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國製的外星機械怪物 Nicolai 2002 Nucleon DH


Roger17Chen wrote:
我發現大家都誤會了,...(恕刪)

三到五公尺?
那單避就夠了啦....
Rampage是13~15公尺在跳的...
同時在空中做花式....
而且Rampage就是不設定賽道....自選路線也沒有計時
唯一的目地是抵達山腳
只是計分方式是以誰飛最大最遠最狂野最屌為基準
車不只要強要穩定性好同時還要輕要好預測同時又要摔不壞
簡單的說就是除了踩踏能力之外什麼都要
之前也號稱為單車界的最高殿堂....
而純種DH用車在這樣的比賽中反而不是首選
衝程稍微短一點但好預測好動作的車型才是熱門
現在Slopestyle(SS)則比較熱
Youtube上影片很多
有空多去看看吧

還有就是車架極小化的概念
軸距勢必要維持同等大小
車架極小化帶來的勢必是支撐前後輪的架構的加大
而在維持強度的概念中
車架是能以最輕的重量達到同等強度的部份
前叉後三角或後搖臂均無法達成
以前叉來說....要達到同樣的強度耐用度
車架兩公斤等同於前叉2.5kg
若使用連桿結構那多餘的重量會更多
這樣車重強度比不就反而會打折了?
你繼然會玩BMX....那應該很清楚車重對動作的影響有多大吧
不然大家都騎越野機車就好了....

Roger17Chen wrote:
我發現大家都誤會了,...(恕刪)

另外給你一點大補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9dx1LEqZjE
這是S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j8y8Ar26Q
這是Rampage

基本上是遠比正常的DH極限的多啦....
只是Slopestyle比較重視招的展現
雖然一樣動不動就七八公尺在飛
但單避出現的比率就比較大
不過
不管是哪一種
很多這兩種比賽的冠軍車手都證明了大衝程高跨越性不一定好
Bender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Bender不知道?
那....
我會建議你多看看現今的單車界長什麼樣子
再來題設計什麼樣的車....
畢竟Rock Drill是我十多年前設計的,後來我也沒再注意單車界與極限界的動向(因為改玩別的東西),它當然和現在流行的趨勢一定會有落差,畢竟已過了十幾年,材料的採用與加工技術也有很大的改變,所以若要將它做出來勢必有很多要重新設計修正~~

其實若是懸吊幾何的設計功力不足,做越長衝程的其缺點就會被越放大,所以反而就會越難騎....,但是若是懸吊幾何的設計功力夠,做越長衝程的其優點就會被越放大,所以反而就會越好騎~~

因此在目前兩輪設計界普遍對懸吊幾何認知不足的狀況下,盡可能採用短衝程以免自己缺點被放大的策略算是正確的~~,因此選手選車也是這樣的取向...

其實打個比方,何種懸吊系統車架衝程就像是食材,並不是放了龍蝦鮑魚就一定會比清粥小菜好吃,運用的功力才是重點~~

很多兩輪廠(甚至一些賽車功力還不夠好的四輪廠)都以為只要模仿他廠改配上某種型式懸吊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操控,卻因為幾何配置的功力還沒到他廠那個水準,結果操控性反而變得比原先型式的懸吊還差.....

然後那種型式懸吊就會被誤認為對操控沒幫助,而被大家視為洪水猛獸最後被打入冷宮...在業界這種情形屢見不鮮...

這是因為現在大家都是把"懸吊形式"與"衝程"只視為一種"配備",這樣不看"幾何"就去比較的錯誤觀念是不具意義的....

就像選餐廳只看哪家菜色有龍蝦鮑魚就認為一定是比較好吃,廚師是誰則完全不管....

