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 房價高漲、荷包變薄 揭開外匯存底 的真相


js1657216 wrote:
台幣現在開始升值,如...(恕刪)

電子代工很難忍受1:30
如果外資要這樣搞 政府也選擇這樣的方向
那也可以! 只要後果自負
當北市的房產出現比東京貴,就是一句話~ 不如搬去東京住,生活品質差太多了

幹嘛買北市房? 租就好了 只考慮買年收5年上下的房產~

泡沫時~ 不合理時請跑快點,被當成最後一隻老鼠就是輸家

7A總裁這次打熱錢,我來看是桌上拿柑,老神在在啦

不然他還敢升息半碼,4Q有可能再升半碼,30元才是心理關卡啦

另外如果怕電子公司毛三毛四倒,不敢讓台幣升值,你也太小看7A了

毛三毛四的根本就不會倒

根本沒有外國競爭者,都是台灣人自己殺自己

當大伙都沒有賺,就是大伙都不接爛單,對國外大廠漲價才是共識

相信台灣50年級,60年級,70年級 比起工作努力,這個世界根本沒人比台灣人還認命賣肝工作啦

這才是台灣真正厲害打不死的地方,一個沒資源,人口又少,島國經濟,能在世界上站的起頭

真正強的地方就是正港的台灣人工作超努力加認真又便宜


wayne111 wrote:
真正強的地方就是正港的台灣人工作超努力加認真又便宜


這行字看起來怎麼這麼讓人心酸
1:30 不是不可以, 但是需要緩升, 而且必須參考國際競爭對手的匯率狀況, 尤其是韓國, 大家如果記憶猶新, 上一波民國74年開始的台幣升值, 一缸子的眼鏡加工, 紡織, 皮革加工, 化工, 家具, 燈飾, 玻璃加工, 鞋類等專做出口的全部打掛, 也許版上很多熟男熟女可以回想, 當你小時候你家附近有多少眼鏡廠 (台南縣, 台中縣), 鞋廠 (台中縣, 台南縣), 襪子廠(彰化), 紡織廠 (分布全台灣), 玻璃加工廠(新竹), 燈飾廠(台北縣, 桃園縣) 是不是幾乎在74~78年之間縮減了七八成以上? 我記得我小時候, 我的母親閒暇可以幫眼鏡廠鎖鏡架螺絲, 幫燈飾廠串聖誕燈, 幫鞋廠手工打鞋洞, 或者幫針織廠縫珠花, 雖然收入微薄, 但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就是另一份的貼補家用, 請問一下, 現在這樣的工作機會還有嗎? 這些工廠還在嗎?

我當然知道這種強調普羅大眾是被剝削, 強調大部分人民是被犧牲, 我們是為被壓迫的階級發聲的宣傳方式, 的確是最容易得到一般人民百姓的共鳴, 因為這樣的講法很直覺, 也很直接, 這種宣導方法很明白也很簡單的告訴你, 另一個階級過得好就是剝削你而來的, 是壓榨你才得到的, 所以我們要去反抗他, 去向他討回公道, 但請先去了解一下你現在的工作狀況, 如果你在以出口導向的產業工作, 你必須開始思考如果公司訂單縮減 ,或者利潤降低到無法生存或者必須關閉台灣的生產的時候, 你接下來的出路在哪裡, 如果你是做內需, 例如你是開餐廳的, 賣咖啡的, 開計程車, 貨車司機等等, 請想想在2009年初台灣因為金融海嘯時候造成很多工廠放無薪假的時候, 你的生意好不好? 你的收入有降低嗎?

當然, 如果你有很多存款, 土地, 資產, 恭喜你, 你將享受到貨幣升值的好處.

事情往往是一體兩面, 看事情還需要多思考, 也多方面去考量, 共勉




weifenglo wrote:
電子代工很難忍受1:...(恕刪)

Nelson5 wrote:
那把鴻海弄倒了, 四...(恕刪)


這裡談中國或台灣的GDP不是在說鴻海倒不倒。而是說相較於台幣的升貶,「人民幣」的升貶對鴻海的影響較大。
Nelson5 wrote:
1:30 不是不可以...(恕刪)

台幣可以升到多少,產業的競爭力也有關係吧?以前跟在日本後面升就可以了,現在還得注意不能升的比韓國快,下一個該不會緊盯越南吧?

韓國人自己評估需要近6千萬以上人口,才能撐起一個內需經濟規模,當年靠著差一千多萬的人口,節衣縮食捐錢給政府撐了過來,台灣還差3千多萬的人口有辦法比照辦理,讓產業置之死地而後生嗎?姑不論韓國現況是否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先問有多少人願意為目前的台灣政府做出像韓國人民一樣的付出?

