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台北市舊大廈改建的問題


得分後衛 wrote:
你有算過60%或55...(恕刪)


感謝大大指點...剛算了

若用

總樓地板面積 = 可售樓地板面積 + 可售停車位面積

總樓地板面積*X 是住戶分回的比例(含車位),X = 60% 或 55% 來算

如果要符合一坪換一坪的條件,車位面積會不夠一戶一車位;若要兩條件都符合就要再拉高,

建商的邏輯是想做符合地段價值的物件,就像松江一號院,

所以分回去的部分要能cover成本、有獲利...都更獎勵不知能拿多少、政府又在打房...

雖然這是建商自己要去傷腦筋的事

回過頭來,用這樣的公式算,對住戶來說,是有利還是不利?有沒有更好的算法^^""
idftw2000 wrote:
那個每坪造價也太扯了.
如果單指建物起碼浮報了一倍以上


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子,
你以為他們會用 1X萬/坪 建造費用的設計嗎?

來看看同一時期同一地點,不同建造費用,最後的差別。

請點我
每戶挑高六米大廳就可以考慮~~

我絕對沒有要暗示什麼~
jediforce wrote:
感謝大大指點...
如果要符合一坪換一坪的條件,車位面積會不夠一戶一車位;若要兩條件都符合就要再拉高,
...(恕刪)

照你自己算的結果,目前建商開給你的條件:一坪換一坪(權狀)+一戶一車位
是比起用:比例(含車位),X = 60% 或 55%來算還划算

那要選,自然選對你們比較有利的阿
難不成你會選對你們比較不利的方案嗎?

開文就提到,住戶自力更新的方式實在是推不動
所以自辦都更不可行,就不用談了

接下來,你又提到,其他家建商給的條件更差
所以...代表你已經貨比三家了
行情如此,就選個對你們最有利的建商吧

至於你提到別的建案有分到1.1,1.2...回來
每個案子都不同,照這邏輯,那分到1.1的,不就要問為什麼別人可以分到1.2
這樣沒完沒了,那還是不要都更算了

我倒是看到,原先的公設比是16%,
若權狀是50坪,等於實際使用面積有42坪

若都更是豪宅,可能的公設比是多少?應該是介於30~40%之間吧
假設是35%,那原先權狀50坪,有42坪實際空間的
就會變成只剩32.5坪,差距約10坪
這個部份應該要慎重考慮吧!

最後建商說沒賺,應該是指,扣除成本和應得的利潤,沒有賺多少
換言之,不是暴利啦
這點倒不用苛求,畢竟沒有一家建商是做慈善事業的,換做是你,你願意嗎?
既然你比較多家,只有這家願意給這條件,那代表這家可能真的沒賺多少
所以,與其在"沒賺"這邊打轉,倒不如再多問幾家,找到對你最有利的方案

THE666 wrote:
看你原本的容積,和後...(恕刪)


所以一坪建物造價非得花到2.30萬.才能蓋的出右邊的建物???
我想那一堆在台中高雄號稱豪宅的建案.他們的土地應該都是不用錢的...

idftw2000 wrote:
所以一坪建物造價非得...(恕刪)


可是大大,我在台北市,雖然最近內湖區和信義區才在地震,核四廠又在旁邊,

短時間我還沒有要搬到台中高雄的打算耶

shadowjon wrote:
照你自己算的結果,目...(恕刪)


感謝您及諸位高手大大的指點,

也就是說...這樣算沒有什麼盲點的話,這家廠商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值囉?

而關於權狀坪與實際使用面積,確實是我們在意的一點,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jediforce wrote:
而關於權狀坪與實際使用面積,確實是我們在意的一點,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有,跟建商說室內一坪換一坪
看建商給不給,不給不都更
不過後果可能是沒人要做!!

得分後衛 wrote:
有,跟建商說室內一坪換一坪
看建商給不給,不給不都更
不過後果可能是沒人要做!!(恕刪)




就不知道明明是如花, 卻覺得自己是林志玲的有多少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