慨就是非常不可取了.
pcdataster wrote:
沒有人反對員人分紅,但請列入費用(這句話就夠你想一陣子了,加油).(恕刪)


如果不同意他人的看法,可以講出您的論述,這樣的損人句子無助於這個討論!!


--
另,回樓樓上,我提的財團也是指大老闆,台灣大多高層主管身兼大股東!!

以上!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被問到台灣產業發展的前景時,總是強調,台灣的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如果要進一步躍升,必須在制度與文化上產生重大的變革:張忠謀指的是類似日本明治維新、或是戰後階段的破與立。無獨有偶,民進黨總統初選勝出的謝長廷先生,也提出「台灣維新」的主軸政見:「維新就是一種蛻變,台灣必須要全面蛻變,不只政治、經濟,包括格局、氣度、文化與價值觀,都必須有全面的蛻變!」"


最後結果會如何?
誰又能得知呢?
這篇充其量只是一個學者在為"廢止員工分紅制度"找理由罷了
一切都講得好聽 改革了就會變好嗎??
我看到的 都是變得更亂而已 沒看到變好
能不能說點改革後 成功的例子呢?
如教改 教改失敗已經是所有家長的夢饜
當年教改不也講得天花亂綴 要學習美國制度
結果呢?
當然學者就是學者 因為他們只是旁觀者罷了
因為改革後 失敗 他們又可以有另外一篇論文可寫 叫"為何失敗"
不過台灣社會被一堆不入流的學者當實驗室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了
實驗失敗 全民共同承擔
實驗成功 學者 政客英明
台灣當然要改革
不過那要看怎麼改 什麼時候改 與由誰執行
改革就是好的嗎?
改革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篇文章只看到一些打高空的言論
股東福利不被稀釋 財報真實反應獲利後
是否本益比就會提高? 我想應該會提高 股東獲利不會被稀釋
但是員工分紅反應在費用後 益會下降 所以最後股價可能稍低於實施制度前
但是高價股的員工將不會有如以前那麼多動力在研發上
追求生活品質會開始獲得重視
研發速度可能降低 會有更多人往外商 或傳產流動
產品研發技術會比以前下降
海外留學生增多 但回流比率將減少


"技術史上重大的創新,必然來自深厚的研究傳統,也鮮少出之金錢與短期利益的追求。促進社會躍升的科技創新,無不源自於內在的成就動機與意義感的追求"

上面這段話當然是對的, 就像"我們不應該計較薪資多寡,努力工作就是我們的本份"一樣, 也是對的.
不過薪資給的少, 當然整體上, 付出就會對應減少.
愛因斯坦也不是因為薪水才去想相對論的.
所以大學教授也不用給他們那麼高的薪水了.
因為他們的研究應該出自於他們對學術的熱愛,而不是金錢與短期利益.
促進社會躍升的創新一定也源於內在的成就與意義感的追求.
這句話真是提供了所有的老闆們給員工減薪一個相當好的理由.
我給這篇文章的評語就是

真是會虎爛 虎爛得真好
難怪能當教授
hello
也許這制度不是很公平,但總是自己人賺錢自己人花...
以台積電 2330 為例, 超過 70% 的股票持有人是 "外資"...換句話說,削了不少外國人的錢,同時錢流入台灣的市場機制中,話說這次分紅費用化的起因也是外資起的頭...

看來最近最爽的應該是外商和大陸剛興起的公司,又可以拔不少人過去,還不用付啥代價,對已經有規模的公司可能還挺的住,但對興起不久的公司殺傷力就很大...

小弟目前安排好的規劃是領完最後一次股票後,看公司的調薪幅度以及是否有加班費? 兩者缺一的話是準備要回台北唸博士或者是考慮一家準備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但可能性較小,因為實在不想離開台灣...但也許是遲早的事情?至於本來預定要買的房子以及準備要換的車子也無限期延期中.







young000 wrote:
也許這制度不是很公平...(恕刪)


本人也是
本來十年可以買房子
現在變成二三十年
大家慢慢凹吧
當然也不會這樣坐以待弊
發展副業 或到外商工作 先搶先贏
至於那些期待別人要發自內心研發創新的人
可能真的可以找到一匹類似慈濟人那樣
為了科技研發無怨無悔當志工吧

反正這些學者下注
改革成了 他們有先見之明
改革敗了
別人的小孩死不完
他們還可以寫另一篇論文

這些講改革者 一旦刀子揮向他們本身
大概也是一樣反對到底吧
hello

ruby6436 wrote:
請那些反對 '員工分...(恕刪)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也請工程師朋友們能夠多思考

制度對人才影響為小

以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