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盤系統會是未來公路車發展的趨勢嗎?

拋磚引玉一下,最近要組SL8 ,在糾結要用Sram Xplr 大盤38 配10-44飛輪 或者用9270 大盤50/34配 11/34飛輪

單車新幹線已經有算出來其實9270的重量跟red xplr的重量其實差不多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如果用電變的序列變速齒比 究竟Sram的單盤系統跟Shimano的雙盤系統差別在哪

所以我整理以下圖表



https://imgur.com/a/FdzhCb0

以上是舊車齒比
序列變速下的有效(會用到)的齒比最重大概是46/12 最後2齒用不到,有效齒數為15-2等於13齒

新車計畫1
shimano 9270 大盤50/34配 11/34飛輪

序列變速下的有效齒比如下





一樣最後兩齒用不到,有效齒數還是13齒

新車計畫2
Sram Xplr 大盤38 配10/44飛輪

https://imgur.com/s4DWbwk




全齒域都用的到,且有一個超輕齒比0.86 有效齒數為12齒

對一般騎士來說 雙盤系統比單盤系統的有效齒頂多多1-2齒 (除非你下坡衝刺)

不然現今12速單盤系統的齒域是絕對足夠的

但需要留意的是shimano的序列變速每一速大部分會比前一速重9-13% 等於迴轉下降9-13%

但單盤系統的每一速會比前一速重13-17% ,對於迴轉甜蜜點範圍小的人可能要適應一下

重點是新的sram force有些部件做的跟RED重量差不多

如果考慮SRAM XPLR單盤系統可以考慮 FORCE手變 後變/卡鉗 /飛輪 Red 大盤

以訂價來說大概會比9270全套便宜五萬 而兩者重量約相等
hopez0607
晚點來更新80跟100RPM的速度吧
hopez0607
覺得3.8不夠快可以選44T阿 1-4.4的齒比絕對夠快
一時興趣來就做了幾個熱門齒比的表格






胎寬部分以25T為標準,胎寬單圈距離會變更大一點

綠色部分是以時速30/KM為標準前後各一齒,應該算是大家愛講得巡航30/KM的舒適齒比

如果以大家舒適踩踏80-100RPM的情況下

SRAM單盤38T系統在100RPM下還是可以達到48/KM

單盤系統還是追求全齒域沒廢齒 ,38T跟40T大盤基本上對愛爬山的台灣人來說應該都很友善

Shimano 雙盤系統就有點耐人尋味,以一般KOM齒比 50/34 對我來說還是會有兩齒廢齒

但如果上超壓縮盤46/30 廢齒可能會少一齒,但是超壓縮盤的上下鍊比較不穩定

如果採到100RPM換重一齒,單盤系統最多會損失15RPM的踏頻,但還是在80RPM舒適踏頻以上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雙盤系統的可用齒實際上可能只比單盤系統多1-2齒,而綿密度的影響則見仁見智了

除非你的舒適踏頻範圍非常窄如只能接受90-95RPM 不然應該不會有少一齒太輕 多一齒太重的狀況

單盤的齒域對不比賽的人來說應該是足夠的

Sram的10T飛輪在單盤真的很強,如果是11T齒域涵蓋就少很多了

Sram 單盤XPLR齒域 440%
Shimano 52/36雙盤 11/34齒域 447%
50/34雙盤 11/34齒域 455%
46/30雙盤 11/34齒域 474%
hopez0607 wrote:
一時興趣來就做了幾個...(恕刪)

單盤入門我本來最早是用apex1 11s
38對11/46
相對便宜 而且可以亂搞土炮
大概也知道我的大盤未來不會超過38t
想通之後 所有重齒比大盤通通出清
有些齒比太過少用不需要留

總之 拿apex學習單盤 成本比較低
我是蠻推薦的
hopez0607 wrote:
但如果上超壓縮盤46/30 廢齒可能會少一齒,但是超壓縮盤的上下鍊比較不穩定


