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ppyramid wrote:
房市續創歷史新高,我早說過了
想買房的趕快買,不然又只能加價買了,魯蛇連續假期被親戚虧不好受吧,趕緊想辦法買房,不然下一次過年過節又快到了,下一次同學會又快到了
微笑。
投機客大量貸款炒房囤房,炒出來的高房價沒有參考價值,因為平均月薪4萬的一般勞工根本買不起千萬的房!5年來9成房市交易都是炒房族左手賣右手,貸款炒房打腫臉充胖子!
自住買家早就被高房價消滅的差不多了!已經沒有人可以幫囤房族解套了!炒房族還想貸款買房,越套越深,投機客想死?我不會阻止你。
連假和同學會的聊天焦點,不是誰買的起房,而是猜測房價何時會崩盤。
據財政部統計,台灣2016年至2020年度房屋買賣交易數,持有房屋5年內的交易量占9成;持有5年以上房屋則佔不到一成」。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9/post/202103110030/1%EF%BC%85%E5%AF%8C%E4%BA%BA%E5%9D%90%E6%93%81%E5%85%A8%E5%9C%8B10%EF%BC%85%E6%88%BF%E7%94%A2%E3%80%80%E7%82%BA%E4%BD%95%E5%9B%A4%E6%88%BF%E7%A8%85%E9%82%84%E8%A6%81%E5%85%88%E7%B7%A9%E7%B7%A9%EF%BC%9F%20%E4%BB%96%E6%8F%AD%E6%94%BF%E5%BA%9C%E6%85%8B%E5%BA%A6%E6%94%B9%E8%AE%8A%E9%97%9C%E9%8D%B5%E5%9B%A0%E7%B4%A0
地價的實價登錄屢傳登載不實,買賣雙方常以地價高報方式烘抬、炒作地皮,過去抓到僅能行政裁罰,台南市每年查獲10餘件,台南市地政局警告,嘉義市5月底已有一件因登載不實,買賣雙方被判刑的全台首例,未來可供政府引用判例。
https://ctee.com.tw/house/housinginvest/168961.html
愈判愈重!他實登造假判1年8月沒緩刑、沒收千萬元
他指示李姓員工出面以1,510萬元,向一家資融公司買房後,由陳姓地政士偽造不實買賣契約書,將交易價拉高至2,300萬元後,向地政局申報實價登錄,並向銀行申請房貸,銀行不知情下,同意核貸1,830萬元。
也就是陳男買房,不僅沒付任何費用,手上還多了320萬元。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4984289
炒房已經是夕陽產業
194319431943 wrote:
連假和同學會的聊天焦點,不是誰買的起房,而是猜測房價何時會崩盤。
魯以類聚,笑死,
這兩年我八成以上的同學都買房了,
剩下的幾乎都是因為還沒結婚。
194319431943 wrote:
台灣2016年至2020年度房屋買賣交易數,持有房屋5年內的交易量占9成;持有5年以上房屋則佔不到一成
房地合一2016開始實施,
本來會被課到的就都是五年內交易,
超過五年就會走舊制,
而且 2020 年房地合一稅交易只有 4.1 萬件,
製表者明顯是用累積件數,
製表者不是想混淆視聽就是沒常識不懂製表,
所以製表的人亂做表,你又亂解讀,很會~~

194319431943 wrote:
地價的實價登錄屢傳登載不實
股市創新高也一定是造假辣,浪窩燜打倒資本主義的高牆~~!
gn00378095 wrote:
房地合一2016開始實施,
本來會被課到的就都是五年內交易,
超過五年就會走舊制,
而且 2020 年房地合一稅交易只有 4.1 萬件,
製表者明顯是用累積件數,
製表者不是想混淆視聽就是沒常識不懂製表,
所以製表的人亂做表,你又亂解讀,很會~~
老實說還真的沒有認真看過....
那就來看圖說故事吧,解釋不對的地方再麻煩大大修正,感謝!


從2016年實施房地合一稅開始
不只是一年內交易的數量看不出有什麼變動
稅則35%,兩年內交易的數量變化感覺上還比一年內交易來得少
所以35%看起來還是會讓投資客感到痛痛的
2018年開始,大家捏了兩年的物件開始陸續釋出,
2019、2020年則是三年屋四年屋繼續賣
gn00378095 wrote:
而且 2020 年房地合一稅交易只有 4.1 萬件,
製表者明顯是用累積件數,
製表者不是想混淆視聽就是沒常識不懂製表,
所以製表的人亂做表,你又亂解讀,很會~~
如果沒錯的話4.1萬件的交易量應該是2016-2020的總數
這期間新成屋、預售屋總戶數每年平均算10萬打個五折好了
這樣來算還有21萬件的空屋在建商還有投資客的手上待售
然後每年的傳移數量大概是30萬戶
有點不太懂這其間的關係
是中古屋賣太多,還是有什麼地方忽略了?
- - - - - - - - - - - 分 隔 線 - - - - - - - - - - -
自己的問題自己補充
應該要把實際購買自住的部分加進去,那這些數據落差就沒那麼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