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1978 wrote:無內胎就是要花時間磨(恕刪) HIGH ROAD和PRO ONE 比起來比較好拆裝的原因我個人體驗啦主要是胎唇的部分阿它是有點彈性 是Q的啊啊啊相較之下PRO ONE 就比較死硬
TO TONY1978這棟樓蓋很久了,我好像是第一次回覆,以下幾個想法,喜歡就聽聽,不喜歡還請自行省略。1. 這棟樓好棒,圖文並茂。2. 希望這棟樓繼續蓋,你可以到這裡就放棄,也可以繼續,不論如何,希望這棟樓可以繼續蓋。
acer wrote:TO TONY1978(恕刪) 管胎 開口胎 無內胎我都有無內胎成敗都是同一點 就是也能塞內胎使用能塞內胎代表便利性高 這完全get到大眾的心態反正可攻可守 大眾才更願意嘗試新產品能塞開口胎也是它失敗原因看看我遇到的缺點 再去去對照zipp303s優點就會知道舊款無內胎系統有很大問題尤其補胎汁在公路車系統 不確定性太高了
TONY1978 wrote:管胎 開口胎 無內胎(恕刪) 當然外胎輕真的很有感但隨著以前20C 23C 到現在25C成主流到現在甚至28C 也慢慢地比較被接受了因為路感 舒適 和速度 取得了一定的平衡隨著輪組朝胖框 甚至胖胖胖框(空力框體) 和HOOKLESS的發展外胎變寬的趨勢 無內胎 胎壁支撐性 及胎唇材料 及公差的進步胎壓已經不用像以前 動不動就破百起跳有些品牌無內胎 建議胎壓 甚至低到我們這些還沒體驗過的愛好者覺得這樣子OK嗎? (產生懷疑的時候)假如無內胎外胎 好拆裝 不是挖胎棒殺手無內胎外胎可以做到不用依靠補胎液就可以保持良好的氣密外騎甚至可以用補胎片內補 或者用事後補胎液希望廠商可以出更多優質的無內胎外胎讓車友可以有更好的體驗及選擇
jcchiou wrote:社團裡看到的, 你還(恕刪) 這個很少數啦。但是我是普遍遇到氣嘴頭因為補胎液卡死導致沒有辦法進氣。所以我在路上會帶的備用的氣嘴頭和裝拆的工具。如下:以上就是我在上路是所帶的全部了,内胎只有團騎會帶(因爲團裏就是有人總不會帶,而且自己還不是用無内胎系統的)。
最近拆裝也發現胎唇也是個問題輪組品牌會希望客戶用自家的胎所以自家胎與框一定是最佳氣密雖然胎唇有統一規範標準 但不同牌子一定有公差或是品牌大到想搞自家系統(如皆安特)混搭結果就是漏氣怎麼知道A家胎與B家框氣密性好不好只能靠車友車行累積經驗 還有煩死人的補胎汁
TONY1978 wrote:請問ONEAER補胎汁您用起來效果如何呢? 因爲這個 CADEX 輪胎用了半年還沒刺破過(希望明天上班的時候不要真的破了)目前還沒機會使用,但是上個星期我的同事換胎就把我的補胎液借走了,雖然只有一瓶。很確定是高流+顆粒的。我目前用的是捷安特的補胎液,據説直接跟 Stan’s No Tubes 購買然後換個標簽罷了。(容器的確長得一模一樣)=====================================我回頭看了一下我的擁車歷史來看。。。(獻醜了,本人騎車里程數很低)Giant Propel 搭配舊版 SLR1 + Gavia AC。因爲高胎壓(80PSI)加輪胎品質的關係,刺破率比較高,補胎液常常也補不起來。後來換成 Victoria Corsa Control 才有改善。中間換胎用的是 Stan’s No Tubes 的補胎液體。Defy 2020 搭配 PR2 + Fondo,輪胎大概里程數大概3000公里(因爲我大概一半的時間用 Zonda 搭配内胎)。中間到車行保養的時候是加了 Stan’s No Tubes 的補胎液輪胎沒有刺破的經驗。TCR Pro 0 搭配新 SLR1 + Cadex Race 25,是因爲高速駛入坑洞,輪胎直接爆破。原廠捷安特補胎液。之前後輪有刺破的歷史,雖然補胎液有補上,但是車架看得到補胎液亂墳的痕跡。TCR SL(改) 搭配新 SLR1 + Cadex Race 28。行駛里程數比上面的高一咪咪,因爲上班通勤只有4公里,就沒有挂碼表。我個人的使用感受來説,除了刺破率有比較大的可能是跟輪胎有關係。如果你説的是裝胎的氣密性的話,我都是拿到加油站去充氣,所以對我來説沒有氣密性的問題。
kulo0902 wrote:HIGH ROAD和PRO...(恕刪) 我第一次裝 HIGH ROAD TR 很容易裝 用一般打氣筒打起來昨天車子保養回來發現後輪方向 我裝反了用一根挖胎棒 很輕鬆地滑開胎唇 將胎脫離框體但這一次 沒有順利地用一般打氣筒 打起來沒有空壓機但用CO2順利地打起來了因為胎唇已經被撐開貼著框體了所以就把氣放掉用一般打氣筒 打到110PSI隔天胎壓只降一滴滴(未灌補胎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