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邊的貝殼 wrote:
嚴格來說,那圖裡面的也不是國內在賣的9代....(恕刪)
所言甚是,所以小弟文章第一行即說明,是拿來"參考"的成績!!
因為不只civic,所有的國產車真的都只能拿來參考,直接援用則有待商榷!!
淡水河邊的貝殼 wrote:
另外在這項測試較輕的車如Civic受力會較輕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覺得這也是SUV普遍成績不佳的原因之一.
不過NHTSA研議中的新測試似乎可以當成iihs small overlap的輔助性參考用以解決這個疑慮.
NHTSA研議的新制是受測車輛靜止狀態下,被2.5噸重的仿皮卡台車,以90km/h,從正面面積20%或35%,15度角作撞擊測試,我覺得可能比iihs的參考性更高.(換個方式講,NHTSA和IIHS的一起看就更無漏失了)
列舉如下:(國內版的只有二安,鋼材焊點一不一樣也不知道,參考一下就算了,別當真)
jerryya wrote:
對不起..路過所以臺...(恕刪)
車重會影響撞擊的力道,至於撞擊受損有沒有減輕那要看車子,爛的車很輕撞了也一樣慘
所以一樣拿G的,車重的更了不起,如Volvo
所以美規focus只拿A其實已經表現尚可了
除較耗油外,車重有其它優點,如也有被撞的時候...
請多注意每項測試是車撞物還是物撞車
這些做測試的的確都是專家,只是一般人不太會解讀這些結果
舉極簡化的例子,請勿挑剔
1500跟1000公斤的車,在撞擊測試結果相當,都拿到G,但前車承受的力道是後者的1.5倍
未超速因天雨路滑或疲勞駕駛或xxx而去撞了牆或電線桿,兩位車主會慶幸當初的正確選擇而不致重傷
若是在等紅燈,對面酒駕的逆向而來,那車重的車主最好祈禱來的是神車,機會蠻大的
但車輕的車主...
淡水河邊的貝殼 wrote:
另外在這項測試較輕的車如Civic受力會較輕...(恕刪)
沒錯,車輕所撞擊時的動量會比較小,但也要看小多少
還有車輕,不就代表減下的鋼,會讓強度變差
而車重的不就代表增加的鋼會讓強度變強,好對抗因重而產生較大的動量
那如果以G的分數為準,那做不到的車,代表車重增加無用處,簡單講白重了,因為無法對抗自已產生多出來的動量
車不是愈重愈安全,可以去看IIHS的車頂強度測試,車愈重車頂安全性愈差,如果車頂強度沒跟著等比增加的話,車頂的安全係數就會變差
想想看如果翻車,車愈重的壓在車頂不就愈容易壓爆頭,這道理很簡單
外國的撞擊測試,有很多比我們還懂的工程師做出的實驗設計,他們想過的絕對比我們還多
他們敢下分級的分數,就是因為可以比較,絕對有參考意義
國產的車子沒有任何一台有受測喔...
國內沒公布也不敢公布
如果你認為國產車和全世界賣的車子是一樣的,
那你就錯了...
巴西製濫車
想想看,台灣連氣囊都敢拔,只給兩顆壓低成本,那鋼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