請注意"懸吊形式"與"衝程"只是一種手段,而這種手段是否能"讓輪子照想要的幾何軌跡運動"才是目地,不論用何種手段,只要能達到這運動軌跡的就是好的懸吊對的衝程,因為車子畢竟是靠輪子在推進,而非懸吊~~

而"車架極小化懸吊極大化"是指在人車操作界面點與輪胎接地點皆不改變的前提下做比例的調配,這樣可以將應力做最好的分散~~

設計得好的懸吊可以承受比車架更大的衝擊,所以你會發現現在新一代的的Monster Truck其實真正起著車架作用的部分只剩座位下方連接前後懸吊的那一小塊,其他龐大看起來像傳統主車架的部分,其實只是"車殼架",就算不裝都可以正常行駛的喔~~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畢竟Rock Dri...(恕刪)

阿Bender是誰你到底知不知道?
然後Bender的概念是啥你知道嗎?
這個功課先去做一做吧....


唉...
有機會先把小折跳斷再講吧
另外
已經有一狗票的人在排隊等著看你的極限小折了
因為我們都很笨就算是BMX也是隨便騎騎下個小U板都會壞
騎小折還能撐很久的絕對是神人一樣的等級
要不要來貼個極限不會壞的大賣場小折的圖?
現在反而對這台更有興趣了
那小折沒壞是因為我沒真的去操它(那是我家女王的坐騎),不過因為重心集中的關係還不錯玩啦...

我是對近十幾年的車手廠牌都不清楚,是該去做做功課了....,還請各位前輩多貼資料囉....

其實"重心集中"遠比"減輕車重"來得重要,大家可以做實驗,同一輛車,在前後軸處各綁一個一公斤的重物(例如沙包)騎騎看做招(例如豚跳180),再試試改成在座管周圍綁一個3公斤的重物再騎騎看做同一招,你會發現雖然後者比前者重了一公斤,但是騎起來卻感覺輕很多,為什麼呢??

因為由力學公式"慣性和力矩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發現:一公斤重的東西若將距離旋轉中心的距離拉遠一倍,慣性就會變成四倍....

因此要"騎起來感覺輕(不是秤起來輕)",與其犧牲車身強度來減輕重量,效果還不如將前後避震及所有傳動系統全集中在車身中央來得明顯,不是嗎??

當然只要衝程夠長,要飛個幾十公尺甚至近百公尺都是沒問題的(越野機車都可做到),只要車手敢,只要滯空時間夠長,要做怎樣的招都是可能的,對吧??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那小折沒壞是因為我沒...(恕刪)

但問題是你的概念跟你講的重心原理完全相反啊....
車架縮小=支撐前後輪的結構加大
難道加大這些都不用重量嗎?
車架變長1英吋....重量只要多100克就能維持一樣的強度
前叉或後搖臂增長或範圍增大一英吋....重量要多200克以上才能維持強度
那車架極小化之後....不就反而讓重量全跑到前後方去了?
如果是要再把中間加重....這樣整體重量不就又更重了?
在各大廠都在想盡辦法減少前叉和後搖臂的佔的總體積以減輕重量時
(這也就是近來短RC和低總長前叉概念的好處之一)
你的設計不就剛好會讓車更難騎?
另外
車架縮小之後....又要如何能支撐住車手本身的力道?
若增加龍頭和把手的範圍那也是在拿生命開完笑

回覆這麼多....
你回覆的時間都可以畫好幾張的小畫家概圖了
何不畫一下解釋所有疑慮?
至於專利問題你放心啦
如果真的好用不會讓你埋沒13年的
當然若以"重量感"為第一優先考量的騎乘要求前提下,你的論點絕對是對的,但那並非是Rock Drill所設定的騎乘環境~~

就Red Bull Rampage而言,對Rock Drill並不合適,因為Rock Drill只追求一樣,就是"穩定安全低衝擊的到山下",所以我說它像Monster Truck而非Buggy~~

做招耍帥絕非Rock Drill的專長,它追求的是"最穩定的大角度高速極限越野騎乘",因此並不需要盲目的追求更輕盈的"重量感",在盡量減少幾何變化的前提下盡量加大衝程,以求有最穩定的衝擊過程,讓車手感到最小最舒適的衝擊~~,做招分數速度根本不在設計考慮範圍內的~~

就等於是以Buggy賽的角度來看,Monster Truck當然是很笨重的,但是不同的騎乘需求就有不同的設計方向,所以Rock Drill就是以"荒地走破性(所以才叫"Rock Drill碎石風鎬")為第一優先所設計的車輛,其他的都不重要啦~~

要是能夠讓垂直衝下山可以舒適穩定到讓車手想打瞌睡,那才是我追求的目標....因為我是老人我怕死....

