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叫打房!孫運璿:公務員不應買房!

時空背景不同,根本不能比,那時代,台灣人無法反對而反對,媒體口徑一致(被強迫的),
任何大工程都能有效率完成,
而現在大家主打"我是人,我反核",造成了核四10年還蓋不好.
推ETC,反
國道計程收費,反
國道計程收費免費3天,反
蓋基地台,反
電視台數位化,反..
Carter0625 wrote:

那台灣到底需不需要公務員??

一下子要公務員全解散~~

一下子又說沒這些公務員就不會有現在的科技業~~

這年頭~~到處都可發聲~~

甚麼話都顛三倒四的~~...(恕刪)


看一下這篇...

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18.html

在九零年代之前,台灣尚未採取民主政治,此時政府不僅擁有絕對政治權力,同時也擁有絕對經濟權力。

當時台灣採取計畫經濟,由政府決定好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以及龍頭企業,

接著就是集中資源硬拼,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計畫經濟顯然是種非常有用的策略,不但使台灣在國際經濟舞台迅速崛起,

現在的新加坡、韓國與中國也都依循這條路線成功。

計畫經濟下的政府角色非常重要,除了是策略決定者、資源分配者以外,同時也是懲罰者。

假設有任何國家企業或者私人企業違反發展策略或者損害國家利益,政府就必須懲處企業以及企業負責任人。



在自由經濟中,政府權力大幅弱化。

政府雖然能夠決定策略,但卻無法以強制手段大幅改變資源的分配模式;

政府對企業的影響力雖然降低到最小程度,但這「最小程度的限制」仍必須以國家整體利益為本。

許多人認為政府在自由市場經濟下不應該對企業進行任何程度的限制,但這其實是個誤解;

基於企業行為往往會帶來外部成本為前提下,政府仍必須設下規則,並嚴加控管。

換言之,政府除了給予最小程度的控制以外,盈虧完全該由企業自行承擔。



台灣雖然號稱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但目前的政經模式卻顯得非常混亂。

企業認為政府有「義務」協助企業發展,同時又不得多加設限;

前者的邏輯是計畫經濟,後者的思維是市場經濟,完全是把政府當做服務業看待。


人民則認為政府應該詳加擘劃一切經濟策略的細節,

並應該嚴加控制廠商行為(包含訂價),但同時又反對國有企業、鼓吹自由經濟;

前者思維是計畫經濟,後者則是市場經濟,就是又要政府這匹馬兒跑但又不給馬兒吃草。

政府這幾年來受困於這種完全矛盾的邏輯,漸漸也開始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好。

即使不論策略該由誰決定、資源該由誰分配這種顯然會有衝突的重要經濟議題,

台灣政府現在連應該最無爭議的「懲罰者」都做不好。

----------------------

看出問題了嗎???

財團和人民既要自己做決定,又不願意決定之後帶來的副作用

更精準的講就是

想每天和不同的人上床做愛+不戴套+內射,又不想要得性病和生小孩...

完全就是刁民...(財團,人民都是刁民無誤)

想佔盡天下便宜卻不想付出...

選擇與代價啊...
dnhri wrote:
看一下這篇...ht...(恕刪)


孫運璿應該往生很久了吧!還是不同人?

高房價意味供需尚可,沒有市場的產品會自然淘汰!高房價也是台灣人民養出來的!不能怪誰!

各人認為,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人物,立委,名嘴!
眼睛看到都是假象
供需台灣房蓋給人住或蓋給錢住呢?
投資或自住呢?

ebola01 wrote:
這才叫打房!孫運璿:...(恕刪)


真的值得欽偑的人!!
之後有個認真打的財政部長反下台了對嗎

goblinlord wrote:
媒體可是現在的台灣亂源之一
我還巴不得少些打著新聞自由旗號卻亂七八糟只會報八卦製造混亂和不安的媒體哩

每個人喜好不同,
要我回到報紙只有3大張、媒體只歌功頌德的時代我只能我回不去了,
我寧願透過媒體看到台灣醜陋不堪的一面,
也不要像對岸那樣的"河蟹"。
kantinger wrote:
日本年代那些土地又如何來的呢?
需要做什麼事呢?

你覺得在日本時代土地不必花錢買嗎?

當年土地改革的用心固然正確,
但手法實在粗糙又不盡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許多人一輩子省吃儉用存錢買了一些土地,
租給人耕作結果被三七五、被耕者有其田掉,
如果這種做法符合正義,
現今住屋問題相當嚴重,
怎麼不來個租屋者向房東"住者有其屋"分掉房東的房子?
然後每20年、30年就來個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式的財富重分配,
那誰還願意努力打拼?
現在媒體多了
但內容有比較好嗎?
經濟就財團拼的
黑道講義氣又很可愛
那好在哪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