數字是我在國外認識的幾個韓國大學生告訴我的,無法舉證,如有質疑,就當我做夢夢到的吧!
外資這樣胡亂匯進來
元凶在台股
只漲不跌的台股

我對此討論串的看法如下,之後不再繼續參與討論。

當政府宣稱經濟很棒時,這些人一樣也沒有比較好。請問那些電子廠的員工,現在真的感覺有比較賺錢嗎?我就是這個產業的,我認識的多數人(在不同公司裡、不同部門裡),除了有工作外,都沒感覺比較好。實質的統計數字,也顯示實質薪資仍然遠遜於過去。除非你認為,努力地工作只求有工作就很滿足了。但抱歉,我不認為。很多人付出很多的努力,卻沒有獲得應得地報償。有時候並不是做的成果不好,而是被制度吃了。

那為什麼沒有感覺比較好?貨幣政策沒有關係嗎?請看看一年來亞洲各國的幣值升貶,請看看彭總裁為什麼需要出來澄清「補漲」。

當政府說經濟很好,卻又不敢趁機讓一般只能賺台幣的多數人藉此獲得回報,為什麼?那何時才輪得到這些人的努力得到報償呢?

還是經濟變好是假的?所以政府不敢讓台幣漲?

如此的矛盾,背後的意義為何?期待大家自己想一想,而不要只接受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單方面說詞。
我是以產業面來看, 有人說, 匯率上升了, 對原本鎖定內需的產業是有幫助的, 老實說, 這種講法是非常直覺的, 感覺錢變大了應該可以買更多東西, 但是其實有一些情況勢必需要先考慮, 首先, 民間的消費必須建立民間的所得上面, 沒有所得, 就算你匯率漲得再高, 你還是會縮減消費, 我舉個例子, 例如有一家很本土的汽車公司, 它的生產和銷售都是鎖定在台灣, 當台幣升值了, 你覺得他的汽車應該賣多少錢? 例如在歐元沒有繼續升值的狀況下, 原來他的車是賣70萬台幣, 鎖定的就是和德系同類型的車款有一個60萬到70萬的價差, 現在如果台幣升值一倍, 也就是德系車種也可以賣到60到70萬, 就算這家車廠的某些原料採購成本降低了, 因為勞動力成本, 管銷成本是不會降低的, 所以他最多大概也只能下調到售價50萬, 當一個國產2000cc的汽車, 和一台BMW或者 Lexus IS, 中間的差價只有20萬, 你覺得這家車廠的銷售量會剩下多少? 當銷售量下降的時候, 他接下來的動作會是甚麼? 繼續降價? 還是縮編生產線的勞動人數?

同樣的東西也會發生在其他產品上面, 尤其以台灣這種向來不愛用國貨的市場來說, 當台幣匯率上升後, 很多原本你覺得月亮比較圓的國家生產的東西, 到了那個時候, 原本價差的誘因不在, 你還會用國產品嗎? 生產國產品的公司撐不下去, 縮減勞工人數, 失業率上升後, 當企業不缺工, 你是很難要他把工資上漲的, 所以一般國民所得不增加, 所得降低就會造成消費停滯, 你還會告訴我, 貨幣升值可以擴大內需?

以日本的例子來看, 當日幣從225升值到112, 加上日本也是一個高儲蓄的國家, 所以前面會有一段時間消費過熱, 例如你原來想買的LV包包, 突然就降了一半的價格, 你可能因此多買一個, 或者原來你覺得出國旅遊很貴, 到了國外甚麼都不敢買, 當貨幣升值後, 你會覺得出國很便宜, 所以在一開始會有消費過熱的狀況,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 你原本是一個在日本設立分公司的企業, 突然之間, 所有的開銷成本都漲了一倍, 所以你會縮減規模, 或者把直接關閉, 另外, 原本以外銷為主的企業, 也會發現之前超過50%的毛利, 在匯率上漲一倍之後幾乎被吞噬殆盡, 這時候只有兩種做法, 一個是調高售價, 第二個就是遷移生產基地到其他低廉生產成本的區域, 也是這個原因, 原本美國要求日本貨幣升值的原因是降低美日貿易之間的逆差, 但是在日幣升值的前面幾年, 美日的逆差反而以更大的幅度的增加, 主要是當時的許多日本產品有短時間的無法替代性, 例如, SHARP生產的高品質家電, 當日幣升值後, 順勢調高美元的報價, 彌補在匯率上的損失, 在那個時候日本在汽車, 家電, 消費電子產品的領頭羊地位 (那時候台灣和韓國還不成氣候), 美國市場在短期內只能照單全收, 但是也造成後來日本的兩個狀況, 一個就是在海外設立分公司和生產基地的成本降低, 所以日本大量在海外設立分公司, 在那個時代在上班族來說最熱門的書就是告訴你單身赴任該注意甚麼事項的書 (介紹到台灣單身赴任的書還詳列林森北路附近的酒店), 另外就是開始有部分的訂單部分轉入台灣和韓國, 甚至新加坡手中, 所以用歷史的角度來看, 日幣升值後, 美日貿易逆差仍然持續擴大了兩三年, 之後逆差縮小, 但是其他亞洲國家開始在電子消費產品上面佔有美國市場, 這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四小龍的形成


pyh wrote:
我對此討論串的看法如...(恕刪)

pyh wrote:
還是經濟變好是假的?所以政府不敢讓台幣漲?

我以為不管這樓吵得如何兇,這一點毫無疑問大家都會同意呢!
比前兩年好一點點,會有甚麼感覺?

匯率, 利率應該不是領先指標吧!大部分都是被動的依據經濟情況,產業發展作調整。所謂補漲,應該是告訴相關產業,央行已經撐得夠久讓你準備了,你還打不過韓國,請去搖醒一直在睡覺說夢話的經濟部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