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rial wrote:
在請問一下M大, 當您若有打算會䐟買一支股票後,會參考相關的技術指標(e.g. MACD, K線, 等), 決定購買的時間點嗎? 還是看完財報+法説會+特定選股機制選完股票(搭配目前大盤位置), 隔天就會進場買了呢?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養兵,對我來說是基本分析。
而用在一時,就大部分是技術分析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買賣操作,是以技術分析為主,基本面的訊息為輔。
選定的股票,如果本來就是投資組合的一支,那表示我對這隻股票本來就比較熟,可能也有持股。
如果零持股,就會直接找短底支撐,低接或搶進,所以還是會找有支撐點的地方買進。
如果有持股,又很看好,就會在有支撐點附近加碼,如果強勢整理型態完成,有可能直接大部位搶進。
如果是以前不熟的股票,那買進的量會比較小,然後操作一段時間,等基本面,技術線特性比較熟之後,才會下大部位。
我股齡很長, 約有30,所以對K線型態很熟,大部分的酒田戰法K線型態,我應該都可以用。所以通常是直接看型態操作。
古典的K線型態如果看它的技術指標,如KD指標,大部分是相通的。
例如典型的W底最後完成的加碼點,那個位置的K應該在D之上,而且K會大於50.
有時用KD還比型態還早發生,K往上穿過D之點,發生的時間會比W底完成時間還早。
所以用KD看,有時可以搶先一步。
技術分析沒有一定的方法,用自己用習慣的方法即可。
其實大部分應該是混合一起看,基本面,消息面,大盤位階,大盤類股輪動的方向,人氣的冷熱,各種技術指標,自己的部位風險,綜合判斷再決定如何出手。
底下這隻是晶技,我7月操作成功的一隻,底下黃圈是大部位加碼完成點,成本小於60元,上方黃圈幾乎一次全清倉,每股獲利約24元。(確實清倉點有點不記得,只記得獲利約24元/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