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95 wrote:
https://technews...(恕刪)
??不是下單給美國的台積電???
stephenchenwwc wrote:
本樓圖順便給常常宣傳 GG 工藝"又"延遲消息的站友. 這是 GG 官方消息.
, 完全無視業界實際SRAM顯微量測值
MUS wrote:
老實說, 現在大家都遇上瓶頸了, 改名N3 SF3 Intel 3 就是讓各自有台階可下
台積電於2022年12月IEEE的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上,公布最新N3製程技術細節,相較於N5製程SRAM單位面積的0.021µm²,N3與N3E對SRAM面積分別為0.0199µm²與0.021µm²,密度提升率僅分別為5%與0%(密度未提升),SRAM微縮停滯的狀況明顯。
而SRAM的微縮瓶頸不只在台積電發生,如Intel 4製程的SRAM密度,相較於Intel 7製程也僅有約23%的微縮。顯見SRAM微縮速度不及邏輯元件的瓶頸現象,且不限於單一業者,而是尖端晶片產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MUS wrote:...
台積電自己的官方公告製程細節
台積電於2022年12月IEEE的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上,公布最新N3製程技術細節,相較於N5製程SRAM單位面積的0.021µm²,N3與N3E對SRAM面積分別為0.0199µm²與0.021µm²,密度提升率僅分別為5%與0%(密度未提升),SRAM微縮停滯的狀況明顯。
而SRAM的微縮瓶頸不只在台積電發生,如Intel 4製程的SRAM密度,相較於Intel 7製程也僅有約23%的微縮。顯見SRAM微縮速度不及邏輯元件的瓶頸現象,且不限於單一業者,而是尖端晶片產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1000K wrote:
SRAM確實遇到撞牆期,但這不表示製程技術未來沒有發展
stephenchenwwc wrote:
i社都要放棄下單自家 Fab 了, 難得還有一群粉幫辯護.
intel CPU, 不是只有 i粉會用, 大家都用過一些...
MUS wrote:...主因是 i社 Fab 的製程能力不給力!
至於 i社下單TSMC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