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住在便利的地方並享受,
卻又自以為是的要求東部不應該怎樣,
完全沒有設身處地而陷入本位主義。
一堆人以為蘇花高用海岸高架,
蘇花高從來沒有要在海岸懸崖上蓋,
一堆人根本不了解工程設計,
而且一堆反蘇花高的人都是不切實際的,
蘇花改的路線還沿用不少蘇花高的預計路線,
維基都有明確指出反對方的理由其實很薄弱: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8%98%87%E8%8A%B1%E9%AB%98%E9%80%9F%E5%85%AC%E8%B7%AF%E8%A8%88%E7%95%AB
何況從蘇花改的例子來說足以佐證蘇花高難度確實低於北宜高。
當年一堆反蘇花高的,
到了現在可是一堆後悔的,
講難聽一點當時反蘇花高的人也是在嘴砲居多。
一堆人嘴巴上希望花東不要那麼多人才是維護環境,
那請麻煩先搬來花東永久定居再來嘴不要有太多人進來花東促進觀光,
一堆人尤其是外地人或是搬離花蓮的人只是用天龍人的心態在嘴,
住在西部並享受其便利環境再來自以為是的要求花東怎樣,
但一提到搬回來住就LUB一堆,
講難聽他們只是偶爾去跟回花東玩,
然後用自以為是的態度認為花東應該要怎樣,
就像蘭嶼要開個7-11被一堆外地人在那邊自以為是的指責一樣。
講難聽一點用一個簡單的邏輯去想,
人都進不來了還指望有人進來觀光?
蘇花公路一斷馬上就讓一堆人退訂就不講?
台鐵還出了普悠瑪號的事件加上車票問題多年沒解,
憑什麼花東人得一定要把主要交通全壓在問題多多的台鐵?
拿墾丁說嘴更是好笑,
墾丁把觀光玩爛是自己當地的問題,
在那邊怪罪人太多跟道路建設根本就是搞錯重點!
還有日本的東海北路自動車道為了維護合掌村的環境,
更利用了長隧道及高架橋來保護合掌村的景觀,
反觀蘇花公路常常挖邊坡修邊坡哪來環保?
足證修築封閉式高快速道路反而兼顧交通與環境!
某些人很會拿國外鐵路或是其他的例子進來套,
但現實台灣的狀況你會覺得能直接套用嗎?
光是一個台鐵的問題我就不敢打包票說什麼,
許多人仍是避免不了陷入本位主義的問題。
像是農舍問題,
花東在沒有高快速公路甚至蘇花改前就一樣有炒農舍的,
可見要制止這行為根本就不是單純不蓋高快速公路就能制止的,
但一堆人就是陷入這種迷思。
eddy334246 wrote:
講難聽一點用一個簡單的邏輯去想,
人都進不來了還指望有人進來觀光?
蘇花公路一斷馬上就讓一堆人退訂就不講?
台鐵還出了普悠瑪號的事件加上車票問題多年沒解,
憑什麼花東人得一定要把主要交通全壓在問題多多的台鐵?
拿墾丁說嘴更是好笑,
墾丁把觀光玩爛是自己當地的問題,
在那邊怪罪人太多跟道路建設根本就是搞錯重點!
義大利的五漁村 , 是禁止車輛進入 , 主要聯結5個漁村的還是鐵路
就是要把車停在外面
這樣不方便 人會少嗎 ? 完全不會
瑞士的策馬特(Zermatt)是禁止汽車進入的, 旁邊有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 造型靈感, 並做為品牌標誌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
這樣不方便 人會少嗎 ? 完全不會
休閒度假也並不需要大量人潮
一窩瘋擠進去再擠出來 ? 有觀光品質嗎 ?
奧地利 哈修達特 Hallstatt ,義大利威尼斯,都被觀光客淹沒, 反而沒有了品質
以火車運送汽車 "上鐵皮"也是替代的方法
大客車,大貨車, 機車, 全都可以上鐵皮
這是小弟搭過的 Eurotunnel
直接開上火車, 利用火車鐵道, 就降低公路的負載


