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要你不是職場上少根筋做事很不ok的傢伙 (各位的職場經驗一定有這樣的人),而且又真的在努力工作的人,那你的收入是會逐年增加的,現在的30k或40k不會永遠是這樣。
2. 本來算起來覺得很高的每月房貸金額,會隨著薪水的提高越來越輕鬆,我的經驗是3~4年後,房貸壓力影響生活品質的狀況越來越低,有閒錢可以多繳本金的情形也越來越多,甚至會有打算過個10年後再來換更好房子的打算。
3. 以上經驗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條件下,但如果是好高騖遠,收入又一般或不穩定卻每天星巴克跟計程車,花錢大手大腳,對數字沒概念又缺乏自制力的人,就要好好斟酌買房後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了 .....
有個親戚住在北部3房的老公寓,2個孩子都在30附近到了適婚年齡,
要家裡提供任何資源來買房是不可能的,
每個小孩也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努力著,但以現在的狀況來看,任何一個小孩要買間7~800萬的老房子都相當困難,更別說以北部房價沒有千萬以上是不太會有好一點的物件,
任何一個結婚後總不可能還跟父母兄弟窩在這間老公寓一起生活,勢必要另尋住處,
想想現代一般人還真辛苦啊 !!!
荊棘草兒 wrote:
看完以後,發現根本是...(恕刪)
其實,理解房價很簡單。
房價是交易來的,所以房價決定在牌桌上願意出價成交的人。
會出價買房的人,也就是上牌桌的玩家,只有兩類。
一類是自住買家,也就是所謂剛性需求的自住客。
另一類是投資買家,不管是想賺差價的短帽客,還是想賺租金所得的包租公,或單純做資產配置的富豪。
自住客憑藉的是自身賺錢能力,也許是薪資所得,也許是理財所得。
投資買家憑藉的是自身底氣,財大氣粗錢滾錢。
當然莊家是建商。
對莊家而言,絕對是隨市場隨波逐流,因為他不會也不必要留庫存,他要的就是成交。
所以討論莊家沒有意義,該漲他不會客氣,該跌他不會逃避。
自住買家只能在一種情境下,進入牌桌喊牌交易。
那就是他真正負擔的起。
但投資買家不然,他底子厚,要追高我可以,抄底更歡迎。
即便賠了差價,只要我口袋深,我還可以撐,就當浮動虧損,等解套。
但要投資買家縮手不買,只有兩個情境。
(1)那就是他預期未來不會有正報酬產生
(2)有其他更穩當的替代投資方案
但也有非理性的投資買家,不買房子會死那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類買家打死不退,所以願意追高,
但一旦他個人財務狀況出問題,認賠殺低反造成市場波動,進而產生多殺多窘境。
不管你是自住客還是投資客,買房一定要看清楚當今局勢。
簡單說就是看清楚現在跟你上牌桌的交易對手是哪一類,再來擬定策略。
畢竟房價終究決定於這些交易人的意向或認同度,但前提是這些交易對象大家都是理智且精打細算的,且政府不會刻意干擾。
現階段房價市場處於漲高修正,這是不爭的事實。
因為前幾年(2011-2014)上牌桌的,都是投資買家居多,他們的策略就是賺差價,快進快出,
所以房價可以邪惡的快漲,因為投資買家只是在抓交替,不是要真正持有。
大部分自住買家應該無能為力進場,所以不會有撐盤,也就是換手,所以拉回修正是勢所難免。
那下一階段呢,願意上牌桌的人是那些?
我認為暫時是沒有投資買家,僅剩非買不可的自住買家,
既然是自住客,那取決的是他們的財務負擔能力,因為要追高不是不願,而真的是力有未逮。
但投資買家不進場炒作,房價沒有上漲的動能,
所以要房價漲,一定要有讓投資客進場的誘因和環境。
但請記住,理性投資買家只會順勢而為,不會造勢。
簡單說他們只會錦上添花,絕不會雪中送炭。
所以自住買家的最佳策略,就是整體評估租不如買時,就勇敢進場。
何謂租不如買? 就是房價跌到你負擔的起,且繳貸款比繳房租低或差不多。
但我也必須很殘酷地說,這策略背後隱含的意義是叢林法則,誰胳膊粗誰買得起,特別是好地段物件。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