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這是 Carney 擔任央行總裁近 1 年以來首度發表的鷹派貨幣政策言論。他週四晚間對倫敦金融業發表演說時強調,即便英央行本月稍早如外界普遍預期,採取行動來讓房市降溫,仍不阻礙他們將逐漸升息。
英國央行去年釋出的利率政策預期,是會維持在緊急水準 0.5% 直到 2016 年;而目前金融市場預期,英國首次升息時間會在明年春天。不過 Carney 今日發言後,市場預期升息時間勢必會提前,可能趨向今年底。這意味英國可望成為金融海嘯過後最先升息的主要國家央行;英鎊應聲強勁升值 0.7% 報 1.6902 美元。
為了避免超通膨(hyper-inflation)發生
造成貨幣崩潰, 4萬元換1元的情況發生, 一定要踩煞車
避免超通膨發生, 銀行利率% 必須要高於通膨%
製造業都搬走了,台灣的企業放款不多, 銀行最大的放款就是房屋, 所以房貸利率只好上升
這本來就是銀行金融業者+金融專家+政府 ,共同的精心設計
如果每個人的收入都足夠買房/買車/買3C, 銀行就沒錢可賺
這個金融系統就是要讓民眾負債, 以擴張信用的方式向銀行借錢
1.創造許多消耗性精品/3C產品,讓人忍不住不斷的買
2.讓商品變貴,只好借錢
銀行先以低利率讓借錢變容易,之後再調高利率回收
政府借錢可以發行國債,10年,20年之後再還,讓20年之後的下一代去還錢
每個政客都可以亂開支票, 亂花錢,錢不夠就再發行國債,以後債養前債,只要在它的任內不出事就好
入不敷出, 國債自然越來越高
但一般民眾不能這樣,還不出錢來就被追債
2008年金融風暴, 銀行有巨額虧損,錢不夠怎麼辦? 印鈔票 QE
鈔票變多了,物品/土地並沒有增加,價格相對變貴,所有物價開始起漲
鈔票就不值錢了
如果你非常努力,正職+兼差月入10萬,你付出的勞力原本價值10萬元, 一旦通膨發生,你的勞力收入就會縮水
如果發生超通膨,發生4萬元換一元的情況發生, 你的10萬收入只值2.5元
凱因斯曾經說過:「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當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避免超通膨(hyperinflation)發生,所以,利率上升,是央行反通膨的典型手法
但升息會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資金不足,卻造成失業上升及經濟成長停滯。所以,升息/降息 兩者不過是交互運用的手段
一般的民眾只是棋子, 不是這場賭局的玩家
herblee wrote:
這是因為通膨已經發生...(恕刪)
許多房產業者喜歡拿台灣以前4萬元換1元的事情來嚇大家趕快把現金拿出來買房.
但請記得,台灣從民國38年國共內戰結束後到現在,只發生過一次,
也就是戰爭及改朝換代之後的混亂期,才會有這事情,又不是三天兩頭發生.
若真的是戰爭及改朝換代,倒也不必怕錢變薄成這樣,因為房子會更不值錢.逃難又帶不走只好擺那邊,送人.
正常的通膨下,4萬會薄成1元要多久?又不是辛巴威.
以主計處統計的物價年增率來說,103年是1.61%,這和定存利息差不多.撇開房市不看,1點多個百分點的定存利息,與台灣地區的物價年增率,及經濟成長率約略相當.
也就是錢變薄的速度和銀行給你利息的速度是差不多的.
所以說錢擺著變薄這事,不講到房地產,目前看來並不明顯.至少不會昨天要買包米1元,明天政令一宣佈變4萬元了.
有錢不買房當然錢就變薄,這10年間這句話是沒錯的.
但別忘記10年前中部地區房價曾經從高點跌到近對折過,台北地區跌了2~3成,
那10年間定存利息是從7%緩降到2%左右的.存銀行還可賺不少利息.
若拿民國83~92年間來看,手中握現金是大勝的.剛好和這10年相反.
在1991年持有日幣和買日本房產的人也是如此.
所以不買房錢就變薄這句,要看是何時講.不一樣的起點結果完全不同.
10年前起漲點到現在來說,持這觀點的人大勝.
就今天來說,往後看10年誰勝?就猜看看了.定存利率看來目前是最低點了,最多不向上調.房價呢?
當然若又有人說,台灣不一樣,台北市不一樣,永遠只漲不跌我就沒辦法討論下去了,因為明明台被市就跌過.
最後回到前面講戰爭這事情,
有這事情換美金黃金最快.趁手上錢還沒跌到爛以前趕快換,要等到4萬分之1再換就沒辦法了.
但那時戰爭地區房子是絕對難以變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