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把公路車除了CP值很高的競賽車以外還有其他更舒適的車種,入門後身體完全熟悉彎把里程數差不多也夠本了想換競速車再換,真入坑的絕不會只有一輛車。
所以首先你要先搞清楚彎把公路車除了競速車以外大概有哪幾種:
【裝備】Cyclo-cross, Touring 及 Gravel Bike 有什麼不同?
除了車種有分爬坡、空力、長途、越野、碎石、超長途旅行,
還能依車架材質分鋁、鋼、碳、鈦。
除了鋁以外其他三種的騎乘減震感各有千秋,但影響最大的是輪胎寬窄跟胎壓而非材質。
看了一下寬胎的全避震登山車大多是鋁合金

能裝寬胎的車換個輪胎(或輪組)就能搖身一變細胎跑車,但細胎競速車大多無法裝寬胎。
我個人喜歡圓管金屬車,分享幾個在價格內的車款:

Merida MISSION CX 600。定價48800。
越野公路車(Cyclocross),鋁合金。單盤:減少前變的操作更為單純。

雲豹ILIL縱橫車。定價42000。鋼管的纖細感好美!
碎石公路車(Gravel bike),4130鉻鉬鋼。全走外線。

Hi-light越野旅行車,車架組約22000,組裝完約4~50000。便宜鈦不知是不是好貨。
旅行(?)越野公路車,鈦合金,快拆+走外線是我心中的缺點。
幾何跟他家的越野公路車R7CX一樣,很可惜R7CX爆預算。
Cannondale TopStone 4。定價約35000。可利呼開箱版



碎石公路車(Gravel bike),鋁合金。Microshift微轉變速(單邊鬍鬚把)。

Performer Touring。定價34800。造型配色我的菜。
旅行車(Touring bike)。4130鉻鉬鋼。走全外線+快拆我覺得不行。

Giant Revolt 2。定價26800。
碎石公路車(Gravel bike),鋁合金。認真推,入門就靠它了。
目前我所能找到最便宜碟煞+能夠容納寬胎的彎把公路車。
入門不推競速車是因為有比競速車更為舒適的車款,當身體熟悉長途/越野/碎石車之後再進入競速車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入門直接上最戰鬥姿勢的競速車熱情被磨滅的速度會比較快。
而且長途/越野/碎石車可以上山下海壓水溝比較不用那麼顧路,能較放心的看風景。
Giant Revolt 2(26800)跟TCR Advanced disc(55000)目測重量差不超過2.2KG。
差一倍的價錢減少2KG左右的重量,沒有要爭取名次其實可以省下來買個輪組啥的。
50000是一個不上不下的價位,有時候好的輪組反而還比整台車金貴。
所以入門來說我會選最低價的Revolt 2或碟煞寬胎鋼管車,等騎出興趣後買個好點的輪組,再騎下去還有熱忱的話再換個變速車架都是很自由的。
一口氣爆預算還有一堆周邊坑等著你,所以我會先選便宜的慢慢來培養興趣後再換車:D
然後接下來是買喜歡的,買車注意,沒有很喜歡的話,那麼就不要買,因為買了不會開心,沒多久就想著要換車了,里程甚至不會很高,這是另外一個會讓你虧錢的地方。
不虧錢的話好處就是不會賠太大,都還算好處理。
然後接下來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但是你的當中有一台復古車,這真的很突兀;我也喜歡鋼管的多一點,缺點就是重,而好處就是不會退流行,因為它就是設計成復古的,如果你買捷安特現代設計塗裝,在騎乘的時間中,你會發現到流行趨勢的變化,看看捷安特五年前,十年前的塗裝,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時代在變。
要現代塗裝版的,我會偏好車隊塗裝,或是像COLNAGO的標準塗裝,大概可以騎個十年,然後又很有紀念價值,以後不騎堆在家可以當作一個品味。但價格就是