直接開進車箱

到站開出月台, 月台直通M20 Motorway 高速公路

「載具轉換」還有渡輪可以使用,往花東可以拿來替代
這是小弟搭過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渡輪,法蘭西精神號, 四萬七千噸,可載2,000 人,180輛貨櫃車及1059輛汽車
我們的車子在船艙內只拉上手煞車, 輪子沒有加上扣環。
還有在餐廳吃早餐, 水杯的晃動比高鐵/飛機上的晃動更小
船上還有電動玩具機台及 購物免稅商店
車庫有好幾層

小車是在最上層, 這只是半邊的車庫,半邊可停四排車

若要觀光 ? 海上的風景比鑽隧道好太多了
因為上車上船 的"港站"還帶來人潮及車潮 , 能開設置大型購物中心,旅館,outlet , 等車無聊的時間消費
問題在於 東部花蓮屬於多地震帶,蘇花高沿線又將通過許多斷層與破碎地形,這裏不是堅固的岩層 , 在片麻岩、細質片岩當中挖隧道鑽過去會崩塌?挖到水脈會瞬間湧水。
高速公路能高速的重要因素是道路線形 , 轉彎弧度太小 , 爬坡坡度太高, 都會影響到車速, 這在 蘇花高沿線 很難辦到 。
eddy334246 wrote:
還有日本的東海北路自動車道為了維護合掌村的環境,
更利用了長隧道及高架橋來保護合掌村的景觀,
反觀蘇花公路常常挖邊坡修邊坡哪來環保?
足證修築封閉式高快速道路反而兼顧交通與環境!
問題是 東海北陸自動車道 , 隧道也是土壓和水壓問題 , 蓋了9年
https://www.c-nexco.co.jp/zh-CHT/corporate/operation/construction/progress/hida_tunnel/
貫通後飛驒隧道坑內的壁面膨脹、影響東海北陸自動車道開通延期
同樣是有環保問題
飛驒清見IC-白川鄉IC 段路, 有 "飛驒特別區間"(通行費率為普通區間之1.6倍)
奧地利湖區 在10幾年前去過, 風景非常漂亮

