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比飆高民眾怒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沒電梯上樓用飛的嗎

真是奇怪, 有人逼你買公設比高的房子嗎?
直接實坪制就好啦,買室內35坪,一坪90萬,這樣不是很清楚
搞什麼買45坪,室內35坪,公設10坪,一坪70萬
反正都要付3,150萬
再說,公設10坪怎麼測量???我怎麼知道我買的公設是否足夠10坪???
公設頂多就是用眼睛看看,自己是否有需求,是否喜歡,建商有無符合法規僅此而已,難道有人會去測量公設面積再去除以戶數分擔???
HP10 wrote:
換成所謂的"實坪制"以後
總價還是2000萬啊!! 只是每坪單價變61.5萬

總價不可能降低倒是真的

不過其實提出來討論也沒有不好 公設比越來越高 是否真的被有效利用到
以市場機制來說的話當然消費者可以去選公設比沒那麼高的
但一旦成為一個生態越來越高
那我想到時候消費者要選 可能低標以前是30% 往後可能要40%了
如果都有誠實以報的話,公設比在高應該也無所謂
反正有錢人喜歡它自然就會去買
但是如果沒有誠實以報,被偽裝起來吃虧的就會是消費者
沒發現有錢人買房根本不在乎公設多少?只有窮人買房才在那在意幾%幾%。
所以重點還是在房價太貴,年輕人買不起,買的起的,也不是買來住,而是買來炒。
所以立委一開始針對的點根本沒意義。
以後修法規定35%公設,建商要承擔不能算錢,民眾只付實坪的錢,民眾聽到超開心,
結果修法後一坪40萬變50萬,還不是一樣。生意人做生意不一直都這樣。
你可以控制建商公設算不算錢,但你不能控制建商一坪要賣多少吧。
所以是不是又回到這位次長講,那麼貴,你為什麼要買呢
iou9998 wrote:
舉別國的例子吧,這年頭只要敢拿對岸出來比較,人家會說是中共同路人,覺得對岸好,可以搬去那邊住。

的確,在台灣發言,小心點好。
果斷點下去 wrote:
則以香港的房價所得比達20.9倍為最高,指香港人不吃不喝21年才能買得起一棟樓,為目前國際間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城市。

香港的房價似高不可攀,但台北市的高房價亦不遑多讓,蓋因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為14.15,若不考量中國的情形,則在全球主要都市中僅次於香港。唯台灣房地產為「虛坪制」,如2019年,北台灣的整體大樓、華廈建案等,其平均公設比均超過三成以上(32.4%),因此,若以淨坪制來估算,則台北的房價所得比應與香港應在伯仲之間。

7.若不考量國家的人口分佈、勞動力變化、金融環境、房市政策等,則國內的房價與國際性大城相當,亦即房價所得比較高,若再進一步考量實坪與虛坪的問題,則臺灣的房價所得水準確實已呈偏高情形。

8.台灣房價所得比並不合理,建議潛在購屋人在進駐房市之前宜審慎考量。


文章寫什麼你就信什麼,
笑死,香港也是虛坪制好嗎 XDD
文章看完之後記得思考一下,
哪些是可以參考的,
哪些是有問題的嘿?
cscgbakery wrote:
直接實坪制就好啦,買室內35坪,一坪90萬,這樣不是很清楚
搞什麼買45坪,室內35坪,公設10坪,一坪70萬
反正都要付3,150萬
再說,公設10坪怎麼測量???我怎麼知道我買的公設是否足夠10坪???
公設頂多就是用眼睛看看,自己是否有需求,是否喜歡,建商有無符合法規僅此而已,難道有人會去測量公設面積再去除以戶數分擔???

簡單來說

虛坪制可以讓建商藏有很多貓膩在裡面

弄得越複雜越有機會能在裡面多凹你一點

現在新房的議價空間非常高

有關係或熟門路的砍到三成都有可能

就知道裡面藏了多少利潤

如果改實坪制

這些可以取巧的地方都沒了

自然建商會反彈
蔡謙卑(千碑) wrote:
公設比飆高民眾怒 花(恕刪)

正解,
本來就該買低於五樓的建築
能獨棟房子才是好房子
其次才是五層以下公寓

最差的都是買大樓買鳥籠
買鳥籠還要高公設
真是頭殼壞壞去
蔡謙卑(千碑) wrote:
他更表示,「沒有機電、電梯,你上樓用飛的嗎?」

大樓的機電設施、電梯等等的必要設施佔的面積很少,連10%都沒有,花敬群拿這個出來講是在鬼扯。
現在一堆大樓的公設比都破30%,就是設了一堆很花錢的公用設施,例如游泳池、健身房、娛樂室等等的空間,讓社區看起來比較高級,運作跟維護又得花很多錢,這些坪數都會攤到住戶身上來買賣,哪有可能建商自己吸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