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價格」是市場波動,跟我無關。

幾年前,我就關閉看電視的習慣。
不知道電視媒體、非凡等等的新聞吵到哪裡了。

首先,房產是不動的資產。過去週轉率過高,加上房仲的價格封閉,造成購買者無法窺看真實價格,任由房仲與賣方的「道德價值」去波動整個房產賣方價格。
房仲唯一利器就是低利率、高報酬,保證下一手可以賣更高,沒人知道你的原始報價。
另外,營建商的代銷也如此,尤其鎖盤定高價的「幸運樓層」:1/6/7/8/9/TOP樓以及景觀。

很多人可能最近看了房子,毛胚屋很多。
毛胚屋:本身就是為了「裝潢貸款」,這是一種變相的全額貸款的漏洞。

非常多年前,買房送傢俱。這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很多人,買房送毛胚,是為了讓你可以便宜貸款,減少應負頭期款金額。

現在有些朋友問我房子,我真的不懂。
但是,我真的只有建議:你看的是毛胚,就該大砍。不砍你是白痴。這是典型的炒房玩家收藏品。
銀行以往過去都是核貸「物件成數」+「低利裝修貸款」+「寬限期」。
後兩者是大家玩的低利息、快速週轉免現金炒房獲利的眉角。
當你一旦裝潢,找設計師,你就發現「毛胚屋」真的很貴,裝潢都算我自己的。
你還不砍這些「毛胚屋」的價格,我就說你傻。

房價高漲,對於有資產的你我,只不過是紙上的黃金。
沒兌現就不算是入帳,好比看股票漲卻沒膽出脫的感覺。
綜觀,過去幾波房市上上下下,營建業者死傷傷的,台灣有死掉嘛?
沒有阿!
何必要為了紙上黃金要去斤斤計較,你又不可能賣光房子換去台東住。

直言房子價格的確很難掉,主要是「沒人願意虧錢賣的守財心態」。
由近幾年新聞外加週轉速度減慢的這兩年,大概推估出多數人的買點是「兩年前價格」。
奢侈稅:2011/6
一般房子的週轉速度為8個月~15個月。
所以,2011年六月前-(8~15個月) => 2010/4~2010/10之間,就是未來房價鎖盤的時間點。
因此,平均可以議價的價位,麻煩你看一下2009年底的報價落點,就往那裏砍。
這樣買方跟賣方都happy。
預售到交屋需要時間約略15~24個月以上,砍的價格更有空間。

推估奢侈稅執行後,建案減少這是風險係數大增的變數,建商知道,趙先生也知道這奢侈稅之前的建案,多變成比較難賣的建案。所以你們都避險了,何必價格的高風險卻要多數買家去承受。彈性價格就好,不要堅持獲利是給你們的建議。

趙先生跟多數大咖,你們喊著低成數是房價殺手。事實上,你們抱怨的是出清庫存的速度被拖慢而已。
2009年那時候,你們做的還是大坪數的建案,所以本來單價就高。
現在融資不方便,買家的能力其實都已經卡在多套房產之中也不在少數。
你會有壓力,那也希望你度過這次暴風圈。
找新的大陸團來買房,那他們一口價砍你50%你會答應嘛?
還是慢慢賣就好,不要急著說
這種低成數是對房價的殺手,事實上他是均衡實質市場可接受價格的工具。
奢侈稅只是減緩週轉率。
慢慢地,你會出脫這些庫存的,我也期待。

土地炒作,為了就是套利。不經過掮客那手,完全地由原來土地持有與賣方的周旋。
所以導致,很多土地都是多人持有,並且用民間貸款的方式轉給掮客,在由買方收購納稅。
土地,因為建商的收手而不再風光。

銀行緊縮,最高興的是銀行終於找到一個央行當墊背。
過去人情太多,很難每個都說不能給高成數。
房價估價過高,高層又不高興。
現在,銀行沒得罪客人,倒是落得央行當壞人。
真的壞人是那些銀行高估價的惡習,央行只是定個標準給他們。
央行已經給大家空間,讓大家有時間跟小空間去攤提「長期債務的風險」。
建商跟賣方,手頭不方便,那就拋開驕傲。
用賣一棟去養三棟的「短期債務」也是央行允許沒阻斷你的後路。
風險區已經形成,何必要藉由媒體去毒害我的眼睛,自己遇到風險卻要別人幫你扛?!