若是你要先做一個試水溫確實TCR最佳,因為二手有一定的市場,就算規格沒有到等級還是有買家會詢問,要退出或是升級都很好處理;況且去參加比賽,隔壁前後左右都騎這個,不太會是騎錯車。
買TCR要我的話會選105起步,因為105算是一個點,選Tiagra的話沒到那個點,總認為心裡會惦記著想要升級,但說實在我目前也有Tiagra,真的跟105差沒哪裡去,但105從實際狀況來說真的是一個點,沒有到的話升級真的很不划算,就真的像前面的說不如換車比較快。
原廠輪是先將就著騎,買車我寧可套件先到位,輪組再說,換輪組是真的有感,以後升級有感的輪組錢錢也是花的比較開心。



robbert99 wrote:
第一台公路車的話,建(恕刪)
我也同意先做 fitting。但有個擔憂就是沒騎公路車幾何車類的經驗。沒法帶著既有車子或是身體上的問題去找 fitter 修,只能靠概念去測量再來選車。這樣就得找厲害的 fitter,最好還要有提供便宜或免費的買車後調整服務。
但這下至少五六七千以上都出去了還沒摸到車子


我建議是先著重在找一台便宜,尺寸剛好,調整範圍大,設計不極端的車子(非TCR, 非三鐵,友善齒比)。騎一段時間後累積一些經驗跟加深對這個工具的了解,騎到自己覺得有換新需求時就會有明確的目標跟較小的選擇範圍。這臺就當做是學費吧。能接受的話最好還是找好的 fitter 做一次,不然便宜點的 fitting 也行,至少保險不會買錯車。尤其現在缺貨選擇少,有數據才不會被逼的下錯決定。
不論如何,目前這個階段只從想法來著手是蠻難選的。選錯了不管配備多好或多漂亮都是個壞經驗。到時候賣不出去放在家裡還占位子。

david.tang wrote:
我也同意先做 fitting...(恕刪)
david大不必擔心啦,依我今年買車的經驗,順序是(1)先去做fitting拿到fitting report,然後(2)帶著fitting report去店家選車,(3)店家會告訴你他們推薦店裡有那些車可以配合fitting report的座艙設定;(4)把挑選的車輛幾何提供給fitter,如果車子幾何不適合fitter會請你再挑別款車;(5)如果車子幾何可以,fitter會告訴你龍頭墊多高、配多長、把手、座管跟曲柄怎麼搭配;(6)拿fitter的回饋給店家確認下訂組車;最後(7)等車子組好拿回給fitter做細部調整;(8)如果騎一騎還是覺得那裡怪怪的,再回去找fitter討論細部調整。因此順序上來說是先做完fitting再來買車,不必擔心沒法帶著車子或身體上問題去找fitter修,fitting並不是錢收了出完報告交易就結束了,做fitting的目的是為了要買車,他還是要負責幫你把車買好調整好。反而是你如果車都已經買錯了才去做fitting,那再怎強的fitter也無法幫你調出適合的座艙。
拉拉補給讚 wrote:
對於準備入坑彎把公路...(恕刪)
謝謝詳細的分析!
其實我一開始是考慮鋼管車的 — 鋼管車優雅(文青?)的外型最接近青少年時的憧憬。也是因此選項中有一台外卡 Starbike S980。
但我也想挑戰三鐵,又看到許多人提到 TCR 是爬坡甚至三鐵入門的自然選擇,以及在台灣爬坡可以看到許多得天獨厚的風景,就漸漸往爬坡 / 競速的方向找。鋼管相關的資訊也較少。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不會保養鋼管車,就淡了看鋼管車的想法。
現在聽了許多人的勸告,面對自己不理想的柔軟度,開始轉為看 Defy / Scultura Endurance。但我倒是真的沒認真思考過 Cross、鋼管或是旅行車。直覺以為那是玩山林下坡,或是國外的玩家多天長途旅行用的。我的印象是公路車 = 彎把 = 快 + 輕。
總之謝謝你給了另一種觀點。但反而又擴大了選擇障礙啦!
我嘴砲一下心路歷程
我自己多年前也是肖想競速車 而買了tcr 還切竪管
初學身體素質跟不上 根本身心受創準備棄坑
而偶然機會我收一台cx車入門的 giant anyroad
才驚覺發現 原來公路車是這樣騎的 原來下把是這樣抓的
這樣陪我度過初學時期 之後車賣了也購入競速車 感覺不太適應
開始懷念當時的cx車
所以去收了一台碳纖維cx車 fastroad 改裝成彎把式樣
比起大落差設定的競速車 cx騎起來更得心應手
花更少力氣去控車 維持更穩的迴轉
全程下把不是問題 更容易使出一些空力姿勢
尤其長時間騎乘整個差異就很明顯
strava紀錄很有趣 我的競速車能破小區段pr
但全路段綜pr反而是我cx車最快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