現在這條路拓寬了 兩旁都是商店了, 超市, 停車場 ,加油站 紅綠燈也全都跑出來了

再也看不到這種寧靜 , 奧地利小白菊滿地的風景了

但是後來蓋了很多隧道, 繞離小鎮 及抬高路面

這隧道旁就是湖 , 以前走湖邊,現在走隧道 , 完全看不到湖了

以前會進入小鎮 ,現在完全外繞進隧道

抬高路面 , 加隔音牆 , 看不到牆外的小鎮

旁邊小路進入城鎮


完全看不到風景了
印象中 遺世獨立 的寧靜鄉間小鎮 ,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herblee wrote:
義大利的五漁村 , 是禁止車輛進入 , 主要聯結5個漁村的還是鐵路
就是要把車停在外面
這樣不方便 人會少嗎 ? 完全不會
瑞士的策馬特(Zermatt)是禁止汽車進入的, 旁邊有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 造型靈感, 並做為品牌標誌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
這樣不方便 人會少嗎 ? 完全不會
休閒度假也並不需要大量人潮
一窩瘋擠進去再擠出來 ? 有觀光品質嗎 ?
奧地利 哈修達特 Hallstatt ,義大利威尼斯,都被觀光客淹沒, 反而沒有了品質(恕刪)
你的說法內容充滿出入與矛盾,
例如你自己都說義大利五漁村靠鐵路也是帶來一堆人,
結果後面又說一堆觀光客讓許多小鎮跟這些地方失去寧靜。
難道鐵路開通一樣帶一堆觀光客湧入你覺得很合理?
然後開公路進去湧入亂你就認為很差?
而且以前就常發生蘇花中斷但鐵路沒斷的狀況,
結果花蓮各地方瞬間旅客大減,
這是以前常發生的事實,
你認為光有鐵路就覺得不會有影響嗎?
如威尼斯的鐵公路交通也是集中在西北部,
舊城區等不少區域還是禁行車輛的,
那請問這樣有減少旅客旅客爆量的問題嗎?
所以光靠不蓋高速公路進去就能限制旅客人數試問是什麼邏輯?
一樣的東西做雙標的解釋講難聽一點就是吃自助餐。
這樣的說法講難聽一點就跟西部人把宜蘭或花東當作後花園的心態沒兩樣。
何況台鐵的問題多年眾所皆知,
你不正視這個問題請問還能期待台鐵能跟國外鐵路運輸環境一樣優良嗎?
herblee wrote:
「載具轉換」還有渡輪可以使用,往花東可以拿來替代
這是小弟搭過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渡輪,法蘭西精神號, 四萬七千噸,可載2,000 人,180輛貨櫃車及1059輛汽車
我們的車子在船艙內只拉上手煞車, 輪子沒有加上扣環。
還有在餐廳吃早餐, 水杯的晃動比高鐵/飛機上的晃動更小
船上還有電動玩具機台及 購物免稅商店
車庫有好幾層 (恕刪)
船運方面我連吐槽都不想再吐槽了,
那些都是拿國外例子卻搞不清楚狀況來亂套的外行人說法,
蘇花沿海、甚至台灣沿海只要到九月中後常有東北季風影響,
你以為蘇花沿海就跟其他地方都屬於風平浪靜一樣的嗎?

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30928000366-260107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180117/KHZGHM24SS5Z7KKVXUQYA4PAZA/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31021/UKEDNKTB7DCCXNWZ5J6XEBKVCU/
不然台灣麗星郵輪幹嘛每到冬季就開始促銷清位子或駛離?
你要不要查一下東部海域冬季常常浪高2~3公尺以上的狀況再來談?
在這邊講海上風景之前是不是要想一想天候還有暈船等因素?
別忘了麗星郵輪如寶瓶星號可是51039噸(雙子星號50764噸),
還比你搭乘的四萬七千頓郵輪還要大,
可是一樣有人反映在秋冬後乘坐一樣有風浪影響及仍會暈船等狀況。

我還忘了說幾十年前的花蓮輪和近年的麗娜輪就弄過車船同行的事情,
最後搭乘率還有出船率後面都不盡理想及不敵陸運。
甚至環團提出的「海上高鐵」替代方案說法連反蘇花高的人都在吐槽,
https://disp.cc/m/707-4jsU
你在講國外的渡輪之前,
要不要先了解自己國家的氣候狀況再來套用看看?
可見你完全不了解海運及台灣沿海秋冬時不穩定的天候狀況等因素。
而且同樣也是送一堆車過去帶來大量人潮,
用船運或鐵路就沒關係,
用高速公路就不行,
請問還是在吃自助餐嗎?
何況以蘇花間的船程及狀況來說,
除非是搞像麗星郵輪那種渡假旅遊,
對於城際運輸來說也用不上住宿,
要搞清楚不是每個人交通運輸都以觀光為主要目的。