以前,房價估越高,可以收的利息越多,銀行很高興的跟房仲建商合作。
如今,你可以發現「房仲保證高成數」是騙人的。
斡旋金,這也是給人家花的。
實價,這也是揭開那堆人所言的價格黑面罩,到底同一棟樓的價格變動率多少?我也很好奇。

還是懷念過去:都是固定收益就夠了,婆婆媽媽不會收個100~500的獲利,多半收個 10~30就很感心。
只有「xx房屋」跟「xx銀行」才會為了錢,搞的大家都去炒房。
既得獲利者的話,就是這串人。
我自己認為這是房市跟股票一樣,只是差在週轉過手速度問題。

--------------------------------------
我不會想台灣未來怎樣,因為我們「守本份」去耕耘「台灣的基本」,沒有太多的想法。
活下去,活更好,是我現在的狀況。

台灣人,以前不抱怨困難,關關過。
如今,台灣人愛抱怨,關關難過。

做點本份的事情吧,房價都放著,經濟好轉就再出脫吧。
彭老真的是老好人,這點我很確定的。
台灣不需要變成「沒眼光沒能力的鬼島」,如果真的是那樣,也是自己挑的。

長輩炒房,看房,過好日子。
晚輩該跟著學,未來也是要靠這賺錢嘛?
晚輩該跟長輩說
「我要一筆金去創業去旅行,不想只看你做夢,我的夢還沒實現」
「一台車折舊率跟我的人生折舊率,你選那個」

--------------------------------------

這麼多年CPI都沒有負的過,看了各行各業的薪資統計報表維持。
本來就是通彭了,為何10年來,沒人敢承認。
兩黨總統都沒有想過該解決薪資問題,還最後丟到勞委會去強制加薪?!
莫名其妙的「齊頭薪資」。
表現好,幫公司賺很多錢。員工換來的是「調個5%在給你一個title」,然後股東口袋滿滿。
還有還給服務業的工作者,那個「一成服務費」,那個是給服務人員不是給股東的。
此外,颱風假都斤斤計較還不願意給,需要政府強力介入才給。
這10年,商人賺錢,股東優先,難怪~ 員工沒有一個是當人看。
講要台灣對「人才」好,光看這兩點就知道台灣本來就不把員工當人看過。
此外,新人找工作,沒有正職卻有一堆pt工作等待著。
哇!大學生做pt是給他尊重還是新兵訓練價格?
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為了彈性調整人事費用跟容易說資遣的用途。

記得某件事件,我認清了「投顧看人力薪資是資產的負數」,很現實的投顧估價方式。

太多不公平的資本與就業亂象,這也是我為何要做自己的理由。
雖然沒賺錢,但也樂於其中,這就是我的抉擇。

這講不得的祕密,就是「商人毀國毀人不倦」「政客從不看薪資與CPI的基礎」。
過去用房價跟GDP喊台灣,跟葛老一樣。
這是民粹的浪漫主義者。

--------------------------------------
台灣,中小企業多,我形容這是散沙。但某種程度,卻是難以一虧國力的多重產業性格。
太多中小企業,沒有主體。
電子業、食品業、機械業這些,都各据山頭,都不強但沒很弱。
橫連縱連的一股氣,很多人都會不敢輕視我們。
無奈。大家都不願意,因為商業沒有一定的競合。
每個人都還活著,就是不願意自己當別人的下屬。

這次看到大小m的合併,沒有很嚴肅的討論公司名字的續存,所以算是整合成功,梁先生大勝,蔡先生小勝。
日本的那幾大設計公司為了合併,為了誰名號大爭到現在還在爭。
其他產業,我看就是那樣的意識文化不願意整併成更大的企業,也許時間點不對,但希望有天能夠。
順道給一些老字號建議,內外帳的混帳,你沒搞清楚沒人想跟你合併成為更大的企業。
一套給國稅局,一套給股東,一套給自己看。這樣不亂,我輸給你。
你越亂,就不可能整併,只能看老天給你多少時間轉型,但不保證成功。

企業架構也還保持日式架構多,雖然引進了西方的思維,卻沒有「硬肩膀」的西式管理。
這種企業縱然有100個EMBA的人協助,上面不放權也是空談企業改革。

--------------------------------------
齊頭式薪資,這點很有趣。
電子業,靠著員工紅利去營造人才的高股票利潤。現在沒了。
人才某種程度還是需要用金錢去驅動,因為這是人。
大家並不是機器,也不是爛好人。
哪可以的無條件地接受齊頭薪資跟淨做沒賺錢的生意。

