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4132 wrote:
路隊長就算開110...(恕刪)
車距不足,自然無法變換車道!
不管是要進入內側車道還是駛離,都得有安全車距!
你的圖只提到中線車無法進入內側車道,卻不提原本就存在內車道的那一些車如何在同一張圖中「放回」中線!
事實是,原本內車道那幾台車根本放不回去,除非,你把你的圖紙「拉長!」,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中線車道!
herblee wrote:
Q車流量 = D(...(恕刪)
看到小賢子 wrote:
難道你不知道雪隧中...(恕刪)
katana057 wrote:
隧道全世界都是那個...(恕刪)

看到小賢子 wrote:
看清楚,這位先生在提隧道!
看到小賢子 wrote:
高管規則是法律33-1的授權,
33-1-1又有規範用路人對速限的遵守!
法律上33-2並沒有比33-1-1大好嗎?
位階都相同!
難道法律同意超速行駛?沒這回事!
而位階相同的法律又授權管制規則了,遵守規則亦是遵守法律,何來抵觸一說!
一直否定管制規則的用路方式才是自以爲是的說法!
部份01網友甚至還大言不慚的說主管機關不依法行政、行政怠惰甚麼的,還真是幼稚極了!
主管機關與01網友的法律見解不同,就被01網友戴上「未依法行政」、「行政怠惰」,這可是01網友的強項呢!
嗯,提主管機關未依法行政或行政怠惰的用詞是掩飾自以爲法律見解「獨特」的最好方式吧!
都是主管機關的錯,01怎會錯呢!
無法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意見就是無法溝通的話,
那這根本不是溝通囉!
看到小賢子 wrote:
難道你不知道雪隧中的部份車輛為了怕被取締,速度是開不到最高速限的嗎?
雪隧有超車道嗎?雙實線怎麼變換車道?要不要再查證?
...(恕刪)



看到小賢子 wrote: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這是對的!
完全是壓縮安全車距去達成所謂的"最高速限"行駛嗎???
⋯》錯,是台灣人沒有安全車距的觀念!
看到小賢子 wrote:
國道太多莫明其妙的堵塞 , 或是內車道直接多車追撞 ,還不能證明嗎?
⋯》會追撞是因爲未注意前車動態、未保持安全車距、任意變換車道而造成許多事故!不是因爲「最高速限」!
看到小賢子 wrote:
高公局指出,依2014至2016年雪隧內、外事故分析結果,北上隧道外肇事率約為隧道內肇事率的2.2倍,南下隧道外肇事率約為隧道內肇事率的1.2倍,顯示雪山隧道執行較嚴格的行車安全規定,確實可以提高行車安全。
高公局交管組長卓明君說,雪山隧道提升車輛最低速限後,已縮短速差範圍,相對提升容量,尖峰時刻南下流量,可從實施前的每小時2600輛提升到2800輛,北上則從每小時2200輛提升到2400輛;而公警局建置的自動化科技執法系統,也將於6月15日起投入,可取締超速、龜速、任意變換車道、惡意逼車等違規行為,減少慢速車對車流影響。
看到小賢子 wrote:
有看到重點了嗎?
最後一句「慢速車對車流的影響」!
是慢速車,不是快速車!
看到小賢子 wrote:
此外,
開車不是搭火車,第一節車廂跟第二節車廂車距永遠保持等距!開車每個人對車距、速度拿捏一定會有差!
你的數據圖分析是車流的參考,但也只是參考!
每一個國家對道路的用路規定不一定一樣,德國可以無速限,但台灣沒有!
德國可以用機動速限,但台灣也沒有!
還是得看當地的實際狀況!
參考圖,參考參考!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