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B有1000萬現金:
A買1000萬房子,剩0元;
隔2年後,B買700萬+2年租金(3.5萬*24=84萬)-1000萬2年定存利息1%=20萬
=剩236萬; 過1000年後,0利率, B還是比A多了236萬.

前面所有自住沒差都是建立在"房價長期看漲的假設上"
如果物價長期看漲,利率也會趨近物價上漲率.假設年利率2%.
236萬,1000年後=93990457791萬,越差越多........

過去30年房價長期看漲(漲幅>定存利率),是否代表未來30年,1000年都長期看漲??真的可以用歷史房價來預測未來房價嗎??過去漲的原因會不會是因為過去30年人口呈現正成長,因為需求>供給所以漲? 但經建會預估2016年台灣人口轉為負成長,結果如何只能事後驗證,....
如果房價是長期看漲,那日本這十年來是跌心酸的哦/?

little_5 wrote:
前面所有自住沒差都是建立在"房價長期看漲的假設上"
重點還是 房價是否是你負擔的起~~

原本你想買 大安區 25P 公寓 這兩年房價炒高~~

你只能選 木柵區 25 P OR 大安區 15P

自住沒差 一個差很遠 一個差很大~~

ahuirandy wrote:
重點還是 房價是否是...(恕刪)

負擔的是總價又不是單價
要住好地段
就住小一點
不願犧牲空間
就住遠一點
又要好地段
又要大空間
就努力一點
??
 
房價長期看漲?

請去統計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 下載一份以年齡組分人口統計資料。

截至民國98年2月底止,台灣 30-39 歲人口數為 374萬。(現在的購屋主力)

10-19歲的人口數為 315萬。(20年後的購屋主力)

0-9歲的人口數為 233萬。(30年後的購屋主力)


20年跟30年後的 30-39 歲人口已經是現在可以確定的,而且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嗯....人總是會有各種意外,有些人沒辦法活到超過三十歲...你知道的)

長期看漲,在上一代經濟起飛、人口成長的時代可能是這樣。

在我們下一代,經濟不明朗、人口明確減少的時代,房價還會長期看漲嗎?

 
shiweilin wrote:
自住到底有差還是沒差?
小弟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請各位看官參考一下

假設屋主很理性地以較合理的價格買入一間房子買價1000萬
因為自住10年後想換屋賣掉此屋1100萬
此時買主賺了100萬價差

但如果以自住沒差的心態在此屋房價還在高點時以1200萬買入
自住10年後想換屋賣掉此屋1100萬
此時買主變成賠了100萬價差

結論:自住有沒有差?? 真的有差...(恕刪)



所謂自住沒差,是建立在買的標的物長期以來是看漲的,誰明知五年、十年會跌還在講沒差?

有啦,3C產品就是了,一支手機買的時候明知一年後肯定跌,但還是在新上市時就買了。

套你舉的賠錢的例子,不以1200萬買房,改用租的租十年,光拿給別人花的房租也不止這100萬
的價差了,再者,如果買來10年價格掉100萬,那為何要認賠賣掉呢?既然都在自住的情況了,
為何不能等行情回轉再求脫手換屋呢?除非你買的價格正好就是史上最高點,但who knows?
ryan jiang wrote:
所謂自住沒差,是建立...(恕刪)

大大說的沒錯
一樣的開頭跟一樣的結尾
一個用買一個用租
結論是
租的現金多
買的有固定資產
而買的資產淨值會遠大於租的現金
??
我2004年台北市購屋後就一直有在瀏覽各個房產討論區,有趣的是喊空的人一直是居於多數,原因我想是台北市的房價太高了(相對於其它縣市),原本我也是不想購屋的,因為台北市的房價相對於租金的報酬率太低(3%左右而已),也就是租房子相對是比較合算的,但是因為要結婚有需要,所以還是就買了。