台灣還是用低薪,給幾個月薪資當獎酬,卻不敢大力獎賞,只敢給股東大力的分紅。
這亂象,已經侵蝕掉台灣的根本。
直到爛根現在才發現:人才消失的世代正是此時。

紅利給多少才是對人的尊重?
到底足夠證明人才的付出獎酬嘛?
事實上,現在的股東分紅比例上來看,根本就太少。
最近看到有人跑去當「叛將」,就我的立場這不是背叛,而是夠聰明。
--------------------------------------
政治不團結,台灣也就毀了。永無止境的政治鬥爭。

要說韓國好?! 人家用國家資源給財團。
台灣可以嘛? 可以傾全力去支援「前10大企業」,縱然免稅也可以嘛?
中小企業沒辦法站在國際上,必須要大。這點台灣政客可以接受這樣的妥協嘛?
很多,我們知道,卻心想政客要權要勢。
光酒駕,看多了。也知道報上民代的名字或是警友會的名號,捐點錢換來靠勢的權。
過去,台灣風光。
如今,你想要風光,就要撇開那些驕傲,傲慢不過是逞一時,受苦的可是我們這些人。

一年半內智慧型手機會是一個惡性競爭市場,大家都使用了相同的開放通用系統,最後會整併殺戮直到不再發生殺戮的幾家鼎立。
現在,台灣不全面支援HTC跟Asus,將來他們只會變成弱勢的二線手機廠。
這是趨勢變化淘汰賽,政府需要全力讓他們可以跟韓國政府對打的後台。
不能再像過去,任由市場經濟去破壞。
這課題,多少人清楚惡鬥的價格淘汰機制是台灣創始的。
用錢逼退一缸子外商,大陸也用這套,韓國也是。
原創居然是台灣,台灣卻不知道怎樣回擊這樣的策略。

(DRAM就是走錯了,但那是大環境下被逼的不能走。政客惡鬥導致TMC消失。)
--------------------------------------

不講綠黃藍,倒是我滿欣賞坦承與知道挑戰民粹的不政客現今政府。
因為我個人喜歡「在危險的時候叛逆=改變」,總比「討好多數人的討喜政策=安全」好點。
純粹個人喜好,因為我不喜歡等死的策略。
台灣需要改變,我看到現在政府的改變。
也許,大家算計著自己。但是就趨勢來看,目前還ok,但是慢不得。
TIFA美牛都不是重點,而是台灣人你選擇驕傲的霸氣還是認清事實的重新來過?!

給某個政黨,選總統你拋棄ECFA,選了TIFA。
如今要走TIFA,談判你有沒有籌碼跟美國談?
你要不要拿別的換?例如美國人的帳戶資料交予美方或是美國汽車進口完全免稅...
拿什麼去換談判空間? 我看不到,只看到亂七八糟的無頭緒反抗。
任何一種策略,都需要彼此協商妥協。
這就是TIFA的概念,任何一種交換都是一種彼此商機的犧牲。
只是簡單的國際觀邏輯,為何我看不到有人討論「台灣該犧牲哪種利益去換TIFA最沒有衝突性」
給這個政黨一個建議,你該用兩個TIFA談判團席次當做武器,因為這是你們唯一可以坦然面對選民的方式。
不是喊不要美牛,然後後面就語咽並且也不參與談判的第一線,只敢在後防刺傷談判團與壓縮空間。
這是團結的契機,不是你執政我反對,你都錯我都對。這是需要聯合政府的時間點。
兩黨需要合作談判,各自出力並為TIFA跟ECFA出點力,把關好哪些該放哪些該緊。
不要胡亂同意對方所有條件,這才是對台灣好。

--------------------------------------
油電雙漲,這樣台灣對於能源與環境破壞會減少。環保人士怎麼不支援政策。
反核,電價更高。對於高耗能產業的檢討,不就是一個趨勢改變。
台灣那樣多的大學生,怎麼還在做高耗能的產業? 這點我真的百思不解。
為何我看不到有人討論「台灣是否可以接受產業外移,去減少耗能產業」
環保人士,你們不是社運團體阿!不要搞的我一直誤會你是。
你該建議與抗議,老舊汽車該淘汰跟高稅率、節能不足的耗能級距課稅、工業用電與商業用電全日同價。
經濟跟你們環保人士無關,你們在意的是環境。不是嘛?
少了高耗能,就有機會保衛台灣的生態與空氣品質。對醫療也是好事。
政策有好有壞,就看政府怎樣跟你們協商,而非你先定好抗爭與算計好經濟規模與政治獲利報酬率。
到底「環保人士」是不是「民眾運動」? 誰來告訴我。

--------------------------------------
媒體跟政客不支援改變的力量,就算計選票,哪可能團結。
過去統計,一個經濟策略要看有沒有效果,需要一年到一年半。
台灣媒體沒興趣看長期,短期倒是很樂意去炒作。

就看台灣要不要團結,自己選邊站,自己承受吧,繼續亂,繼續不協商,繼續沈淪吧。
一直都沒有共識的媒體文化以及亂槍打鳥的選民娛樂,這樣內耗,唉!

