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盤系統會是未來公路車發展的趨勢嗎?

先說明其實我不懂,
只是突然想到所以提出來我的想法,
讓大家思考看看是否可行,
或許可以導入速克達的離合方式,
單盤公路車會變的綿密免變速。

phae4jaz
之前看到的時候也有想過,但後來認為不適合。因為這是靠轉速和離心力在變動,但人不是機械,體力會不斷起伏,心情和情境也常有變動,想要大齒比小齒比並不會每次都一樣。而且山路下滑需維持重檔但不見得會維持高轉速
利口貝爾
內變一樣道理重量跟效率都不划算,不然14s內變也有啊,是比較適合跟電輔用
我翻我2018年3月單推西濱200(100k折返)的騎乘資訊

正常騎平路大概就是30出頭在巡航而已
我單盤齒比極速設定在45km/h其實也只是應付偶發的狀態,才會用這個速度
我一般正常騎乘36-11/34-12速,這齒比已經綽綽有餘

我隨機抽了前幾天騎河濱其中一個路段的資訊(這段路我的pr均速是39)

平常休閒順順騎,沒有要刷pr沒有要pk,河濱的平路,大概也是30出頭的速度

所以我如果非下坡或順風,持續用45km/h這個速度騎
不用2分鐘就爆了吧

我自己分享東西
就是有一說一
自己有多少能力,適合什麼設備
騎乘什麼路線,需要什麼齒比
都是讓數據來說話
像玉長公路下滑台11,車不多,視野算很廣
我均速也只敢騎(滑)40出頭而已

明池則正好那天有錄影
全程幾乎沒有踩踏,只用滑的

明池這段路比較小盲彎很多,均速只有28

下坡我也沒有45+km/h的需求
也沒那個膽下坡敢騎快

我入坑騎車約六年
兩大遺憾

第一,就是直到兩年多前,累積了四萬多公里的路線,和經驗,才發現,其實我單盤就夠了
如果時光能倒流,應該入坑時就落地改單盤36-(11or10)/34

第二,平把車應該落地改sram電變+blips
電變不但有碼表可以看檔位,也可以看出慣用齒是那些,比例占多少
還有變速超輕鬆,我都握牛角騎車
按鈕就裝在牛角上
小緯0510
sram登山車的配法,也是單盤12速,飛輪配52,52已經可以爬牆了,騎車就是看你自己的慣騎路線,自己的踏頻,功率,才去決定自己的齒比該怎樣分配,我自己的配法是,不偏向極速也不偏向爬坡取中間值兩者兼顧
小緯0510
大概的重點就是,助航站13分可以騎完,平路極速可以踩到45km/h,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配置,假如你想要配到30%坡也能上,平路還能60km/h,那當然沒完沒了,又重又多盤,且也不是天天會騎這種極限路線
齒比計算機去按看看
野心不要大 大盤38t就好
迴轉90 極速也有35kmh
38t搭11/36 12速飛輪 齒比算很漂亮

真要講單盤門檻 硬體當然能上12s最好
人體關鍵我覺得是迴轉數
如果是迴轉有90的 單盤可以玩的很輕鬆
反而是迴轉很高的高手
雙盤太綿密 換檔還會覺得好像沒換到

單盤是很好的迴轉數老師

Vingegaard在香榭麗舍上使用了訂製的Cervélo S5與1x RED eTap AXS 52T大盤和10-33飛輪
看起來就是標準盤騎平路的概念
為了要與 50-34, 12-28 10s 盡量符合
單盤系統的設定將是:
42
10-11-12-13-14-15-17-19-21-23-26-29-32-35, 14s

後叉必須拓寬來容納 14s 飛輪,飛輪須從 10T 起跳

未來如果有這樣的車架和套件,可以考慮
但現在,我用雙盤就好。
jcchiou
deleted
小緯大盤好像是34還是36
騎量不如他 戰力不如他的
我想大盤也沒有必要用到40t以上
TONY1978
要了解自己實力在哪裡配齒比 自己而言前36配後40比較剛好
june-sue
[拇指向上]
TONY1978 wrote:
請問trw飛輪用起來...(恕刪)

感謝推薦 已經淘寶購買
Stallings wrote:
為了要與 50-34, 12-28 10s 盡量符合
單盤系統的設定將是:
42
10-11-12-13-14-15-17-19-21-23-26-29-32-35, 14s

後叉必須拓寬來容納 14s 飛輪,飛輪須從 10T 起跳

未來如果有這樣的車架和套件,可以考慮
但現在,我用雙盤就好。
突發奇想 XD
單盤系統,飛輪、後變單一規格
齒盤提供多種大小,做成可快拆的
我今天想要騎別種路線,很輕鬆快速就可以換好出門了
TONY1978
哈哈 想得美 這樣廠商不就都沒錢賺了
DIY LOVE
大廠是不可能的。只有大陸那些小廠不怕專利的限制,才能統一腳踏車的規格,一統江湖。其實發展多年,那些雜牌腳踏車的規格快統一了。
Stallings wrote:
突發奇想 XD單盤系...(恕刪)


像是這種邏輯嗎
似乎沒有成為主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