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磁碟陣列(RAID1)的產品。

我玩過Raid-0 想說跑LR照片速度存取可以加速。

也玩過Raid-1 想說同時會有兩份資料。

後來我是這樣做的

一個3T的存取硬碟 ,後面至少會有一個同樣大小的備份硬碟(我有些存取硬碟有兩個備份)意思就是說,為了資料安全,最大用9T的硬碟存3T的資料。

那硬碟速度不夠快要怎麼辦?我直上SSD 480G(甚至做Raid0,追求速度嘛,當然SSD也會有一個備份碟以防意外) ,當做工作時的存放點,完成編修後再往一般的機械式存取硬碟放,然後再備份,再備份。

備份的方式是找同步軟體去做差異化備份,如果真要每次重頭來備份,一個3T的硬碟都要至少12~14個小時,有點累。我還買了台對拷機,但是挺少用的。

幹麼這麼花三倍力氣去存放照片,如果你有經歷過硬碟快死的時候,你就會願意多花錢買兩個來備份了,而且掛下去幾T的資料是很可怕的。

至於NAS,其實是我第一個備份的選擇。

但是卡關1,高價NAS才有高速的網路傳輸速度,而且必然比不上USB3.0 3.1 TB等傳輸介面。

卡關2,你內網都有1Gbps(現在便宜好多了),但是網路傳輸影響還是有,沒有辦法時時刻刻跑上極速,甚至很少跑到高速(或許我機器NAS,網路交換器、網路線、電腦網卡都爛)影響因素太多了。

卡關3,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台NAS在MAC存取上都會卡卡的,或許是NAS的磁碟架構跟osx跑起來就是不順,所以我放棄了。

NAS還是只能拿來當做後端備份,備份的備份之類。

對我來說啦。
andrew14 wrote:
想請問一下,我目前...(恕刪)


其實也可以買兩顆硬碟都備份一樣的資料,起碼雞蛋不在同一籃,降低資料遺失的風險。

分享一下我的Raid經驗好了,文章若不通順還請多包涵...

我利用Raid備份各式各樣的資料,當初就有顧慮到磁碟陣列盒故障的可能性,所以改用軟體陣列備份。

主要優點就是不用擔心外接陣列盒損壞的問題(理論上啦,沒實測過...),缺點是別肖想軟體陣列能加快多少資料存取速度。

當初的規劃是準備三個Raid,其中第2個Raid因網路問題還在荒廢中,以後有空解決問題後再加進來,目前是Rd1跟Rd3服役中。

Rd1 為 Raidz = Raid5 (120G x 2 ; 1T x 4)
Rd2 (荒廢中)
Rd3 為 Raid1+0 (240G x 2 ; 4T x 8)

每天把其他外接硬碟資料備份到Rd1上,每星期再把Rd1資料備份到Rd3裡。

因為是軟體陣列,我把磁碟陣列盒模式切換成外接盒模式,不用它的Raid功能,然後這些Raid接到電腦上看到的都是一顆顆未格式化的磁碟,因此萬一磁碟陣列盒故障,可以馬上找別的陣列盒代替,不用重建Raid。當然剛剛也說了,沒實測過...

Rd1和Rd3存放的內容都一模一樣,等資料容量大到Raid1塞不下時再擴充。

硬碟毀損時,Raid1最怕兩顆同時掛點,Raid5最怕一次壞兩顆,Raid1+0則要看壞的是哪幾顆硬碟,我建議的預防方法有兩個:
第一次採購外接盒和硬碟時,先多買一顆硬碟,例如要做Raid5,要用到4顆硬碟,買的時候買5顆,1顆留著備用,等Raid操作一段時間後(大概一個月、三個月或是半年以上吧,請依使用頻率自己評估),不管Raid5有沒有硬碟損壞,強制更換其中一顆硬碟,然後讓Raid自行重建,再隔幾個月再換另一顆硬碟,降低同批貨號的地雷硬碟。
最好的做法是第一次採購買剛剛好,隔一陣子後才去買一兩顆回來換,只是我當初都是趁硬碟大減價促銷時買的,一時忍不住就多買了幾顆...

