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醫用口罩當初是因為台灣產能不足
台灣當初疫情前很少人願意做的原因, 因為人力成本高,產線老早外移到中國及東南亞
台灣本地有做也是N95之類或是特殊工業用口罩, 醫療口罩多半是進口.
疫情一爆發, 一是產能嚴重不足, 想做也沒機器,
二是全世界搶熔噴布, 而且原料坐地起價...或是講好聽一點一些國家也管制原料出口.
台灣政府現在最該做的是....明確訂出醫療口罩檢驗標準及稽查方式.
在疫情稍微趨緩後, 到市面上稽查市售口罩是否有一般口罩當醫療口罩賣的情況,
以及醫療口罩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還有就是開放送驗, 跟進口其他東西一樣,
你要進口醫療口罩, 只要能通過檢驗就能當作醫療口罩賣.
口罩並非太高科技的東西
現在全世界真的不太缺口罩了, 問題在於各國對口罩的要求不同,
多數國家根本除了醫院手術在用的滅菌口罩之外,
管你是防病毒,防花粉或是防空汙的都當作一般口罩, 沒有特別去區分.
也誰都能賣.
萬一有心人以極低價錢從國外進口病毒防護率不高的口罩進來賣,
一般民眾根本分不出來,
所以現在是國產口罩打上MIT, 醫療口罩打上MD
而海關去抽驗進口貨品, 如果有口罩且印有MIT甚至MD就非常可疑.
目前是做半套...真該做的就是快訂出進口口罩檢驗流程,
不僅是現在需要口罩,以後全世界疫情趨緩, 回歸市場機制後,
民眾購買進口口罩也能有個依循.
"口罩國家隊" 在疫情嚴峻時的確讓台灣人能以平穩的價錢取得有一定品質的醫療口罩.
但不宜操作過頭, 適當時機應該見好就收, 回歸市場機制,
直到哪天有疫情重新升溫跡象, 或是國外有其他危險的傳染病.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