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工程人員比較實務地追求真理,想要透徹了解事實的真相是啥麼?我想這是個好題目,讓各方所謂的專家都就自己了解的範疇來說明自己的想法,雖然其中不免有些不以為然的字眼出現,但都還能保持理性的討論,一路下來相信不論是誰都受益匪淺,畢竟所謂的專家,就是只是專於自己領域的人吧了,任誰都不可能神通廣大地樣樣精通,所以常保持一個虛心受教的心,才能讓自己不斷地接受新知 吧!!
感謝大家一路下來的討論,讓我多年來的百思不解的問題獲得釐清:明明是數位傳輸,為何還有人講究線材的好壞?一直以為是誤碼率之類的因素,原來是時基的jitter的影響。
所以對那些追求音質的真實,可能會很care這個問題,不論jitter的出現是在哪一段造成的!!
但對我這個木耳,也許幾百塊的塑膠光纖我就用的很開心了,管他啥麼jitter,對我們窮人而言,價錢比較重要吧!!
ayler wrote:
講到jitter, 那目前的討論, 已經承認會對造成數位輸出, 產生有影響的效果嗎? ^^
我在引申一個證據, 這幾間知名燒錄機廠商yamaha, teac, plextor, 皆有出專門燒錄Audio CD的燒錄機, 而且有講到其燒錄技術,
也就是他們間接承認他們其他燒錄機, 燒錄出來的Audio CD, 效果不如那專們燒錄Audio CD的燒錄機, 不然何必出那種款式的燒錄機
但是他們其他款燒錄機, 燒錄出來的Audio CD, 其01資料也不可能出錯吧, 要是錯了怎麼還能賣成這樣?
那差別在哪呢?
跟你對話實在很無趣, 動不動就搬些廠牌啊, 價格啊出來, 但人家機器到底哪裡好你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來說說 CD-DA 吧. CD-DA 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脆弱, CD-DA 上的音樂資料經過兩重的 channel coding: CIRC 跟 EFM.
CIRC 是一種類似通訊上常用的 Reed-Solomon code, 主要是加上 error correction code, CD-DA 的編碼比例是 (24,8), 可修正 4 個 byte, 也就是說 24 個 byte 裡, 任選 32 個 bit 毀了, 都修得回來. 不只如此, CIRC 還用 interleaving 的方法把資料打散在一百多個 frame 裡, 在 CD 上保證資料流中相鄰的兩個 bit 至少距離 2.4mm.
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資料也是. 經過 CIRC interleaving 後, CD 片上擠在一起的 bit 其實是來自於很多 frame 裡的資料. 如果你刮了 CD, 你不會一次毀掉整個 frame, 而是毀掉這個 frame 的 bit 2, 那個 frame 的 bit 100, 另一個 frame 的 bit 56, 還有那個 frame 的 bit 88...
另外最後一道 EFM 編碼, 其實是一種 self-clocking 的 channel coding, 它讓雷射頭在讀取時, 可以馬上從讀回來的資料裡拿出 clock 資訊, 以便後續解碼的參考. Self-clocking coding 的關鍵在 run-length limit, 它保證不管資料長什麼樣, 連續不變的 0 或 1 會被限制在某個長度.
其實 CD 讀取時, 並不需要 EFM 解出的 clock 做參考, 但 EFM 會告訴解碼器, 主軸馬達有沒有照正確的速度在轉. 真正要往外吐東西時, 是可以用 LO 的, 這裡沒以什麼時基相依性的問題, 端看你想要多準而已.
***
既然 EAC 可以每次讀都讀回一樣的東西, 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直著於 CD 轉盤這樣的騙局. 如果 CD 的讀取機構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 用個固態播放器就解決了, 真正該花心思的地方, 我前面說過了, 是時基的正確性, 你是要 44.1KHz +/- 0.5ppm 還是要 44.1KHz +/-5ppm, 端看你口袋的深度. 搞個什麼 CD-PRO2 還炒成那樣, 它也不過就是吐個 I2S 的資料流出來, re-clk 後會比 flash-based 的固態播放器準嗎 ?
我沒有去 check 你所謂的 "錄音室用 yamaha 燒錄機" 到底是什麼, 你每次引用這種資訊都語焉不詳, 不過就我所知, 拜現代數位科技進步所賜, 現在錄音室裡用的都是硬碟錄音機. 以前 stand-alone 的機種用得比較多, 現在因為 PC 實在太猛了, PC-based 的硬碟錄音機也用很多. E-MU 的卡就是用在這裡, 不是你想像的什麼用來發燒的啦.
至於 XRCD, 我想你誤解它的意思了. XRCD 注重的是 mastering process, 並不是 CD 本身有什麼不同或是厲害的地方, 它還是 16-bit/44.1KHz 的數位音樂格式, 被 EAC 讀回來後還是那麼一回事. 只要它能在一般 CD player 讀取, 它就是一樣的東西啦.
還有你提到的 LP33 LP45, 我想那應該不是乳酸菌的名字. 只是我很遺憾原來當年把 CD 拿去冰或是用綠色奇異筆塗 CD 邊的笑話, 過了十多年後仍然在上演, 仍然有人相信.