在這麼多討論下來,我發現好像大家想要的都不是這種"超舒適下山車(LSUV???)",那我還是先收起來吧....
Roger陳
剛剛終於可以看You Tube了,我看了一堆 Red Bull Rampage 和 Josh Bender的影片做功課,發現和我想像的幾乎是一樣,不過Red Bull Rampage 還是有很多較平緩的路段,所以這時車子的重量與加速性就滿重要的,因此較笨重的長衝程大跨距車不見得能佔到便宜.....

但是若是路線90%以上都是那種大落差大跳越,又沒有做招的需求時,較笨重的長衝程大跨距車就會較吃香了~~

我發現摔車的頻率很高,若仔細看都會發現大都是避震行程用盡撞底,導致無法吸收衝擊而翻車或摔車,不然就是避震的反應跟不上路面的起伏(應該是選手為了能吸收更大衝擊而調緊阻尼),導致輪子無法確實抓地而滑倒.....

Josh Bender的確是厲害,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像他那樣用短行程低跨距車配緊阻尼還能控制打滑的車身,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設法讓更多的人能夠在這種險惡的下山賽中更不會摔車能夠平安完賽~~

不然就算前面平坦段能衝超快還能做個招,到了後面大落差卻一跳就觸底摔車,那還不如前面慢一點,後面大落差能平安通過繼續跑吧??

畢竟一項受傷率太高的比賽很難長命,就算這幾年很盛行,新人不見得願意參賽(受傷就沒得賺了),老鳥又一個個受傷退賽,搞到最後沒人去比,車廠怎麼辦??

對於這種高危險性的比賽,具備"安全的完賽率"的車反而能引起新進選手的興趣,因為越安全就越多人玩,車廠就越賺~~

至於只顧比賽成績不顧完賽率雖能衝一時買氣,畢竟算是殺雞取卵的作法,等到沒人想玩時車要賣誰??
Roger陳
我只有比較好奇......

有人會:
1.設計很厲害的車架

2.玩樂團

3.還在國外設計過F-1

4.聽說在台灣有聯勤以外的公司在設計生產槍枝???????

3.可以騎12"輪徑的摺疊車飛U板還不會壞???????????????????

我的疑問:

1.我每天都在中山怎麼從來沒看過您說的紅色小折????

2.要是台灣有公司可以設計生產槍枝或者軍火.

那幹麻聯勤永遠都在做90%外觀抄襲,和99%內容抄襲的槍枝來給國軍用啊???除了自己生產便宜點我想不出理由耶.....

然後永遠貼不出半張圖來,什麼照片都弄丟了,要不就放在國外,要不就說秘密不能公開,

小畫家畫個圖對偉大的F-1設計師來說不難吧.

或者說說看哪一年度的哪個車隊的什麼東西是您開發出來的????

找個國外連結的資料來看看吧.

蝙蝠車就不必了......

還是喬個時間我很想看看可以玩U板的小折和您這樣的神人有多厲害耶.

我想mobile01的眾車友都會很有興趣的.
車子醜毋寧死~

Roger17Chen wrote:
剛剛終於可以看You...(恕刪)

Bender的專長是用高跨越能力大衝程車飛
這輩子看過的影片裡他的車衝程永遠比誰都大
全世界第一個用前後十二吋衝程的人就是他
然後很少成功過天天都在亂跳亂摔....至少遠比很多用五六吋的選手成功率低多了
跟你說的短衝程穩住的人似乎不是同一位喔
功課做到哪裡去了啊= =
另外Bender在Youtube上的影片也很少....其他的知名選手遠比他多得多
要你找Bender就是要看你是不是真的願意去了解
畢竟他算是稀有的典範....

另外
我看你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個敢說Rampage有很多平緩路段的人
既然平坦為何不出場比一比為台灣爭光?
用講的很簡單去跳跳看再說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