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人將基礎中醫精要寫成了武俠小說! (#可參考第8樓之閱讀心得#)

Seamaster1120 wrote:
反觀 ”有可能” ...
如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一起教學相長。)


我外行 這裡有專業中醫相關讀書會
~fb上的中醫社團
"中醫真有趣(原傷寒雜病論真的很難)(公開社團)
正統中醫@台灣 2.0(公開社團)
永諸的靈蘭秘典(公開社團)

內經古文字讀書會(私密社團)(黃帝內經 靈樞經)
中醫止觀傳習社(私密社團)
中醫體質養生(私密社團)
中醫同好交流團(私密社團)
李世滄藥師の生藥、中藥、藥食同源後花園(私密社團)
本土草藥論壇(私密社團)

笈成醫典計畫(內附網址進不去) 中醫笈成網站(可進去)
針傷類 周左宇 (內附網址進不去) 周左宇 可看到
中醫分享讀書會(內附網址進不去)..."
..............................
more...

中草藥與養生保健(公開社團)
中醫知識CooL(公開)
理解中醫(公開)
本末中醫(公開)
中醫村(公開)
非常感謝 “lls613”兄 與 “有可能” 兄的連結分享,小弟如獲至寶

一般查詢中醫醫藥,幾乎都會造訪 “醫砭”網站
但小弟有一疑問,雖說各單味藥材各有其 ”性 味 歸經” ,但自神農本草經至今已超過兩千年了,難道「十八反」「十九畏」仍是不可違抗的鐵則?

我曾看過一中師醫的方中內含 ”丁香” 與 ”鬱金” ?
該說他普普?還是法則有待修正?

打自走入中醫領域,隨著所見所聞,真覺得有些業餘研習者的辨證論治功力,實在不亞於合格中醫師,甚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Seamaster1120 wrote:
神農本草經至今已超過兩千年了,難道「十八反」「十九畏」仍是不可違抗的鐵則?

個人不太願意吃藥~原因無他 小時候吃太多了

但是 閣下一講 隨手google
剛好看到
"十八反 十九畏 文獻研究"~供有心於此者與閣下參考

"支持十八反 同方應用 臨床應用研究彙總表"
~有的"效果良好"
~有的"臨床顯效12例,好轉2例,無效1例。"
~有的"治癒 29例,顯效 14人,進步18人,無效4人,未見不良反應。"...

"支持十九畏 同方應用 臨床應用研究彙總表"
~有的"效果顯著"
~有的"痊癒"
~有的"有效率94%"...

"支持反藥可以同方應用的實驗研究彙總表"
~有的"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與劑量有關"
~有的"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與配伍比例有關"
~有的"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跟煎煮時間有關"
~有的"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跟炮制有關"

...........

這裡也有一篇
"中藥配伍的禁忌:十八反與十九畏應用探討"
"本文整理了現代實驗研究成果,從化學成分、藥理與毒理的角度探討這些配伍禁忌的合理性。
除此之外,更結合古代文獻記錄與各醫家的用藥經驗加入討論..."
有可能 wrote:
個人不太願意吃藥~原因無他 小時候吃太多了(恕刪)

小弟也服了三十多年西藥,直到前些時候多款降血壓藥出了問題,才下決心潛心了解中醫。

看了“有可能” 兄針對「十八反」「十九畏」的搜尋整理,受惠良多,但小弟自知僅是中醫初學者,在未能拿捏適當火侯與經驗不足下,還是先依循老祖宗的原則,謹慎行事比較妥當,不過,多讀點醫書,確實可識別哪些藥材在本質或用量上,是否不利人體?

但說實在話,透過網路搜尋資料,確實簡捷又方便!只是小弟從單味中藥一路讀來,卻也遇上模稜兩可的情況!

比如我前陣子搜尋著 “三子養親湯” 中的 “萊菔子”
醫砭上述出: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不宜與人參同用!

但A+醫學百科引用《本草新編》所述:
古人將萊菔子與人參同用,奏功如神!(參考附圖)

雖說萊菔子並非貴重而頻用的藥材,但其基本上是歸屬 ”降氣” 而人參卻是 “上升”!

大家在學習上遇到這種兩類說法,是睜一眼、閉一眼?
還是儘量避免用這類模稜兩可的藥材?

