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就來看一下教學影片吧

----------------------------------------------------------------------------------------------------
這段從網路上找到的影片,介紹了四種跳越落差的方法。其中我們最常會用到的平跳,卻是最不穩定的方式,為甚麼會這樣呢.....
http://vimeo.com/11622228
按這裡檢視網頁 影片裡的落差大約是四英呎(影片中的00:36~00:46處),大約是120公分左右。通常這麼高的垂直落差,是沒辦法用順騎的方式下去的,所以一定要用跳躍的方式來克服。
[Huck]
要克服這個地形,平常大家最常用的技巧,可能就是影片裡面最先提到的「Huck」,也就是平跳(影片中00:46~01:20)。平跳可以協助我們在通過落差的時候保持車頭不會往下墜落,免得變成倒栽蔥。然而,平跳卻也是最容易造成落地時不穩定的動作。原因是我們在平跳的時候,單車跟人都一起往上跳離開地面,而這樣的跳躍高度再加上原本的四英呎落差,反而造成更大的衝擊,當然容易發生落地不穩的情形。
[Correct Technique]]
而正確的技巧,則是用「推車頭」的方式(影片中Correct Technique 01:22~02:24)。這是在前輪即將通過落差邊緣的時候,把雙手跟雙腳往前伸,創造一個瞬間動能,車子會往前、身體會後縮;然後在後輪離開落差邊緣之後,把車子拉回來,身體回到原本的騎乘位置、準備著陸。這個動作可以讓前輪離開落差邊緣的時候不會往下墜,讓前輪跟後輪在跳躍騰空時保持近乎一樣的高度,避免造成倒栽蔥的狀況。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車速越慢,這個「推車頭」的動作就要越大,才能確保前輪離地後不往下墜。
[Racer Technique]
這個技巧只能用在速度快的時候(影片中02:25~03:04)。在進入落差之前,身體先站直,然後再進入段差的過程,身體下壓貼近地面,經過落差的時候,身體與單車間的距離最靠近。當後輪離開落差之後,輕鬆的將單車放下準備著陸。這樣做的效果,在盡可能於減低單車落地瞬間的衝擊力,以維持穩定的行進。
[Pre- Jumping]
在落差之前提早跳躍(影片中03:05~),這個動作可以拉長滯空距離,讓單車的行進路徑比原本近乎垂直的落差平緩很多,有效減低落地時的衝擊。有點像豚跳的動作,只是動作不大、不需要拉高,先提起前輪、再拉起後輪,前後輪離開地面的位置幾乎相同。
最後的幾個重點
1. Find your motivation:
有時候在林道裡面,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跳躍的準備動作,這時候就必須利用簡單快速的「推車頭、身體後縮」的動作來處理落差,但記得動作大小要配合當時的車速
2. Change in altitude
過落差的重點,就是盡可能降低落差高度所造成的影響,讓你的著陸越穩越好
3. Pre-Jumping
必要且可能的時候,利用Pre-Jumping,這是相當好的racing技巧,增加控車的穩定性
4. Landing Compression
影片裡面所有的動作,關鍵都是在設法降低著陸時的衝擊,提高穩定性
======部落格版本請點這裡======
加分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