herblee wrote:
以火車運送汽車 "上鐵皮"也是替代的方法
大客車,大貨車, 機車, 全都可以上鐵皮
這是小弟搭過的 Eurotunnel
直接開上火車, 利用火車鐵道, 就降低公路的負載 (恕刪)
人車同行台鐵也做過了好嘛(還最後還是收攤),
加上台鐵的問題多年來一直頻傳且常未改善而眾所皆知,
你認為花東居民主要交通全壓在問題頗多的台鐵你認為好棒棒?
請問蘇花高吵了十多年台鐵有長進多少?
十幾年前反對派說北迴雙線電氣化後就能取代蘇花高而請問有取代到哪?
更別說台鐵誤點等狀況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9%AE%E6%82%A0%E7%91%AA%E5%88%97%E8%BB%8A%E5%87%BA%E8%BB%8C%E4%BA%8B%E6%95%85
https://reurl.cc/bzYZ33
何況人車同行搭配台鐵的效率及其他實際問題來看,
證明在台灣根本水土不服且弄到最後停辦,
何況一趟鐵皮請問你認為以台鐵的能力是能載多少車?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1660
更何況北迴線現在光是客貨運塞在一起就已很擁擠了,
假日誤點更是幾乎都會上演,
一直往常常擁擠的鐵路塞不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嗎?
我認同改善台鐵方面去處理,
但在台鐵目前已經問題等了幾十年都沒好好處理的狀況下,
多一個實際的分擔配套請問有什麼問題?
herblee wrote:
問題是 東海北陸自動車道 , 隧道也是土壓和水壓問題 , 蓋了9年
https://www.c-nexco.co.jp/zh-CHT/corporate/operation/construction/progress/hida_tunnel/
貫通後飛驒隧道坑內的壁面膨脹、影響東海北陸自動車道開通延期
同樣是有環保問題
飛驒清見IC-白川鄉IC 段路, 有 "飛驒特別區間"(通行費率為普通區間之1.6倍)
奧地利湖區 在10幾年前去過, 風景非常漂亮(恕刪)
飛驒隧道、蘇花高或蘇花改挖掘長隧道有湧水又怎樣?
同樣的北迴鐵路挖掘觀音、新永春等隧道一樣遇到湧水,
甚至一樣也遇到延期通車,
http://www.twce.org.tw/info/%E6%8A%80%E5%B8%AB%E5%A0%B1/262-4-1.htm
https://ir.nctu.edu.tw/handle/11536/51103?locale=zh_TW
也都同樣在地震頻繁的東部地區你怎麼不講?
一樣的狀況你認為挖高速公路就不行,
然後挖鐵路就好棒棒很可以嗎?
更別說若新永春等隧道沒開通就會讓北迴線仍然是單線區間,
往後要再增強運能或紓解客貨運擁擠更是問題你知道嗎?
而且鄰近水泥業挖更大還繼續挖你不講,
請問仍然是自助餐吃很大嗎?
何況蘇花改隧道還利用舊北迴線隧道施作,
舊北迴線隧道使用幾十年也幾乎沒出過問題(因要增加淨空故再新挖別的隧道),
蘇花改隧道路線跟新舊北迴線不少重疊接近,
人家北迴鐵路完工後這麼多年隧道幾乎都沒事,
請問跟蘇花改路線相近的蘇花高有何難事?
既然相關經驗都有那請問處理湧水還是大問題嗎?
更別說蘇花改是以預留高快速道路規格及隧道用國道標準去做的。
herblee wrote:
因為上車上船 的"港站"還帶來人潮及車潮 , 能開設置大型購物中心,旅館,outlet , 等車無聊的時間消費
問題在於 東部花蓮屬於多地震帶,蘇花高沿線又將通過許多斷層與破碎地形,這裏不是堅固的岩層 , 在片麻岩、細質片岩當中挖隧道鑽過去會崩塌?挖到水脈會瞬間湧水。
高速公路能高速的重要因素是道路線形 , 轉彎弧度太小 , 爬坡坡度太高, 都會影響到車速, 這在 蘇花高沿線 很難辦到 。(恕刪)
船運的問題還有還有施工問題就算上面提過我就不多講了,
住宿的話以台灣來說意願根本不高。
另外當初蘇花高的規劃設計速率是100km,
蘇花改的谷風觀音等隧道車道寬跟規格都比雪隧高,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9690580203.html
蘇花改多數路線還比照蘇花高類似(連環團還一直講的),
甚至蘇花改設計速率連公總也承認達到80km,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38930
你知道80KM這設計速率可是跟國五南港系統-坪林段同的嗎?
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95&p=4520
你在這邊講蘇花高很難達到高速公路標準而可見你搞不清楚狀況

