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文:伊朗研究發現,所有類型的 covid 疫苗接種後都會出現神經系統不良反應 血栓耳鳴....等
2023 年 5 月 25 日
一項對國際數據庫中報告的 covid 注射不良反應的研究發現,在所有類型的 covid 注射後都報告了不良神經系統影響,與第一次注射相比,第二次注射後報告的不良反應更多,女性在注射後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發生率最高。
由於忽視了新冠“疫苗”的潛在副作用,來自伊朗的兩名研究人員著手對國際數據庫中 2020 年至 2022 年注射神經系統副作用的報告進行全面審查。研究人員在Google學術、PubMed 和 NCBI 數據庫中搜索了研究、評論和案例報告文章。他們的發現發表在2 月份的《歐洲醫學雜誌》上,包括 102 篇引人矚目的參考文獻。
“有很多關於接種 covid-19 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報告,”研究人員表示。“根據這些報告,疫苗接種可能會產生不良事件,尤其是對神經系統。最重要和常見的併發症是腦血管疾病,包括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出血、缺血性中風和脫髓鞘疾病,包括橫貫性脊髓炎、MS 的首發表現和視神經脊髓炎。這些影響通常是急性和短暫的,但在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很嚴重甚至致命。”
作者強調,對於以前的疫苗,已經確定了不同的副作用,“例如,已經發現流感、肝炎和 HPV 疫苗與脫髓鞘綜合徵之間的聯繫,注射流感疫苗是發作性睡病的一個原因在年輕人中。”
在這項研究進行時,世界上大約 68% 的人口已經接種了四種疫苗中的一種或多種來預防 covid:基於核酸的疫苗(DNA-mRNA)、病毒載體(複製-非複制) )、活滅活(或減毒)病毒和蛋白質(刺突蛋白或其亞基)。
研究人員指出,根據 VAERS 數據庫,covid 疫苗有幾種局部和全身神經系統併發症,通常在注射後一天到一個月內出現。“女性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發生率最高,因為她們會對外來抗原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這可能導致自身抗原的靶向並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covid-19 疫苗的輕度神經系統影響包括虛弱、麻木、頭痛、頭暈、不平衡、疲勞、肌肉痙攣、關節痛和不寧腿綜合症,這些症狀更為常見,而震顫、耳鳴和帶狀皰疹則不太常見。
另一方面,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包括貝爾氏麻痺、吉蘭-巴利綜合徵 (GBS)、中風、癲癇發作、過敏反應和脫髓鞘綜合徵,如橫貫性脊髓炎和急性腦脊髓炎。其中,由 covid-19 疫苗(尤其是基於腺病毒的疫苗)引起的最危險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是育齡婦女的腦靜脈竇血栓形成。
mRNA與腺病毒疫苗副作用:頭痛——輕微到嚴重,感覺在頭部的前額區域,成因為壓力、血管痙攣和腦內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基於腺病毒疫苗副作用:腦部血管併發症——血小板減少症、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缺血性中風和腦出血,成因為抗血小板因子 4 (PF4) 的 IgG 抗體的合成。靜脈竇血栓形成和腦出血在 30 至 50 歲的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見。
全部疫苗的副作用為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橫貫性脊髓炎、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貝爾氏麻痺、吉蘭-巴利綜合徵、腦病和癲癇發作。成因為,刺突蛋白的合成和釋放。腦脊液中 SARS-CoV-2 刺突結構域 S1 抗體的存在可以解釋疫苗接種後的神經系統併發症,例如腦病和癲癇發作。
研究得出結論為,covid-19 疫苗接種的副作用在有免疫相關疾病病史或對年齡和生理狀況更敏感的人群中更為常見。
最重要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腦靜脈竇血栓形成(更多關於AZ)、橫貫性脊髓炎(更多關于輝瑞、莫德納、AZ和強生)、貝爾麻痺(更多關于輝瑞、莫德納、AZ)、GBS(更多關于輝瑞、摩德納、AZ)關于輝瑞、AZ和強生公司),以及 MS 的首次表現(更多關于輝瑞的信息)。
論文網址:https://eurjmed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001-023-00992-0?fbclid=IwAR21zjgThcGO-EyahNljZ7W1H-9PFa49orPLUhCzEQgxWfnYvfAQFUXc3Oc&mibextid=Zxz2cZ
連結點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猝不及防! 哪些心臟疾患會有猝死危險?
諮詢╱莊志明(好心肝門診中心心臟內科特聘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撰稿╱鍾碧芳
媒體報導,港星杜汶澤日前因胸悶就醫,檢查發現有先天性心肌橋,擔心劇烈運動時會有猝死危險,因而放棄健身比賽計畫。過去也陸續傳出名人猝死新聞,如影星高以翔在錄製遊戲節目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不治,疑似為心因性猝死;藝人「小鬼」黃鴻升被發現倒在家中浴室外猝死⋯⋯為什麼猝死危機會發生在這些看似健康的青中壯年?