如果Raid1有一顆毀損後,正確的做法是再拿同容量的硬碟讓Raid1重建回來,當然如果不想這麼麻煩的話,還是買兩顆硬碟備份就好。
聾子聽到啞巴說瞎子看到鬼~~
Hi, 我寫下我的作法。我重視我多年累積的"各種"檔案, 早期試過內裝多顆硬碟作2份備份,但嫌硬碟故障時還要拆殼麻煩,改由一組外接,只將拆殼麻煩事減少一點,後來買了2槽可作RAID1的外接盒,除了擴充有限外,要加大硬碟容量就需將2顆同時更換成同一SIZE,但當時購買大容量硬碟的代價太高,而且曾發生硬碟還沒用到相當程度,硬碟已經掛了。
我一直希望在硬碟容量、彈性擴充、維護方便及組裝價位上取得平衡。之後工作上逐漸接觸到RAID5(3顆同SIZE硬碟即可作),RAID5的好處是在故障1顆下,更換後重建容易。再晚些,接觸到NAS,一般是4顆作RAID5,學習到即使是RAID5,它仍可能發生2顆同時故障,。因此顯得雙備份是需要納入好好思考。
隨著我資料量成長, 我平時就將資料分門別類,不用的或有更新,就刪除舊檔,資料總量到了接近3T,總算總量成長趨緩,觀察了約2年,總量沒太大變化,於是我可以確定將所需硬碟總容量定在3T。加上,市售個人用RAID機台價格愈來愈下滑,於是我在2年前購入5槽的RAID外接盒,利用它可彈性設定的RAID架構,我將手邊或朋友送的1TB以D0-D3槽作成RAID5(磁碟代號為D)。購入一顆WD紅標4T置入D4作資料備份(磁碟代號為E)。以1顆120G SSD作開機碟。使用外接盒 USB 3.0與電腦的外加 PCI-E x4介面/USB 3.1卡連接,以提高傳輸速度。平時就以D作料存取,開機時啟動免費同步軟體,由D對E作資料同步。
這是我個人使用現況,目前算是能滿足我的需求。當然,硬體品質好壞及功能多寡會影響價格,但我覺得參考一下別人使用經驗,搭配市售現有軟硬體資源,應該可以設計出讓自己滿意的解決方案。

andrew14 wrote:
想請問一下,我目前...(恕刪)


幹嘛這麼麻煩??

本身有顆1tb
直接接上PC

用微軟本身的磁碟管理就可以做RAID1了!!
管理與還原都很容易
根本不需要再多花錢!!
不回應底下小留言、廢文及討戰文
只要raid 1,其中之一硬碟壞掉,換另一顆新的硬碟(要相同的容量),就會自動重建

不需擔心資料不會不見了。除非同時壞兩顆,就沒辦法了

其中之一壞掉一顆,另一顆正常拔出來切換外接硬碟來讀取

我就不知道了,以前有弄過,導致讀取失敗。很多年前

銳安的最好不要買,連都沒有提示你硬碟快要壞軌。連軟體不用說了吧~我以前是銳安

群暉比較好用,他才會自動通知且會發mail



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的通知與警示!

andrew14 wrote:
STARDOM

我會建議簡單便宜的

例如 Proraid 外接盒

做 鏡像

有需要備份才插上去

簡單又好用 可以買 e=sata 和 usb3.0雙頭的

單獨一顆 可以拆下來用其他外接方式讀取
給樓主大大建議

我現在電腦裡有

SSD(系統碟)
2T*2 (資料碟) 用微軟內建的鏡像磁區備份
實驗過一顆拔下來格式化掉
另外一顆資料都還在
再插回去重新同步也OK

目前規劃再買一顆2T硬碟搭配抽取盒 定期備份
備份完會抽出來
避免勒索病毒鎖住檔案 兩顆鏡像一起鎖

給樓主參考!
謝謝大家這麼幫忙,我目前是使用筆電的,而多出來的兩顆3.5吋 1T SATA硬碟是之前桌機拆下來的,目前也是拿來備份照片用。

而這兩顆硬碟目前是裝在CyberSLIM硬碟外接盒上,是最低階的,無RAID功能,所以在備份照片時,都要做兩次動作。

而最近一次在做照片備份時發現,照片備份完後,常常會出現照片無法讀取的現象(CyberSLIM外接盒整個當住很久)。

而且CyberSLIM外接盒在傳一些大檔案時,也會出現當住現象。

心想會不會是外接盒快壞了,因為我在做硬碟掃描時,硬碟都是正常無誤的。

於是想說再買個好一點的外接盒,有RAID功能的來做照片映像備份。

這麼一來,只要做一次備份動作,兩顆硬碟就都會有相同的檔案(有兩份備份檔),感覺還蠻方便的。

但考慮到磁碟陣列系統還是有可能兩顆硬碟同時掛點,所以目前也會再買一顆2.5吋的隨身硬碟來做第三份的備份檔案。

希望把資料遺失的傷害降低。

這是在我預算內可接受的備份方案,大家覺得如何?



看討論好像都只談到硬碟的問題
沒什麼人注意到NAS主機也是會壞的
而且NAS壞了送修更久
我遇到過,因為我公司資料庫都在裡面
整個公司都停工
向原廠求救給我三天後才寄備用機來
一點都不可靠還是專業大廠
後來實在受不了,直接裝設兩台NAS
當主副伺服器,設定兩台自動同步備份
資料保障再保障
還有,NAS也有會有機型淘汰問題
換機也是挺麻煩的

建議依資料使用/更新的頻率採取不同的備份媒體:

1. Hot data:經常存取、變更者,使用RAID 1以上的NAS
2. Cold data:不常變更、資料的備份,定期存在2個外接硬碟;或1顆外接硬碟+雲端(如果資料沒有機敏性的話)

我自己就是用這個方法,NAS硬碟、外接硬碟都曾經掛點;也有看起來正常、但複製/觀看檔案時才發現檔案損毀的狀況。所以結論就是要有任一個儲存媒體掛點的心理準備,這年頭沒有任一個東西絕對不會壞。

用外接硬碟備份有一個好處是,如果平時沒有接上電腦,中勒索病毒時有機會避開降低損失。這年頭也千萬不要相信防毒軟體可以完全保護你的電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