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k小偉 wrote:
1.我比過啊下坡車B...(恕刪)
我前面講一堆公路車數據,為什麼沒有登山車數據?就是登山車發展比較不成熟,各廠車架角度都有差異,我的登山車平常就跟公路車併在一起擺,不單BB比較高,連坐墊把手都高出一截;另外軸距的問題,F1賽車有一定的規制,並不適合拿來舉例,用同樣兩輪的機車比較適合,剛好我過去也騎過400C.C.的cycle cross跟street,我會騎cycle cross去越野,但不會拿來在公路上殺彎,而cycle cross也是軸距比較長啊!直進穩定度的關鍵還是在前叉角構成的拖曳距啦!公路車已經找出適當的角度範圍了,而登山車設計使用目的不在公路上,不同車種有不同角度,不同車廠有不同見解,再加上不同前叉長度會改變角度,登山車變數太多了,純就機械設計而言,可以去問問懂機械的人
詩萬首 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weak小偉 wrote:
JACK大原則上你願意參加試驗了嗎...(恕刪)
吼!真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要實驗環境要在可控制的條件範圍內,這樣土法煉鋼根本連參考性都沒

用很簡單的方法好了,環法賽常常看到車手在下坡路段以上百時速去追擊領先集團,而他們所騎的是標準的公路車,這點大家應該都有共識,小痿你就舉個例子出來,有人騎標準登山車在下坡路段騎出上百時速,這樣我就輸你

你說的火山下坡170的影片我看了,基本上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別說公路車根本無法騎,標準登山車都會翻,且已看出來那輛車的前叉設計就不同,前後輪又用了場地車的"閃風"板輪/碟輪,根本就是為下那個火山而設計出來的!
看一下我前面說的:
鋼管怪叔叔 wrote:
我不用看就敢跟你保證,一定有特殊設計角度,且採用許多特殊零件!跟你賭10個水煎包...(恕刪)
基本上這一點你就輸了
詩萬首 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整個車架都也比較低(重心低)2.登山車軸距比較長軸距愈長穩定性愈高吧(下坡車更長)3.顆粒胎跑公路是真的抓地力不好,換成光頭胎光胎面接觸面績就大一倍了


出150顆水煎包當賭注。實驗完成就先來去大溪吃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