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選Scott純粹是因緣際會下遇貴人就選定這個牌子。
疫情期間從訂車到交車差不多兩個月比我想像的快。
換車前騎的是2015年購入的鋁車之王CADD12,整台車也被我換了很多東西。
輪組是小索的手編輪,變速器當初Ultegra好像有改款所以價格漂亮就購入了,
坐墊因為原廠的坐的屁股痛所以換了specialized的power。
整台車連踏板水壺架落在7.8kg重。這台車爬坡好騎,力量回饋很好尤其抽車夠力。
會換車純粹是為了想換而換,當然也想購入人生第一台碳車。

四月中其實車子已經組好也騎了一段時間,由於各種懶所以到現在才寫開箱文。
就像各位450W腳力的網友講的一樣一次到位才不會想東想西所以我也就一次到位了。
這次選的是Scott頂階款的ultimate車架,黑色原本不是我的首選但是為了對家人好交代所以選了黑色。
反正不懂車的人會認為整台黑漆漆的一定不值錢。


不過實體車的logo反光真的好看,低調中帶有鑽石般的閃耀,沒有後悔選黑色的。




另外一個[超音速限定版]很騷包連手把都可以選紫色。(本來是想選這個版本)

其實本人我是不排斥C夾但是現在品牌在中高階基本上都配備碟煞。
本人是第一次使用油壓碟煞,碟煞確實好煞且按壓力道真的很輕,但是缺點是來令片常常會磨到碟盤。
前叉鎖的地方是磁鐵可吸附的蓋子。


現在的車噱頭就是爬坡加入空力元素,空力加入爬坡元素,反正就是讓你一次擁有。
整台車走內線加上特殊造型的一體把,Scott有很多把手可以選但是既然一次到位就選最貴的一體把(標價兩萬)。



ultimate車架官網標示車架790g,前叉320g比環法車隊版的車架850g,前叉340g輕。

其他配件:
DURA ACE DI2全套,可惜的是碟盤沒貨用的是Ultegra的碟盤。
聽老闆說dura ace因為輕量所以碟盤被抱怨容易變形所以要改版。

輪組選擇DT Swiss PRC 1400的無內胎碟煞版。棘輪聲小小聲的很好聽。




外胎因為整台車是黑色所以當初就設定要有膚色的胎所以google一下就買了schwalbe pro one

刺激的秤重量時刻來了,整台車含踏板含水壺架落在7.05kg

心得:
之前的CAAD12從一江橋到赤崁頂時間落在50分左右,換了SCOTT騎了之後時間也是50分沒有比較快。
CADD12的齒比是壓縮盤+11-32T。新車的齒比是壓縮盤+11-30T。
CADD12曲柄長170mm,新車fitting過後選的是165mm的曲柄。
如各位450W的網友講的一樣腳力是一切,一級車騎山路也是累的跟狗一樣喘。
如果讓我閉著眼睛騎我是騎不出來新舊車的差別,可能是我比較遲鈍吧。
之前換無內胎也是騎不出來人家說的什麼路感比較好,我騎都是一樣。
現在的碳車不知道是高價位剛性比較夠還是怎樣反正也是騎不出來,跟鋁車比較起來踩踏也是很直接。
反正重點心靈爽度提升100%,一直騎一直爽,一直騎一直爽。
另外想請問手把上面的兩顆按鈕是做什麼用的?
我google是說有的garmin碼表可支援按鈕操作?

另外有無推薦的碼表? 目前用的garmin edge 500因為螢幕太小想退休了。(以前的產品真的用不壞)
目標是一萬以內,可顯示檔位,目前是有一號人選bryton rider 45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