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人將基礎中醫精要寫成了武俠小說! (#可參考第8樓之閱讀心得#)

走了趟中藥行想買三七粉,心裡知道三七又稱田七,但老闆卻拿川七給我,而後比較兩藥行之說法如下 :

1.三七就是川七,是同樣的東西。
2.這一味藥材在大陸種的叫三七,台灣種的叫川七。

不知這說法,有研究的同好是否認同 ?

a1h2o wrote:
走了趟中藥行想買三七粉...(恕刪)

先前於馬偕醫院附近的一中藥店也遇過樓主這樣的問題

經詢問迪化街幾店家後各有說法,僅遇一家提到:三七產自大陸,川七產自台灣。

多數均稱二者皆有活血化瘀之效,而三七止血效果較佳,相對價格高些。

小弟服用後覺得三七的蔘味明顯些,而川七較苦些。

可參考國家網路醫藥
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17120&source=essay&pid=18429

Seamaster1120 wrote:
先前於馬偕醫院附近...(恕刪)

謝謝 Seamaster1120兄的分享與聯結

藉一趟掃墓之行,遇上兒時玩伴年已四十,而後得知對方已於一年前開始以中藥草作為養身保健,且分別以本地購買與國外帶回之田七粉相贈,並讚許其兼具內服外敷之療效。

嘗試之後,確實較川七有明顯的蔘味,難怪又有"蔘三七"之稱。

回看此主題第一樓時,我曾詢問過 ”一點中醫常識都沒有的人,能看得懂嗎?”
待完整看過《五行經脈 命門關》三次後,藉此分享些讀書心得:

1.初讀此書時,因從未接觸過中醫,所以遇上作者引用醫經古文,甚是述及經脈時,會覺得有些吃力,所幸作者將醫經藥理以加黑字體呈現,故決定先讀故事為主,遇到不熟悉的就先約略帶過,待看完整冊故事後,最有感觸的是此書提及的用藥觀念!

2.讀第二遍時因已瞭解了故事,所以此回專注於加黑字體的部分,甚至仿效此樓同好,開始記下筆記,並嘗試熟悉十二經脈,這才發現作者刻意於各段打鬥中,詳細地描述肢體動作,無不為了讓讀者認識經脈穴位與循行方向而百般鋪陳,煞是用心!

3.有了上述經驗而讀第三遍時,不僅能慢慢品味各藥草的功效,甚而能自然地隨著作者講述醫經藥理(如P364)而順勢推進。正因抓到這感覺,遂嘗試去書店翻閱《傷寒 金匱》等相關讀物,竟看得懂其中提到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等等,故順手多買了幾本醫書回來!

4.過去讀小說都是隨著誇張的內容而起伏,論及中醫部分,不過是提出幾味藥草與穴位名稱,能否治症?不得而知!待看完了就擱置書架上。但經此回經驗,真的訝異……果真有內含真知識的武俠小說!真的值得分享與收藏,故感謝樓主推薦並期待此書之後續呈現!

結論:
1.若是偏好閱讀故事者,或可將此書之加黑字體作為點綴陪襯,抑或當成輔助解釋,即可較無壓力地一路閱覽下去。

2.若是欲知中醫如何治症?或是初探中醫,而有心瞭解中醫者,建議多讀幾遍後,應會在經驗累積下,不知不覺地感佩到老祖宗的經驗與智慧!

如此心得分享僅屬個人想法
或許其他同好尚有另類看法與建議
受惠此樓甚多,藉此心得作為回饋!


gmfong wrote:
回看此主題第一樓時...(恕刪)

感謝 gmfong兄之閱讀心得分享,或許您之所遇,亦是他人所發生!

初閱此小說時,除非遇上明顯易懂之醫理與藥草,不然小弟也是跳著看,只是首次遇上會幫讀者標示重點之武俠小說,覺得很特別,遂貼出主題以推薦他人。但當回頭再複閱加黑字體部份,覺到:已有人將醫典摘要整理呈出,為何不將其吸收為知識?這才推開了小弟一探中醫之大門!(也因長期倚賴速效藥劑而心生畏懼!)

隔行如隔山,所幸此刻遇得了能者,將基礎中醫那座山修轉成了山丘,雖仍是斜坡,但坡度已減緩許多,畢竟中醫須背下來的東西仍不少,還是得花些時間下功夫的。

不過,此書所附的導讀整理,倒是給新手省了很多時間,我讀第二次前就是先熟記了導讀頁之文字敘述,隨即明顯地加快了閱讀速度,畢竟不識 ”太陽、陽明、少陽” 等三陽三陰,欲加速故事閱讀,真的不容易!

此樓能引來同好分享閱讀與學習心得,更有如 lls613兄等等,不時地提供相關資料,皆可幫助初學者漸除畏懼,進而敲下鍵盤,一起發問,一起討論!
剛拿到第二冊,才翻開前面目錄頁即讓我訝異!只因此冊最後一回之標題示出了 “瀉南補北”四字,這不就是先前 Seamaster1120兄回應五行向位時,提及了 ”難經”第七十五難的 “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倘若真是這樣,那見過此樓之討論者應該不致陌生才是,相形之下也顯出這兒的討論內容頗具水準!



熟悉了前冊融入醫經藥理的表述方式後,二冊之閱讀順暢度明顯提升,且於第十回讓我認識什麼叫”陰暑”!

既然未曾聽過西醫這般定義,不妨就此健康與養生版,分享給瀏覽此樓的朋友,藉此相較一下老祖宗的智慧。

夏季因炎熱而吹風受寒,或冷飲無度,中氣內虛,以致暑熱與風寒邪氣趁虛侵入而為病,謂之陰暑。(取自書中敘述)

繼續挖寶去,有空再分享!
剛讀完第十回,才知道中醫早將頭痛分為 :
太陽頭痛
陽明頭痛
少陽頭痛
而後可再循經脈而診出臟腑受損程度
回想過去頭痛全靠"普X疼"以求速效了事
唉…能醒悟總是好事
以此自我安慰 !

連日閱讀到第十四回內容,讓我想起多年前一事。

曾與舅舅打牌時,突聞舅舅急喊背痛,該痛感循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痛到腰際,而後周而復始多次,以致中止了該牌局。因為此症狀不定時發作,而後經由各大醫院抽血驗尿、斷層掃瞄,耗費多時卻不見病因為何?不僅耗去大量金錢、時間,更因不堪持續醫療檢驗而身體日漸虛弱,當然也服下不少藥劑!篤信西醫的舅舅最後則因參加了晨泳而漸擺脫了該症狀。

但看到第十四回(P286)所述症狀,正如我舅舅所遇,頓時想到此書作者於自序開頭所言:
「中醫之傳經送寶,西醫之透視剖析,或可以兩大門派視之,而少以信仰待之!只因門派可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始能求精求實;但若持以信仰觀念,則易生區隔與排斥,甚因堅信一方,枉失了對證療治之良機。」

雖未讀完第二冊,但覺得此冊內容已強過前冊許多。

大家都可能遇到某些突發症狀,能多記一些對症處理之知識,實在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耗費與自傷。

此冊所提精要不少,有得整理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