對於那些所謂的短期套利的政客跟下屆總統是誰,沒興趣。

我不敢得罪政客跟媒體工作者,但期望他們能夠真的讓大家有動力去重新來過,少點民粹,多點施政者肩膀助力。
一旦台灣媒體有所進步,我想總有一天,我會開啟電視的。^^

------------------------------------
該如何定義瘋狂?那是不停的重覆做一樣的事情,卻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以這種標準來看的話,我們都瘋了,只是瘋的時間點不一樣。
當我們用自己相信的那套,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但是大家都一樣做了同樣的事情,一群人同時做了一樣的事情,這就是瘋狂的狂熱。
就像高登說的「全面系統化崩潰」,就像癌症病毒擴散。
(大家都認為這是對的,真的是對的嘛?
事情總有臨界點,崩了就是因為臨界點到了,大家都泡沫了。
時尚界、科技圈、代操股市都知道這道理。時間一到,本來就會開始淘汰,誰是那最後一隻羊?)

最後發生什麼呢?
就像我說過的:史上第一個泡沬化應該算是東武紀生命大爆發。
而那也不過是一個五億年前的意外。

科學家會告訴你:那是史無前例的,就像閃電一般的剎那。
從此之後,上百萬的新物種就這樣出現了。
然後……就誕生了人類,也包含灰色的貪婪競爭。

現在這麼說起來,泡沬化其實也是一種進化也是一種淘汰競賽。
進化能力,會自我控制貪婪瘋狂的數量、會彼此削弱對方的勢力,以求平衡。
可是貪婪瘋狂永遠不會消失,貪婪瘋狂會用不同的型態捲土重來。
當貪婪瘋狂遊戲被拆穿後,明天又是新的開始,又是另一個面相,而我們又不自覺的踏入。

只是我們不知道哪時候發生,深陷其中渾然不知。
直到貪婪瘋狂遊戲毀了我們。

引用華爾街電影橋段(原文如下),而電影的字幕組真的翻譯的有點需要潤飾一下,不然有點難對上。
希望大家收藏這部電影,很值得的。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insanity? It'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nd expecting a different result. By that standard, most of us are insane.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And on that basis we trust. But can this way of life endure if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sane at the same time? It becomes, as Gordon said, "Systemic". Like cancer.

What happens then? Like I said, the mother of all bubbles was the Cambrian Explosion, and it happened by chance over 500 million years ago. Scientist will tell you it was unprecedented, it happened in a flash. And from it, suddenly the world had millions of new species, and from that...was born us, the human race.

Now, in that sense, bubbles are evolutionary...they kill excesses, they lean out the herd, but they never die, they just come back in different forms. When they burst, they give birth to a new day, always creating change.


唉...有多少人是這樣想的呢


JerryKS wrote:
幾年前,我就關閉看電...(恕刪)
大大說得真好.....

現今的環境真的是一堆人不腳踏實地的去賺錢

反而是利用不正當的手段

政府也隨之起舞

當然不能說政府不好....但是還可以更好

真的台灣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可愛

這才是台灣人的草根性!
重複了。重複了。重複了。重複了。重複了。重複了。重複了。
上班中斷續看了快3小時才看完這篇

願意完整看完的不論認同與否都會有些收穫

但是台灣目前愚民太多只會挑想看的或看不順眼的拿去做文章

更有無腦等級者會嫌太長或完全看不懂

總之雖然有點打高空但是整體看法和方向是值得閱讀和討論的文

樓主立意給

JerryKS wrote:
幾年前,我就關閉看電...(恕刪)


真是難得一見的見解文

JerryKS wrote:
幾年前,我就關閉看電...(恕刪)

JerryKS wrote:
幾年前,我就關閉看電...(恕刪)


我只想問
現在還有銀行作
「物件成數」+「低利裝修貸款」+「寬限期」這種放貸嗎?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perahia wrote:
我只想問現在還有銀行...(恕刪)



除了雙北市規定6成以外, 哪個縣市沒有!? lol
無中心思想也無有效對策的面對問題發生之際,確實只能學著漠視,或故作淡定。
結果若壞,反正也可以撇清和自身的關聯。
只是,名下的資產,尤其是不動產•••
想當作不存在並非人人有此修養或條件。
特別是你還拿你名下資產貸款時,還妄想漠視或淡定?
那一定只有房價地價上漲時才辦的到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