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新屋與中古屋的價差

開價11萬 表示有底價吧 所以成交不會在11萬 那你可以用總坪去算假設單價在10萬以內總價是多少 跟一坪11萬差多少 舉例 :總坪要是40坪連車位(北部除外 很多車位另計 車位價值高) 一坪11萬就是440萬開價 以九萬下去算就是360萬 價差80萬 一間400多萬的房子 價差80萬讓屋主放 跟實際底價也許差50以內 如過用更低的去算就會差到100萬 再來單價越高的房子議價空間本來就多 如果是一間3.4百萬甚至更低的房子 議價空間有時能超出50以上就不錯了更別說是差了100以上 因為成數太大 低總價新成屋不見得可以過3成門檻了 基本過不了 更何況不是建商的中古屋主 當然過千萬的房子隨便砍都是過100以上甚至更高 所以不要侷限在單坪多少去談 因為一坪11萬比新成屋還低 所以目標只是要再更低 算成總價去衡量看看 再來同一個區段 中古屋跟新成屋價值都是互相提攜的 新成屋成交後 就變成市場上的中古屋 這時候的屋主不會接受比買的時候還低的價格 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屋齡 可是偏偏屋齡只是其中之一因素 更何況一棟大樓結構 少說50-60年 只要管理完善環境正常 17年的屋齡根本算年輕了 依附在重劃區旁 應該說重劃區依附在舊社區 假如舊社區生活機能完善話 以台南來說 鄭仔寮重劃區 貴死了 我看來根本毫無生活機能可言 像樣的一般便當店都沒有 菜市場還要等黃昏 本體內沒有市場 要吃就要往周邊舊社區去 生活完善餐店林立 當然路途也不會很遠 所以周遭跟重劃區本身相互成長 重劃區有良好整齊環境 舊社區有完善機能 所以要漲一起漲 所以舊社區屋主大都也認為自己在重劃區裡 心態上就比較高了 除非急著用錢 不要說大砍我覺得兩成都有困難 當然屋主不同於建商 屋主是個體比較沒有利潤考量 17.8年了沒有所謂賺不賺 因為時間不同 要是面對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屋主 並無售屋壓力 賣掉也好賣不掉放著的屋主 要是拿大刀直接砍 接下來可預見的還是你一直加 不然就是沒有緣分 低總價能砍的數本來就不多 只是不知道你看的總價在哪 2015就是跌也不到哪去 買氣也不好 漲也上不去 有房子的屋主沒壓力耗著沒賣也沒差 房價要跌也要屋主願意降價 多數屋主沒壓力情況下 就要拖好幾年慢慢調整了反正不動產本來就是波浪型的 總有一天等到你
既然新屋13-15 那你就開13 反正你中古屋一定被殺價 新屋總價比你高但實坪或許沒你中古屋來的多 不喜歡富麗堂皇公設的買家也不少 畢竟現在灌公設比 太嚴重 先把你想賣的總價想好 不要賣低於你的低價 多的就算賺倒嚕

遇見驚鴻 wrote:
我是說現在新成屋成交...(恕刪)


新屋13~15萬/p, 17年中古屋 11萬/p
地段和環境差不多的情況下, 當然是買新屋阿, 這還需要考慮?
17年的房子基本上水電等管路差不多該換修了,
而且建築法規要求越來越嚴, 房子耐震要求17年前和現在新屋差很多喔
一坪差2~4萬的話, 我的一定挑新屋買

ps. 朋友20多年的老屋翻新(水電管線翻新+部分隔間變更+裝潢), 一坪花了快10萬
piziyen wrote:
新屋1315萬/p...)


翻修一坪要10萬!!!
是不是這幾年賺太多了?
正常的建案用的建材好一點的加隔音也才7萬/P,普通的5萬/P,翻新3萬/P。
711便利商店每6年就翻新一次,有興趣可以去問問多少錢。

不過若有錢的話,房子當然是買新的好,相同地段,17年的中古屋跟新屋每坪不可能只差2萬,差4萬人家也是直接買新房,40坪的房子才差160萬,誰願意省160萬買17年的中古屋!
以上講的是室內翻新,不包含家具、家電、公共設施以及房屋外觀。

中古屋跟新屋的價差計算方式要花多少錢才能把中古屋變新屋,自己當監工的薪水也要算進去,房屋翻新是很累人的事。
中古屋若沒較便宜又何必買?把錢省下來租新房不是更好!
遇見驚鴻 wrote:
我是說現在新成屋成交價在13-15萬/P
這當然有把建商的知名度考量進去了
我查過重劃區最高成交價在15萬/坪(這是當地前三名的建商)
另有小建商成交價13萬/坪
都是新成屋
現在看了一間中古屋
屋齡17年
開價11萬/P
這樣的價位合理嗎?
中古屋建商為當地一般建商
新屋與中古屋的地點隔一條馬路
一邊是重劃區
一邊是舊社區
是同樣的生活機能與生活圈
想請問我該如何談價?


以下是假設新屋和中古屋是在同一個點,當然是假設,其他不同的部分自己加減

10年前,20年的舊屋是新屋的60%。(舊屋如為公寓,指的是2.3樓的均價)
現在,因為新屋的公設比太高,舊屋實用坪高,所以縮小為70%。

台北地區(限定)
因為有都更夢想,之前有一陣子舊屋漲到了新屋的85%。
文林苑事件後稍微回跌。現在也大約在70~75%。

舊屋是指20年的,越舊當然越便宜。
所有價格談的都是成交價,不是開價。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