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轉灣處碰到一個怪怪的醫師…

最近因為胸悶,在北部某縣市掛了某大型醫院胸腔內科的診,卻碰到一個怪怪的醫師。

他老兄剛從研究醫師升級為主治醫師,看診的人數少。當初會找上他,純粹也是貪圖這一點,反正又不是外科動手術,就只是拿藥而已,跟技術好壞無關,排隊等待的人少,當然算是優點。

說他怪,是因為他看病的節奏很慢。也許人數少,慢慢消化,對病人而言,醫師問得仔細,應該也算好事。

記得第一次看診時,一位鄉下人對著他破口大罵,因為他一個病人平均看半小時,如果是熱門醫師,不看到下午四點才怪。

後來終於輪到我進去,才知道他慢的原因,因為他喜歡當眾查英文資料。是實務需要嗎,還是炫耀,我也不十分清楚。

有的醫生習慣看快點,因為人實在太多看不完!也有的是仔細!!也會有那種故意"拖時間"的醫生!!!(聽說超過12點醫院會提供便當<~~(不懂,都當醫生還...)
有時候想想,也許立場不同,觀念也不一樣!畢竟,醫生也是人啊!!
小弟上次去看病(某教學醫院),還遇到醫生中途出來上廁所後,站在走道看電視的
完全無視,病人在外面等多久! 真想到他旁邊跟他說:你x@!$#$的,給我進去看診!!!
結果....小弟還是當"卒子" 因為下一個是我!!!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才」與「學」。依照組合成份的不同,約可歸納成四大類型,即:才學俱佳型、才勝於學型、學勝於才型、才學俱差型等是。

在學術職場中,常可看到一些國內外名大學出身的博碩士,外文嚇嚇叫,教學及研究卻不怎麼樣,可視為是「學勝於才型」。

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可說是無堅不摧,無敵不克,被視為是天才。其實他們的才能就僅止於「考試」及「拿學位」而已,一些滿級分考生及榜首,後來卻默默無聞,甚至於連升等或學術評鑑都通不過者,可歸屬於這個類型。中國科舉史上的狀元很少升到宰相,其來有自。

在職場上,最後成功的一定是「才學俱佳」或「才勝於學」這兩種類型的。我有一位網友,「學」不怎麼樣,「才」卻高人一等,後來成為名作家,名主持人。可見「才」對於任何事務都十分重要。
鄉下佬 wrote:
最近因為胸悶,在北部...(恕刪)


你都知道他剛升等,而且還是從研究路線過來的,當然不可能馬上就經驗充足,最好的方法就是查書,難道要給你亂開藥嗎?剛開始看診就是要戰戰兢兢的把東西確認好不是嗎?



許小鵬 wrote:
有的醫生習慣看快點,...(恕刪)



現代人都很奇怪

前面等了一個多小時:醫師怎麼他媽的看那麼慢,不尊重後面的病患

等輪到自己看病了:醫師怎麼他媽的只看五分鐘,草草了事,不尊重我



所謂的以客為尊就是「以自我為尊」


門診尚且如此,急診可謂更甚啊!

『畢竟我覺得大家應該都可體諒快被死神帶走的人才對,某天在我一如往常告知某家屬裡頭有心肌梗塞病人在處理,過了幾分鐘後,那位家屬又跑來問我說「偎!你們一個心肌梗塞病人到底要處理多久啊!」』

『當一個真正需要進入急診急救的病人,要插管要壓胸要抽血要寫紀錄要打藥,五個醫護人員一人一件事,只能請外面的家屬病人稍作等待,但令人失望的催促聲依舊不斷迴盪在耳邊,能做的只是不斷地回復他們說,"抱歉可能需要稍等~因為有人在急救",有一個家屬為了一瓶滴完的點滴, 用了不屑的眼神說了一句"還在救喔?!"』

(節錄自「搶救急診室」)

台灣人自詡的文化與素質,就是如此!!!

鄉下佬 wrote:
最近因為胸悶,在北部...(恕刪)


據我跟診經驗,其實很多病患會再問很多問題的
那剛好醫生很願意講,當然會一直拖下去...甚至拿模型出來上課
有的就直接請護士帶病患出去講....請下一位病患上來

翻資料呀!? 這樣印象更深刻呀,學得更快
快快看 說人草率沒醫德
慢慢看 說人怪怪的

建議您還是自己上網google後再去藥局買藥服用即可 何必浪費掛號費
我沒說這個醫生有什麼不好。事實上他蠻客氣的,跟醫德扯不上關係,節奏慢條斯理也沒什麼不對,只是認為有些炫耀的成分在而已,又不像是瞧不起人,所以才說怪怪的。

在台灣,醫生就算不是前三志願醫學系畢業的,也還是優等生,這點無庸置疑,看原文的能力就不必炫耀了,沒有人會懷疑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除非走研究或教學路線,否則他們需要發展的是臨床診斷能力。

我現在討論的就是:臨床診斷能力、適應醫院文化能力、與病人互動能力,也就是「應用才能」的部分,不是「學養」的部分。
願意翻正規教課書確實查證的醫師,應是好醫師

現在很多醫師不看書,拿藥商業代整理好的資料了事,不知不覺變成藥廠業代型醫師,損害病人權益,這才是最糟糕了

鄉下佬 wrote:
除非走研究或教學路線,否則他們需要發展的是臨床診斷能力。


臨床診斷能力的背後,就是最新的文章所堆出來的。

醫師診斷的功力,不是看了幾本教科書,就能看所有的病,教科書上的資料都是舊的,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改版,根本跟不上進步的腳步。
一個臨床診斷能力強的醫師,看的文章一定不會少。現在又是"search"的時代,能快速找到需要的資料比死記一堆文字強多了,而且出錯的機會相對又少。

再者,依現在的醫療環境,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在法庭上,"文章建議"比"我認為"有力多了
臨床診斷能力不是資料堆砌出來的,而是從親自看診的個案中累積經驗歸納出來的。

論文資料+個案中累積經驗=臨床診斷能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