超壓縮盤的通病
換超壓縮盤最好連中變也要一起換
單盤不管是不是趨勢
用的人越來越多是無庸置疑的




最近看到李四分享的影片
按這裡檢視網頁




其實這就是我長期騎車以來
從入坑開始
就一直在做的方式
我在版上已經分享過很多次我騎車的方式
我也貼過很多次
我strava平路,山路區段pr 跟迴轉速
只要你的迴轉速有練起來
騎的路線強度又跟我相仿
單盤絕對夠你用
且用我的配置就綽綽有餘
今天騎巴拉卡

遇到一個單盤的大哥
齒比40/10-42
輪組SLR1-米其林power cup 30C
55歲大我三歲

我們就一路巴拉卡邊騎邊聊

出發前有問了一下大哥他pr是約50分(這他傳給我的)

所以就用大概這個步調騎


上個月
在關渡遇到一個同車系,單盤
64歲的大哥
小緯0510
我個人的看法啦,像我的齒比是36/11-34我是覺得蠻平均的,爬山夠用,平路也ok這樣配,齒又夠密,我是覺得你可以測測看你的5分鐘最大功率,我覺得如果沒有300瓦,36對11這個齒比你平路都沒辦法榨乾
小緯0510
單盤大盤大,飛輪勢必要更大這樣缺點是重量重齒變疏,唯一優點是極速可以拉大但重點是,不是你的齒比到的了你就騎的了,你騎的了還要看能維持多久,維持不住的話一切都是枉然,36-11我貼過實測可以45km/h
sram12s有10-44飛輪
配36大盤足已
我覺得單盤很難變主流,
單盤很吃齒比跟使用環境,
台灣丘陵地形居多,
真的想騎得爽單盤齒比會不足。

如果想練車控瓦單盤還蠻適合的,
畢竟10-40km/h這區間的齒比,
3xT單盤已經包含的很好了,
很好用很好騎也很好練。





在高雄我出去騎都是這種上上下下的路線,
最下面那個區段是我說可以騎得很爽的地形,
義大往大樹方向的下坡,
每次到那裡我都會忍不住全開,
如果是單盤就會失去樂趣了。

我個人很喜歡綿密的齒比,
覺得這樣比較好帶迴轉,
所以我的公路車都是50/34T、12-25T,
登山車30T、11-28T,
女王的車我幫他配,
48/38/28T、13-34T。
小緯0510
下坡敢衝的話那是沒錯,我前面也有po過,即使玉長公路視線好又直的,我也只敢全程滑,均速43,雙北山路下坡盲彎很多,我均速頂多35,我比較怕死,我strava數據,下坡幾乎都是0踏頻,0功率畢竟沒要比賽
瘦的狠 wrote:
義大往大樹方向的下坡,
每次到那裡我都會忍不住全開,
如果是單盤就會失去樂趣了。...(恕刪)

下坡敢衝的話那是沒錯
我前面也有po過
即使玉長公路視線好又直又沒車的
我也只敢全程滑,均速43

補一張同路段下坡登山王數據

雙北山路下坡盲彎很多,車又多
我均速頂多35
我比較怕死
我strava數據
下坡幾乎都是0踏頻
0功率
畢竟沒要比賽
7號那天巴拉卡下滑的數據

因為中間有幾個短暫上升,需要踩一下
其他都是全程滑

昨天晚上帶剛入坑的朋友騎劍南路(49歲小我三歲,想要培養運動)

下坡段


我記得好像大概三年前
01有一個大大
某天發文說他某strava區段,下坡pr是歷史最快排名的第二名
他想刷第一名

後來他再上來po文
是po住院文

我自己騎車
只拼上坡pr

補一張我strava雙北熱區圖

雙北大部分路線我都反覆騎過了
以市民組,沒有要比賽站凸台的狀態下
這種齒比,沒有不能騎的路線
TONY1978 wrote:
單盤入門我本來最早是...(恕刪)


皮卡丘用雙盤破環義ITT的紀錄
我是覺得不掉鏈的前提下雙盤有優勢
拼命掉練還是單盤好....對就是那牌子
JJ Ch
昨天皮卡丘真的超強的 我看剩最後兩公里時 時間還有五分鐘 我覺得會贏 結果還真的贏了 我覺得雙盤還是比較好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