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進入正題,由誰決定從小就有天分的運動員?
決定了天分高的小孩的前途,那麼如何給天分不高的小孩心理建設讓祂們接受得心服口服?
從小培養的運動員不是父母主導,而是協會或是政府
所有同齡小孩的父母都是接受協會或政府教育過的"星探"
由客觀的成績告訴每個孩子"做得好是因為祢想做,做不好是因為天份不在這方面"
我以我接受過的教育階段還有觀看人數較多的球類舉例
國小六年的"體育競賽評分成績"可以得出每一個孩子可以往那些運動項目發展
校園的評分標準不是正規賽,而是訓練的大部或細部動作
每個孩子都做同樣的動作,可是會在客觀的觀賽父母們眼中留下公平的成績
球賽離不開"跑",那麼國小運動評分的主軸標準就由跑開始
棒球就在本壘以發球機發球,模擬打擊出去的上壘速度,球場是等比例縮小的
籃球就以快攻為主,從場邊發球,模擬無人防守的上籃速度,籃框是等比例降低的
足球就以接球為主,由裁判發球,模擬猝不及防的射門速度,球門是正規賽最大的
評分所給的分數也不是1~10分
而是記錄多久時間完成指定動作,甚至是指定動作加花式動作
然而,評分是為了方便排序不是為了比較
奧運世界金牌那隻游泳飛魚"不只"上天賦予好身材
可以讓他"輕鬆"熟悉動作後就有好成績,我們平常人跟他差距太大了,追不到他
若他真是完美的第一人,後代最多也只會跟他一樣,了不起快個0.001
爆發力不足的小孩可以在耐力賽與爆發力強的一決高下
不喜歡運動的可以去當球評以口才"操控"賽事過程與結果
所有父母決定了每一個孩子的成績
不只每一對父母都心服口服,就連孩子也笑咪咪的說我天分不在這個項目
在下淺見夠不夠格當父母?
這篇文章要發在運動綜合還是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