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茶時間,不少上班族魚貫湧入台北市八德路上的「電商咖啡」,等待咖啡製作時,不禁被一旁琳瑯滿目的商品牆吸引。總共分隔成40格櫃位的商品牆面,每格尺寸約為微波爐大小,最多可容納40個品牌,販售美妝、保養品和生活小物,幾乎都可試用,多數甚至還推加價購咖啡做促銷,這是老闆劉運哲大膽嘗試的創新咖啡店。
但劉運哲始終想創業,3年前他經營網路商城,自己做通路,沒想到卻慘跌一跤。「做1年半都沒有賺錢,網路毛利太低,人力成本太高,寫程式、企劃、業務等人事就佔55%,而且前3年電商很競爭,一個商品400元的話,扣掉信用卡、手續費,我們大概只拿8%吧!才賺30幾塊,要賣多少才能請得起薪水3萬的員工?」當時劉運哲慘賠500多萬元,「遇到失敗我不覺得挫折,反而覺得找到方向。」
電商牆分隔出40格櫃位,2個月換一次商品。
電商牆分隔出40格櫃位,2個月換一次商品。
他思考,與其花100萬元宣傳行銷,還不一定有百萬流量,不如把這筆錢拿去開咖啡店,也許每天都有新客人。「因為台灣人吃東西,喜歡有座位、有服務,要同時符合生活、休閒、洽公、聚會的需求,咖啡廳是首選。」
開店至今1年多,劉運哲已用加盟、合資方式擴展4家店,平均每店月營收可到60到90萬元,3個月前更重啟電商平台,目前已累積4萬名會員,他很有自信地說,「別人說會賺錢的,我反而不做,因為那代表大家都可以,人家不看好的,我偏要做,不要害怕改變,我這人就是不怕失敗。」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