***
如果 CD-DA 真的這麼不可靠, 唱片大廠應該聯手要求 CD-DA 來一次規格大改版. 以後大家統統用 mode 1 的 sector, 用 CD-ROM 格式出唱片, 最好加上 ISO9660 file system 以方便選曲. 因為容量不變, 所以還是只能存 44.1KHz/16bit, 不過要規定 CD player 一定要先把整張 CD 讀到 RAM 裡, 再從 RAM 裡吐 data stream 出來, 這樣夠燒了吧 ? 什麼主軸馬達不穩, 讀取 jitter, 雷射光怎樣什麼鬼的都沒有了.
CD-ROM 可是幾乎不出錯的呢, 我的 Office 光碟刮得亂七八糟一樣可以安裝, 可見 mode 1 的 sector 有多強.
birdlg wrote:
既然 EAC 可以每次讀都讀回一樣的東西, 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直著於 CD 轉盤這樣的騙局. 如果 CD 的讀取機構有那麼多的不確定性, 用個固態播放器就解決了, 真正該花心思的地方, 我前面說過了, 是時基的正確性, 你是要 44.1KHz +/- 0.5ppm 還是要 44.1KHz +/-5ppm, 端看你口袋的深度. 搞個什麼 CD-PRO2 還炒成那樣, 它也不過就是吐個 I2S 的資料流出來, re-clk 後會比 flash-based 的固態播放器準嗎 ?
也許高價的 CDP 只要de-jitter, re-sample 到 96k, 時基做的更好一點就可以賣錢了吧?
http://www.diyzone.net/article.php?sid=751 這個套件是不是說明了一些蹊竅
Haily wrote:
也許高價的 CDP 只要de-jitter, re-sample 到 96k, 時基做的更好一點(44.1KHz +/- 0.5ppm) 就可以賣錢了吧?
http://www.diyzone.net/article.php?sid=751 這個套件是不是說明了一些蹊竅
這個套件蠻搞笑的, 我覺得他們花在用 Atmel 的 8051 控制 LCM 做 UI 的功夫, 遠大於花在 de-jitter 電路上.
只差沒搞個跑馬燈出來.
照片中那顆 DIP14 的 74HC74, 雖然不是 LS, 算來也是古董了... 從 PC/AT 之後, 我已經沒看過 DIP 的 logic gate 了. 而且還上腳座, 14pin 的圓孔腳座搞不好比 74HC74 貴吧.
Haily wrote:
至於 XRCD, 我想你誤解它的意思了. XRCD 注重的是 mastering process, 並不是 CD 本身有什麼不同或是厲害的地方, 它還是 16-bit/44.1KHz 的數位音樂格式, 被 EAC 讀回來後還是那麼一回事. 只要它能在一般 CD player 讀取, 它就是一樣的東西啦.
既然不是CD本身的差別, 那請問XRCD與K2CD差別在哪裡呢? 兩者的資料是一樣
birdlg wrote:
還有你提到的 LP33 LP45, 我想那應該不是乳酸菌的名字. 只是我很遺憾原來當年把 CD 拿去冰或是用綠色奇異筆塗 CD 邊的笑話, 過了十多年後仍然在上演, 仍然有人相信.
那就是說, 你意謂著雨果老闆在騙錢啦~ :)
不錯喔 ^^ 又抓到了一個騙錢的知名人士了
liyun568 wrote:
ayler光是一個抖動就能講成那個樣子 如果真讓他挖出來光纖會改變物理特性那還不飛天阿
線材貴要看貴在什麼地方 不是隨便拿一台機器加上隨便一個路人甲就說這條線好或不好
如果這樣 你眼前的PC 光排線我想要用一台進口車才買得起
現在要強調的是線材對於傳輸會不會有影響
我看到現在JITTER 也不過是因為光碟機才會影響品質 說穿了元兇是一顆馬達跟一片不是很平的塑膠片
如此說來ayler 說的CDP才是影響抖動的元兇 不要把線材歸咎於此
我其實真的很懷疑你真的看得懂上述那些理論科學嗎
我比較笨 我是花了滿長的時間理解的
嘿, 因為前面提到jitter, 所以只想試探一下, 諸位前輩認為不同jitter的數位器材, 數位輸出效果相同嗎?
沒想到馬上就被斷口直言說那些數位器材, 數位輸出的效果都一樣
連我說音效卡數位輸出明顯不如那些轉盤, 都被打槍說是環境或人耳的誤差
...之後又說不該找那些來討論~ 或說這種討論真無趣~
真不錯的結論阿...
那現在是否承認jitter會影響效果了? 是否與早先的說法不同了? 或是說這跟主題無關, 不想談?
好, 那回到線材討論的話, 這邊有網友轉寄給我, 關於線材知名廠商Siltech, 電子技術背景出身老闆說的話
Siltech原廠專訪
可以找這段話"一般線材廠商多半使用電壓測量失真"..., 請問他說的有道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