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脈上不去時,開始打多核戰?

我的os 是32位元的 用那麼多核心有增加很多效能嗎??還是要升級成64位元的os才能發揮多核心的功能??
yyy
多核是將來的趨勢,不過在多核模式上要改進,像CELL/NIAGARA 或者fusion 這類異核工作方式更適合,
問題是現在的PC 硬體發展快,軟體跟進緩慢
核心數越高不代表時脈一定要越高
TANIKI wrote: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恕刪)


不好意思,有點晚上線,現在回覆一下!

確實,電晶體的距離可以大大縮小,但是光速問題是跟著第二點配合起來產生的,也就說要計算的距離不是一個電晶體的大小,而是以整個要與週期同步執行晶片面積的最長距離來計算,而這個面積至少即是處理器核心與 L1 Cache 加起來的大小,而處理器核心與 L1 Cache 的電晶體總數可不小。

電晶體再小,只怕至少要一個原子的大小,所以說,這個限制很可能是近期碰到的物理限制。

未來,當然不排除出現更先進的科學可以解決,但是,就現況而言,多核心已是沒辦法的事!
我覺得多核就是一種趨勢
沒記錯CPU的電路是靠刻蝕上去的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一定會有他的極限存在
總不可能做出體積比電子還小的管線吧
就像溫度有所謂的絕對零度一樣,再低溫也無法打破這物理的界限
但相對的,以前屬於伺服器才能用的雙CPU卻能縮小成雙核心甚至是4核心
現在不只是電腦的雙核...四核...甚至更多核
連汽車也是呀~~~BMW的雙渦輪....VW也是有個什麼雙XX變速箱的..(DSG)
挺令人驚豔的發展呢....
ilovecatbus wrote:
現在不只是電腦的雙核...(恕刪)


嗯...看到這裡~又突然想到...
現代人也開始包二奶...三奶...多奶...
想必是單一已無法滿足需求
角度不同,視野自然不同。
TANIKI wrote:
這個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的載子的移動速率有光速那麼快的話 它的物理極限大約可以到 上千 THz ...(恕刪)


不是這樣看的, 因為數位電路的資料是在路徑上(匯流排)之間移動, 所以輸入與輸出之間必須同步, 不然就得delay等一下. 前面有網友說, 0/1切換需要時間, 這也是因素之一, 但不是這10cm所要表達的意思. 以現在的CPU核心的複雜度來說, 資料是在路徑 (匯流排) 上移動, 核心從某處(記憶體, cache, 或暫存器) 取出資料算完後又存到某處 (記憶體, cache, 或暫存器) , 距離有多遠? 頻率高沒問題, 但如果太遠, 那就要等資料到達目的端時, 在下一個週期才能進行下一次的資料移動, 這樣跟把頻率降低是一樣的意思, 這樣能到THZ嗎?
多核的確有它的好處 對廠商來講省力又實用 ...
怎麼討論過來討論過去變成物理的討論 XD
先說一下前面我覺得怪怪的地方
光本身的速度當然是很快
前面也說到"光子"比"電子"速度快很多..所以頻率能進步多少.....etc
這兩種東西的比較是很怪的.... :P
電子的速度很慢沒錯
可是在電子線路上..並不是我從線的一端丟入電子
等它跑到另一端後我才會收到這個電子帶的O or 1
這例子在高中課本上都有..四顆鐵球排齊然後吊著
把邊邊的拉起來...放開..它會撞到第二顆..然後第二顆不會動
把能量再傳給第三顆..第三顆也不會動..再傳給第四顆..最後第四顆跳起來
電子在線路中傳遞訊息是這樣傳的吧
這速度跟電子移動的速度沒關係..跟電子傳遞能量的速度有關係
所以用電子的速度是多少..現在可以做到4Ghz..推測用光可以到幾Thz....
這樣感覺就不太對......

至於多核的問題
應該是說..其實從Winowds 3.1 開始..個人電腦就陷入要做很多白工的狀態 XD
再更早前跑Dos的年代..在config.sys or autoexec.bat中要載入一些東西
其實這些東西就已經是"同時"跟command.com一起在電腦中跑了
往後一點到了95 98..視窗操作環境也是要CPU or GPU的資源的
到了現在..在windows系統下..把工作管理員打開..看看有多少東西在跑
光開好機啥都不跑的情況下..其實OS就在後面做非常多的事
我是想說..光是在程式完全不改變..compiler也都不改變的情況下
只靠OS來把程式放在不同的CPU上來分散loading就已經能讓人感覺出多核的好處
當然..只針對單一程式來看的話..要涉及的問題就多的多了 :P

我倒是覺得....CPU ram 現在那麼便宜
真的蠻想來弄個一台電腦有四組螢幕鍵盤滑鼠..然後可以四個人用
讓電腦真的能夠"多人"的多工..這樣才比較能完全發揮"多核"的使用率 -_-b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