不可否認開挖隧道仍然有環保問題,
在隧道內也確實沒什麼景色可看,
但問題開車不是要專心看路嗎?
邊開車邊看風景請問你是要增加肇事風險嗎?
在舊蘇花公路上你敢邊開車邊看風景而不注意路況嗎?
否則你認為交通道路是安全為首要目的還是以「看風景」為主要目的?
還是你要跟我說如舊蘇花公路就只是看風景而對安全方面擺在後頭嗎?
請搞清楚客觀狀況而不是本末倒置!
而且用高標準興建的長隧道在事後維護比一直修邊坡挖邊坡更容易,
相對來說也更能維護整體外觀環境且更減少環境衝擊,
難道要跟我說在合掌村上大挖邊坡開公路(用一般公路就好)會更環保更好看嗎?
更別說附近還有水泥業挖更大還一直挖怎麼不提一下?
既然能選擇衝擊較小且事後維護較容易的方案為什麼不選?
兩害取其輕的道理你是搞不懂嗎?
還是怕挖公路隧道等於斷龍脈還是斷水脈之類的?

eddy334246 wrote:
你的說法一堆似是而非兼自打嘴巴,
你自己都說義大利五漁村靠鐵路也是一堆人,
結果後面又說一堆觀光客讓許多小鎮失去寧靜。
難道鐵路開通一樣帶一堆觀光客製造髒亂你覺得很合理?
然後開公路進去帶來髒亂你就認為很差?(恕刪)
您顯然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載具轉換』?
您以為 人流 = 車流 ??
似是而非兼自打嘴巴 不知所謂為何 ?
結果後面又說一堆觀光客讓許多小鎮失去寧靜。←這是您說的
請您看清楚 , 是拓寬了道路,以大巴送來一團一團的團客 , 超過了小鎮的負載
如果今天台北市沒有捷運 , 沒有將公車 載具轉換為 "捷運", 全部都是機車+小汽車+公車的路面車輛, 然後台北市政府不斷的拓寬道路? 不會塞爆道路嗎 ?
什麼是『載具轉換』?
1991年, 德國明思特市政府出版了一張海報, 說明相同的60個路人,當載具不同時, 佔用的道路面積不同