猝死多半是心臟疾患造成
猝死來得突然,常讓人遺憾「之前都好好的,怎麼會這樣?」其實,猝死的原因很多,但多數還是因為心臟疾患,也有少數案例與嚴重腦中風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有關。若是單純與心臟疾患相關所造成的猝死,稱為心因性猝死;而不同年齡層,發生的原因也不太一樣。
以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來說,猝死原因以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肌病變(如擴大性心肌症,可能會突然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為多;如果是50歲以下的年輕人,則以突發性心律不整猝死症候群(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 SADS)較常見。
SADS是多種會導致突然死亡的遺傳性心臟疾病的統稱,好發於50歲前、各年齡層都可能,包括兒童、青少年、大學生或年輕上班族等都有可能;也因為許多病例是在不到40歲時就猝死,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感,所以也有人稱它為「feel sad」。
SADS有兩大類型 多與遺傳有關
SADS有兩大類型,一是先天性心肌病變,如肥厚性心肌症;二是先天性心臟離子通道疾病,包括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等。
國外研究顯示,約每兩千人就有一人患有長QT症候群,國內研究布魯蓋達症候群則約每千人中有一人,因為不容易診斷,若有些年輕患者因為當兵操練而突然倒地,莫名其妙猝死,又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心肌炎,推測可能就是這類疾病所造成。
SADS與某些特定基因突變有關,大部分會有遺傳性,通常若父母一方有致病基因,會有50%的機率遺傳給子女,因此若家族中出現過一位SADS病人,其他家人可以考慮篩檢,只要是患者的直系家屬一等親內(包括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都建議要篩檢。
其中,除了布魯蓋達症候群的發生率男女比例較懸殊(約9:1)外,其他疾病並沒有明顯的男女差別;而長QT症候群的發病年齡多為20歲左右(上下加減10歲);布魯蓋達症候群的年齡稍長,為40歲上下(上下加減10歲)。至於肥厚性心肌病變則約30歲(上下加減10歲)。
這類疾病的特色是,原本年輕力壯的人,會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經常沒有預警,且通常平日都沒有症狀,可能一次激烈運動下猝死。但基本上,這群病患的心臟原本就有潛在性的問題,只是沒有被及早檢查出來。
有時候是莫名其妙地暈倒,一時片刻又查不出原因,像這種情況建議積極就醫查明病因,若有警覺到可能是SADS,進一步檢查、接受治療,就可以預防之後猝死。
心電圖檢查有機會看出端倪
雖然SADS患者平時並沒有明顯的特徵或徵兆,但患者的心電圖會出現和平常人不同的頻率,因此心電圖檢查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心電圖檢查也並非可百分之百檢查出來,但確實有些患者在做了心電圖後,被初步懷疑有該類疾病,進一步到心臟科執行更精密的檢測,提早診斷、及早預防猝死的可能。
至於先天性心肌病變,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或磁振造影,即可檢查出來。
評估風險高低決定治療策略
原則上,SADS治療前,醫師會安排心電圖、磁振造影或電氣生理學檢查等進一步評估,區分出疾病的嚴重度(高、中、低風險),據此擬定治療策略;若能及早診斷,可給予調節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但如果曾經發病暈倒或接受過急救的患者,則需要加裝體內去顫器(ICD),若日後再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時,可以第一時間電擊心臟以矯正心律,許多病患可因此挽回性命。
先天性血管問題也有猝死危機
在猝死原因中,除了心臟本身有問題外,也有部分是有先天性血管問題的患者,例如先天性冠狀動脈走向異常,就是造成孩童猝死的主因。
先天性冠狀動脈走向異常十分罕見,且只要一發病,通常救不回來。發病原因是冠狀動脈走到了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導致在激烈運動時,兩大動脈會夾住小動脈,而造成缺血猝死,常發生在幼童,且年紀愈小愈容易發生。
先天性心肌橋 極少造成猝死
另一種先天性血管問題為先天性心肌橋,是指血管走的路徑沒有在正規的路上,但沒有遺傳性。一般正常人的血管是走在心肌的表面,有些人的血管會有一段走進心肌內,就像是埋進土裡;當心肌跳動時就會對血管產生壓迫,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橋。
心肌橋不算少見,但很少會造成猝死,因為大部分的人心肌橋情況不嚴重,症狀也可能頂多偶而胸悶,並無大礙;除非是血管埋進心肌的內層,也就是埋得很深的心肌橋,才比較危險;因為當心臟激烈跳動時,血管被壓扁與放開的速度,來不及讓血液流通而造成阻塞,這時心臟就會缺氧,危及生命。但這種嚴重的心肌橋極為少見。
運動前先經醫師評估較安全
至於有上述心臟疾病是否可以運動?原則上,適不適合運動,需要經過醫師評估,必須根據不同的疾病狀況,讓專科醫師評估後再進行較佳。有些人以為有心臟病就完全不敢運動,這樣容易有三高,對健康並不利;另外有些人則是想要多運動來鍛鍊心臟,但有些心臟病確實不適合,例如先天性心肌病變中的右心室發育不全症與肥厚性心肌症這兩種疾病,運動時可能會造成猝死。建議先由醫師專業評估,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有家族病史應做基因檢測
在預防方面,家族中若有親人猝死年齡小於50歲,或者父母曾經發病,則強烈建議該患者的血緣一等親(兄弟姐妹、子女),務必做心臟健康方面的檢查及基因檢測,以避免猝死發生造成遺憾。根據歐美最新文獻指出,基因檢測可作為臨床的標準治療,透過基因檢查,已可篩出大部分的問題。
至於一般民眾若擔心有心因性猝死風險,可將心電圖列入健康檢查的項目之一,或是透過員工健檢、學生新生入學健康檢查等來做心電圖普篩;經濟許可的民眾建議可加選心臟超音波檢查,這兩項工具就可以篩出很多心臟方面的問題,再進一步預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