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ZZ. wrote:
不好意思!我想問一下...(恕刪)
關於這問題其實我也困惑了很久,
恰巧不久前認識了一位某大液晶廠的前工程師,
幫我解答了不少問題。
就我現在所認知,
螢幕和電視最大的差別,在於色準度的要求不同,
電視多半用高亮度高對比來增加整個畫面的立體感,
然後高反應速度來加強播放的流暢感(才會有120Hz規格出現),
而內建的DAC則是將類比訊號最佳化,
這類的DAC,有的會號稱10bit的處理,
讓本來不存在的顏色被算出來,
然後把算出來的顏色bake到8bit或10bit的螢幕上,
增加色彩的生動性。
而螢幕,即使是TN面板,
也不是用高對比來讓黑色看起來更黑,
而是螢幕所顯現的顏色和規範的規格是否相近,
當然這也和後面的DAC有關係,
像adobeRGB這種雖然是8bit紀錄顏色,但是卻能顯示更廣的色域,
對於專業相片編輯的使用者來說,支援adobeRGB的螢幕是絕對需要的。
雖然理論上來說,
螢幕的每個點被DAC驅動成什麼顏色,就應該是什麼顏色,
但是基於面板的等級高低,還是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而且早期的液晶螢幕根本不到8bit 的1677萬色,就算用DAC再強也顯示不出來。
而現在雖然有不少面板號稱有10bit的顯色,
但事實上我們(也許電視公司不是)拍HDCAM時最後到剪接系統時,
都把YUV轉成RGB了,所以交出去的東西根本沒有10bit....
再說,如果播送系統用10bit送節目,那個頻寬需求應該會高的很哭要。
而且我也不認為一般使用者的眼睛分的出8bit和10bit的差別。
電視播送系統我不知道,但電腦螢幕我很肯定是沒有10bit的東西可看,
電腦紀錄的資料只有RGB,8bit,顯卡也是最多到8bit而已。
就算在電腦螢幕上看YUV 4:4:4 10bit未壓縮的訊號,
甚至是數位電影16bit的訊號,一樣是會有一堆東西都不見了。
所以,要看到應該要有的東西,就得花該花的銀子才能看得到。
否則,數位播送系統的監視器也是LCD而已,不用一顆賣到6千甚至2萬美金。
Astro Design Inc 這家是專門做高階監視器的,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
一分錢一分貨的確有他的道理在,價格並不是全部都是隨人喊,
我朋友排版時照樣用電視當螢幕排,對他來說,
台灣一般CMYK印刷反正顏色怎樣都印不太準,在螢幕上吹毛求疵也沒什麼用。
價格是這樣,剩下的就是使用者需求的問題而已了。
有需要,即使知道電視便宜又大碗,但就是沒有要的功能,有時就是得摸摸鼻子。
話繞了一大圈回來,
這討論串的主旨是,不期望台廠的東西賣台灣比外國便宜,
但起碼也不要貴這麼多....
clonechen wrote:
BENQ這樣搞都不會被告傾銷嗎?
本國比國外貴那麼多
拿本國的利潤補貼低價外銷
坦白說 被美國和歐盟重罰 是剛剛好而已
...(恕刪)
對於國內廠商被告傾銷,國外的法令是否合理,公平,我個人是認為有待商榷! 畢竟很多強國都是只准自家放火, 容不下弱國放煙火!
不過, 價格也差太多了!

http://www.anitec.ca/promo/saj18jaso42
V2410 原價CAD229.95 優惠CAD185.95
EW2420 原價CAD239.95 優惠CAD215.95
1 加拿大幣(CAD) = 29.675 新台幣
上述的螢幕一定是用紙糊的,不然怎麼會賣這價錢,
"它一定是紙糊的""它一定是紙糊的""它一定是紙糊的""它一定是紙糊的""它一定是紙糊的" ........... 自我催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