我雖然買在相對低點,但是反而希望房價這幾年的是跌的而不是像現在漲那麼多,因為可用較少的錢換大一點有電梯的房子(同一個地段)。
我當時買公寓一坪20萬,當時大樓1坪30萬,以漲跌30%,30坪換40坪來算:
1. 漲30%(公寓1坪26萬,大樓1坪39萬)
賣30坪公寓得780萬,買40坪大樓要花1560萬,需補780萬
2. 跌30%(公寓1坪14萬,大樓1坪21萬)
賣30坪公寓得420萬,買40坪大樓要花840萬,需補420萬

持自住有差論點的人或喊空北市房價的人,多立論在幾點:
1. 景氣差,北市房價沒理由不跌
2. 現在買1000萬,明年買900萬,差100萬,怎會沒差?
3. 人口越來越少,房價沒支撐

我是屬於不預測房價派的,不看空也不看多,自住有需要者財務評估做好就去買,我對於上面3點的看法如下:
1. 關於景氣問題,台灣這5、6年來景氣有好過嗎?不景氣有影響台北市房價的漲勢嗎?我想答案是沒有的。
房價不是喊喊就會漲或跌的,是由實際的供需來決定的。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張金鄂教授那篇房市泡沫的論文,裡頭有張台北市房價走勢圖,從1990泡沫最高點下來後,房地產走空到2003年,這期間房價是持平的,房價沒漲扣除通膨就算是走空了。
這波的多頭從2003年走到2008年,又面臨到下一個泡沫化,照歷史經驗會是另一個持平的走勢,這代表房價不一定會下跌。

即使這波全球性風暴讓台北市房價不照歷史的持平走法,而是下跌,那下跌的幅度會是多少呢?喊空者可以想想這個問題,跌多少%就可以進場呢?照我的看法,即使跌回2004年我都嫌貴,但是嫌貴不代表不買。

2. 這個反而就是自住沒差的關鍵所在,就像3C產品一樣,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更何況晚買還不見得享得到折扣。
這個立論的問題就是在於,難道一定是從1000變900嗎?而不是從1000變1100嗎?
抱持這樣論點的人從2004年就很多,這些人到現在一定都還沒買房子,因為從1000變1100,變1200,變1300,現在變1500。曾經滄海難為水,曾經見過低價沒出手的人,高價就更不可能出手了。
所以我是認為房價漲跌無法預測,有需要有能力就去買。

3. 人口減少問題,這個我同意,但是不會影響我買來自住,自住是一個家,這個部分無價。
抱持這種論點的人我看一輩子都不用買房子了,因為人口只會越來越少,房價只會越來越低,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要買呢?因為未來總是要賠錢的。

我認為台北市的這波大漲是由供需帶動的,因為多空總是會循環,建商或投資客的炒作不過是推波助瀾而已,沒有實際買方的成交,哪裡有辦法維持5年的多頭呢?看看去年信義房屋去年3月房價最高點爆出的月營收9億的大量,從信義房屋7成的店在台北,可以看出台北市的有錢人真的很多,即使這些人受金融風暴影響,但是否會因此需要賣房求生呢?所以不景氣會否影響這些人呢?即使失業率屢創新高,但是會是這群人嗎?

除了2003SARS期間供給暴增之外,台北市的房產需求總是會大於供給,試問問負擔的起的話,你會買台北市還是其它縣市?
當大多數人都這樣想時,台北市的房價就不容易大跌,因為跌了自然有人會接手。



看來自住沒差應該是有錢人的權利,
而且身價至少要1億以上...
dgg wrote:
一般論「自住沒差」是...(恕刪)


認同dgg所寫...

自住沒差應是指短期內不管房價跌或漲, 地段變好變壞等影響下, 都不會影響原本要用來住的心意...
然而會買入應也是在自己預算能力下, 自己評估過而下的決定..

若是想投資, 還要想到自住就辛苦點了, 也讓人擔心此時的自住會不會是一種後路...變墳墓XD..
那就真的有差了...


有錢才沒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