60個人駕駛60台汽車,佔滿整個巷道
但是一台汽車佔用的道路面積,卻可以停10台腳踏車,或42台折疊式腳踏車
但這60個人,只要一台公車就能全部載走
這60台汽車若能置換為1台公車,整個道路空間就空出來了!就不塞車了! 也就是實施HOV高乘載車道/公車專用道/輕軌/MRT
但是,"變換載具" 的核心精神是轉乘, 必需要有一個Park+Ride(P+R),非高乘載車輛(小汽車沒坐滿)就停在P+R外圍停車場,換乘大眾運輸,把人送進來就好,汽車不要進來塞車
例如 海牙這個P+R Hoornhwijck, 就在交流道口旁邊, 就設有P+R (Park & Ride), 停車並且轉乘 旁邊就有公車站/捷運站付4歐元, 可以停車一整天, 買這4歐元停車卷還包括4個人,換搭市區輕軌1天的團體車票,電車等於免費。
道路不是只讓車跑來跑去為目的, 而是要運送"人"
在這個概念之下,歐洲國家/日本,土地面積小,道路面積會大幅分配給大眾運輸,而縮減汽車/機車的空間
以不同的載具替代,節省道路空間
以節省道路空間的方法, 讓同樣的人使用道路,但藉由變更"交通載具",讓道路空出來
這就是捷運的概念! 無論載具為 MRT/LRT輕軌/BUS公車, 都是要取代/置換 小汽車 及機車
限縮汽機車的路權,就有car-free zone禁車區,congestion charge,P+R 等等規劃,注重的是人流, 不是車流,是以人為主的觀點 , 不是讓車跑來跑去浪費汽油為目的
eddy334246 wrote:
像威尼斯的鐵公路交通也是集中在西北部,
舊城區等不少區域還是禁行車輛的,
那請問這樣有減少旅客旅客爆量的問題嗎?
威尼斯是水都 ,是搭公船, 走大運河或繞外圍的海路 ,各處碼頭下船後,再走小巷。
威尼斯的鐵公路交通 都只到 外圍的 Piazzale di Roma
舊城區等不少區域還是禁行車輛的 ?? ←根本沒辦法走車 , 是走船
eddy334246 wrote:
那請問這樣有減少旅客旅客爆量的問題嗎?
沒有 , 所以這也是 正在檢討中 的問題
觀光客帶來財源 , 每年高達20億美金產值,但爆量超出負荷之後, 居民早就上街示威
過去少量的旅行團,到現在卻爆增超過上百個的旅行團?
原本要征收觀光稅從2020年1月1日開始,費用 3 -10歐元 。由於 Covid19疫情 , 突然沒觀光客了, 計劃延遲到
2022 。
eddy334246 wrote:
光靠不蓋高速公路進去就能限制人數是什麼邏輯?
我敢說就算威尼斯對外交通只剩下鐵路一樣一堆人,
光一昧的抵制高速公路或公路就能恢復寧靜?
前面已經說過了, 要繞著山走9彎18拐,達不到高速公路等級的道路線形和轉彎弧度限制 , 只能蓋很多隧道。
在地形破碎帶挖隧道 ? 有崩塌對抗土壓及湧水對抗水壓的問題
就算如雪隧蓋成了 , 未來在維護上,也永遠要對抗土壓及水壓
光靠不蓋高速公路進去就能限制人數←您說的
herblee從來沒說過
威尼斯對外交通 , 本來就只剩下外圍的鐵路火車站和公路只到達 Piazzale di Roma
是客觀條件上明明有地形上的障礙 , 也明明有鐵路及海運取代的方案
並非 光一昧的抵制高速公路或公路
eddy334246 wrote:
講難聽一點就是吃自助餐。
你這樣的說法講難聽一點就跟西部人把宜蘭或花東當作後花園的心態沒兩樣。
(恕刪)
完全看不懂在說什麼 ????
明明知道台灣的東部是 板塊擠壓堆積而成, 地形是破碎帶 , 崩塌從來沒有停止過, 是進行式, 也是未來進行式。
根本和西部沖積的平原地形不同 , 卻硬要說成 西部人把宜蘭或花東當作後花園的心態 ?
不依據科學陳述事實? 卻這樣分化好嗎 ?
eddy334246 wrote:
船運方面我連吐槽都不想再吐槽了,
那些都是拿國外例子卻搞不清楚狀況來亂套的外行人說法,
蘇花沿海、台灣東北一到九月中後有東北季風影響,
你以為就跟其他地方都屬於風平浪靜一樣的嗎?
您以為北海航路? 英吉利海峽是風平浪靜 ?
這裏好天氣也不多 , 只是船夠大
如果不是天氣海象 , 諾曼第登陸6月4日就進行了,何必等到6月6日斷腸時? 盟軍統帥如果和您想得一樣 ? 盟軍不僅會損失數以萬計的登陸搶灘士兵,還有可能輸掉整個二戰。
盟軍氣象學家斯塔格發給艾森豪一封備忘錄,裡面記錄著如果登陸日被推遲到6月底,盟軍將會遭受近二十年來最惡劣的天氣。「感謝戰爭之神在我們決定出擊的時候保佑了我們的勝利」
eddy334246 wrote:
不然人家麗星郵輪幹嘛每到冬季就開始促銷清位子?
你要不要查一下該海域冬季常常浪高2~3公尺以上的狀況再來談?
在這邊講海上風景之前是不是要想一想天候還有暈船等因素?
別忘了麗星郵輪可是51039噸,
還比你搭乘的四萬七千頓郵輪還要大,
可是一樣有人反映在秋冬後一樣會暈船及受風浪影響。