其實十八反十九,並不是不可違抗,那是以前的研究;

現在有些厲害的中醫師,反而會用此特性來配伍,以達到最佳效果

---------------------------------------------

應該有人聽過白蘿蔔(又名萊菔)和人參不可同時服用,因為會降低人參的效果

但...換個角度想,白蘿蔔破氣,人參補氣

白蘿蔔先把不好的氣破掉,人參再把好的氣補上,那效果不是更好?

萊菔子的情形也是一樣!

以上供參考。
說實在話,如小弟年過三十的上班族,想要再回到書本重新學習新知,真的是件難事!除了需要利用工作之餘外,考驗的就是大不如前的記憶能力!

初入中醫領域即聽聞幾部必讀的中醫醫典,而《黃帝內經》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醫經之一!研習中醫一年多來,覺得很有用的就是記載基礎草藥的《神農本草經》與《傷寒論》,卻又再需挪出時間來了解人體十二經脈,到現在哪個穴位屬於哪個經脈?我都還不是很熟(自己努力不夠),遂想到:諸多如我一般的業餘研習者,你們真有時間讀完《黃帝內經》嗎?

先別談《黃帝內經》之原文敘述多麼苦悶、無趣,就算我再買本八百多頁的白話解析《黃帝內經》全集,前段的《素問篇》都讀不完了,更別說能閱到《靈樞篇》!

真的不得不佩服科班在學者需要研修這門課程!所以這部分我就暫時倚賴小說裡有提到的相關精要做整理了!只是,學中醫沒讀完《黃帝內經》,總有些不踏實感!
Seamaster1120 wrote:
你們真有時間讀完《黃帝內經》嗎?
(恕刪)

無薪假裡忙找外快,沒想到這樓這麼熱鬧!

一聽Seamaster1120兄買了八百多頁的《黃帝內經》全集,應該與小弟是同一本才是(如附圖),而閣下所提的問題,也是小弟開樓貼文中所提,我也僅翻翻,邊讀邊打瞌睡而已,相較之下,“素問篇”確實比“靈樞篇”還苦悶,如果真要考《黃帝內經》,恐怕也只能憑瀏覽過的印象去考了!

讀完、讀通是兩回事,自知盡了力就好!


a1h2o wrote:
應該與小弟是同一本才是

果然是同一本

a1h2o wrote:
讀完、讀通是兩回事,自知盡了力就好!

真是一語道破


倒是樓主先前建議閱讀的"難經",好像薄了許多,有空再買本來試試!
小弟接觸中醫也不到兩年,藥材何其多?開了這樓才注意到同好提出的萊菔子,這也讓我想到另一模稜兩可的情況,例如:蔥豉湯,顧名思義,它是蔥白加淡豆豉的藥方,但醫砭網頁上卻多出了麻黃、葛根兩味藥合於其中,經我實際用了前述兩味,確實有發汗散寒的作用,若再加上後兩味,不知同好們會如何解釋?較重症使用嗎?中醫這般同一湯藥名稱卻有兩種不同組合,真讓人疑惑!

樂見大家能提供學習上的疑問,或許該問題即是初學者也會遇到的問題,只是初學者自知功力尚淺,比較不敢提問而已!
a1h2o wrote:
小弟接觸中醫也不到兩(恕刪)


原方只有蔥白+豆豉,醫砭那頁面,蔥豉湯配伍的來源是"類證活人書"

http://yibian.hopto.org/fang/?fno=103

但"方劑學"標籤右邊有個"醫方集解" ,裡面就只有寫蔥白一握+豉一升

google搜尋醫砭網站,蔥豉湯的結果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簡體版,這是放在公司看的電子檔,已轉成繁體

繁體書在家沒帶來



溫病脈虛身乏、身痛、發熱惡寒,是兼感寒溫病。蔥豉湯:蔥頭三五個,淡豆豉五錢,不加鹽,煎服。豆豉和木氣以治溫,蔥頭散衛氣以治寒,平穩之方也。如不惡寒,忌用蔥豉。不惡寒單發熱,乃純溫病,黃豆一味煎服亦愈。豆豉宜散亦不可用。黃豆潤津液益中氣養木氣,而平疏泄故效。兼有衛氣閉斂之證據。蔥性疏通衛閉,其性平和。豆豉宣滯不傷中氣,取效甚宏,故宜用之,比薄荷穩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