並不是噸位大抗風浪的能力就好
2-3 米 在英吉利海峽常見
當然會受風浪影響 , 也會停航
當時一台 小汽車 和四個人一起搭船 , 總共只要台幣 1000 多 ,比四個人搭火車還要便宜 , 1個半小時
甲板同樣也會被風浪打濕
搭eurotunnel走沒風浪的海底隧道速度快很多,只要半小時 , 要多少錢 ? 5倍以上約6000台幣
單獨"人"的車票搭 TGV歐洲之星 更貴
主要是經濟因素 , 以前跑蘇澳-花蓮的麗娜輪(排水量達1萬700噸) 貴多了 , 麗娜輪平均可承受七級到十二級風、四米到七米高的海浪
麗星郵輪51,309噸是寶瓶星號 , 6,731 DWT
她由法國聖納澤爾的Chantiers de l'Atlantique造船廠於1993年建造,當時名稱為Windward在Kloster Cruise(挪威郵輪公司)旗下, 當時是 39,127 噸(4,800 DWT 載重噸) 。
1998年,她在德國不來梅港的勞埃德·沃夫特(Lloyd Werft)被加長才增重,並更名為挪威風(Norwegian Wind)。在2007年,她來到了麗星遊輪的船隊,在船體公共區域進行了裝修和翻新以迎合亞太市場。
航速只有18節 , 郵輪 設計很多房間 ,要風景很多舷窗 , 上層還有遊樂設施, 重心高
搭寶瓶星號也要暈船? 這也沒辦法了 ? 大概走高速公路也會暈車了
法國精神號( MS Spirit of France)專為多佛-加萊航線,2010年設計的全新船,符合新的國際海事組織“安全返港”要求的客運渡輪。是為跨渠道航線建造的最大渡輪。
通過水動力高效的船體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燃油效率,優化了船舶性能。使其速度提高達25節。
車輛都在放在沒有窗的下層壓艙底 , 重心低於 船齡早了17年的郵輪 。
eddy334246 wrote:
甚至環團提出的「海上高鐵」說法連反蘇花高的人都在吐槽
https://disp.cc/m/707-4jsU
你在講國外的渡輪之前,
要不要先了解自己國家的氣候狀況來套看看?
吐槽 ??
這裏面很多誤解
拿台灣的經驗 ? 很耗時間? 卻不知到人家改良了登船流程的快速
是車開到了碼頭 , 向機器刷卡,機器就吐出船載車+人的船票 , 票上就有號碼, 排隊就直接開上火車
原來 英吉利海峽風浪不是海浪 ? 只有台灣的海浪才是浪
那也沒辦法了
eddy334246 wrote:
而且同樣也是送一堆車過去帶來大量人潮,
用船運或鐵路就沒關係、用高速公路就不行,
請問還是在吃自助餐嗎?
前面解釋過了您不相信? 硬要在地形破碎帶蓋高速公路 ?
所有替代方案都不行 ?
更換載具之後是降低原本公路的負載 ,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開車過來 , 載來相同的人 ,但是 降低了車輛的數目
什麼吃自助餐? 好處我都要有,壞處只有我可以不要 ?
eddy334246 wrote:
台鐵的問題多年來一直頻傳而未改眾所皆知,
你認為花東居民主要交通全壓在問題頗多的台鐵你認為好棒棒?
請問蘇花高吵了十多年台鐵有長進多少?
之前反對派說北迴雙線電氣化後就能取代蘇花高請問有取代到哪?
更別說台鐵誤點等狀況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台鐵是典範 ? 最優秀 ? 台鐵不行就永久不行 ?
山手線是 1-2 分鐘能發出一班車
德鐵的 S-bahn 也是通勤鐵路 , 也是只有一條軌道調度 , 1-2 分鐘能發出一班車
德鐵雙層通勤車廂, 容量加一倍

運汽車也是雙層的車廂
eddy334246 wrote: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何況人車同行搭配台鐵的效率及其他實際問題來看,
證明在台灣根本水土不服且弄到最後停辦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1660
沒有引進自動化流程 , 沒有自動登車車台? 沒有專用車廂?
土法煉鋼說成水土不符?
這也沒辦法了
eddy334246 wrote:
更何況北迴線現在光是客貨運塞在一起就已很擁擠了,
假日誤點更是幾乎都會上演,
一直往常常擁擠的鐵路塞不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嗎?
日本 德國都能調度 , 只有台灣不行 ? 沒試過也說不行 ?
只有蓋高速公路才可以 ?? 一定在在破碎帶蓋公路 ???
那也沒辦法了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