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前言:


這是一個我跟太太將老公寓改造成智慧家庭工作室的分享,希望我們的經驗可以對板上有這方面興趣的朋友,在規劃自己的智慧家庭時有一些幫助。

其實早在 90 年代還在讀 high school 的時期,我就對智慧家庭有著種種美好的想像。但對當時還是學生的我,即便是如 X10 那樣的平價方案也是難以入手,尤其是我們還在租屋的階段,改造住處並不是一件能隨心所欲執行的事情。

某次假期回台灣時,在當時還是女朋友的老婆任職的設計公司那裡打短期工,接觸到 AMX 以及 Crestron 的自動化方案,才算是對這領域有了另一個層級的認識。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大部分消費者常做的也就是單純的燈控、環控(環境控制)、以及視聽音響整合等等,且那時候老婆公司幫客戶弄 AMX、Crestron 等的介面,除了需要平面設計師與程式設計師的溝通,在很多情境的設定上,用戶自己能介入的不多,大都要靠原承包單位進行,也因此在那個年代很容易發生原承包單位沒了之後,後續維護無人可承接的問題。

後來回到台灣定居,因為做的工作牽扯到數位監控系統的整合、物件追蹤以及慣性感測的應用等等,開始接觸到 MCU 以及單板電腦等較易入門與學習的自造領域(自造者跟創客這些名詞都是近幾年新起的,雖然在很久以前就在做類似的事情),在玩過一些原生 HomeKit 以及米家及其相關體系的智慧家庭產品後,感到市售的家庭自動化生態產品難以達到我想做到的許多情境,開始尋求各種可行的方案,最後一頭栽進 Home Assistant 以及各種 DIY 裝置的世界中,開始追尋我理想中的智慧家庭。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Home Assistant 是一個開源智慧家庭控制平台,在社群的支援下能接入各種不同品牌與種類的裝置



不在預期中的購買決定:

既有居住的房子終究裝潢已久,基礎架構並不健全,加上我沒事就在那邊改改 code,調調自動化,多少會影響到家人的使用,就一直想另外找個空間來做我的實驗環境。

疫情前因緣際會看到宜蘭某間民宿要出售,是自己很喜歡的水泥、木材、金屬等元素混搭的風格,很可惜下了斡旋也預期要拉到屋主的原始開價,屋主最後卻不賣了,沒買到這間讓我一直覺得很遺憾。前年年底在住家附近看了一個老公寓單位,第一手屋主曾參與該公寓的工程,爾後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直到過世後,子女繼承拿出來賣。

屋況就是一手原始樣貌,所以整個結構的完整性,使用的狀況都是真實呈現,缺點就是不方正,然後陽台除了太大之外(相對於此坪數),也用醜醜的鐵窗整個包起來,而且是三面有窗的邊間。窗戶太多在翻新的時候,除了費用會很可觀外,也會讓可用牆面減少,但如果規劃得當有窗當然對採光以及通風會有幫助,有利有弊。

通常以這間公寓紙本上的一些條件,是不符合我們平常看房給自己設定的一些挑選準則。房仲第一次提的時候我們沒回應,但第二次的時候老婆覺得反正離住家也不遠,來看看也無妨,結果看到的是這樣的狀況...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原始客廳的大窗戶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原始陽台看出去的景觀

面對公園的景色比我預期的有 feel... 個人本身是個戶外宅,喜歡戶外活動以及與自然親近,窗外就是公園景色加上永久棟距,這邊未來如果改建也有很大的環境優勢。而這個物件價格也算合理(差不多是附近條件相近物件的最低價),外加上心中還有之前沒買到民宿的遺憾,這間原本不在預期中要買的公寓就入手了。

上面是當時看屋時拍的照片,從這個窗戶看出去外面就是公園,雖然鐵窗看起來很糟,屋內也因為長時間佛龕點香燭的關係,讓牆壁燻成琥珀色,但我們其實很喜歡買這種原始屋況的房子,除了可以方便察覺屋子的缺點,也不必糾結前屋主的裝潢如不符自身需求,整個拆除掉的那種罪惡感。

這間公寓權狀約 26 坪左右,如同前面提到的為邊間,三面採光面公園,且是這棟公寓唯一沒有把陽台外推為室內的(看其它鄰居應該都是很早就推好推滿),這對需要空間的人來說是扣分,對於喜歡有大陽台的我們來說則是加分。跟老婆討論說我想要切一塊空間做我的智慧家庭實驗空間,加上疫情期間因使用率低落,她跟合夥人把原本仁愛路的辦公室退掉,也需要個空間辦公用,所以最後切了約九坪的室內空間出來當作辦公空間。

在我們兩個人都要用,需求又有很多地方不同的情況下,折騰了一年多終於變成了最前面照片那個樣子。

對空間的需求與設計意象:

前面說過這間公寓權狀約在 26 坪左右,但我們預計拿出來做實驗空間以及老婆辦公空間的僅有九坪,基本上就是一個套房的大小而已。

我的需求:
  • 主題意象帶出「樹」,偏好的材質為木頭、金屬、水泥、石材等
  • 非常態居住空間,不需把實用性放第一,可接受實驗性的材質跟工法,以我們常去的一些設計民宿的風格來考量
  • 想要有客廳、餐廳、廚房、衛浴、臥室、庭院(陽台區塊,不算在九坪室內空間內)、儲藏室等的功能區塊方便我做實驗場景,以及我的創客空間
  • 空間的弱電依照我的配線規劃施作,貫通區域要有來回兩條線,連接戶外的空間也要兩條線(衛星通訊或備援 LTE 用)
  • 配電部分,開關側都要有中性線,燈具側留 L1/L2 兩條火線,方便切換 110/220V,窗簾盒預留電,陽台區要插座,然後我要一個櫃體方便我管理
  • 導入小規模的儲能系統以便作為未來自宅改建的參考,也當作住家之外緊急災害應變的備援空間之一
  • 客廳功能區塊的電視牆不想掛電視,希望牆面有出線孔,但沒使用任何裝置時也不突兀
  • 浴室要有浴缸、智慧馬桶以及天花板要實驗晴空燈
  • 全部燈具皆使用智慧燈具(基本要可調光調色溫,氛圍區塊加上可調色以及/或動態效果);要有一條軌道做軌道燈的實驗;吊燈希望以燈泡為主以便實驗智慧燈泡;線燈部分因為不希望看到 LED 顆粒感,鋁軌要夠深,要有擴散罩
  • 有個電動投影布幕玩視聽連動控制
  • 智慧門鈴以及大門、內門電子鎖,方便遠端控制
  • Multi-room audio 控制

老婆的需求:
  • 一台電腦的工作檯面
  • 四色防水 A3 印表機及放置空間
  • 因要展開材質本希望有個大桌,燈具色溫要適合檢視材質
  • 要收納材質以及五金小物的櫃體空間
  • 吧台輕食區、微波爐、小烤箱等設備處理招待點心等

可以看到這些需求如果是一般業主與設計師討論,設計師應該會白眼到後腦勺,因為空間這麼小,但要求的功能區塊卻跟一般住家差不多,然後要有儲藏室?浴室還要有浴缸?還要有大桌?空間都不夠用了還要有吧台?

不過我就跟老婆說反正這個空間就是我們兩個拿來練功、實驗的,費用我出,順便玩玩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或非常態的搭配,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會有收穫。不過事後老婆還是給了「你是個非常難搞的客戶」這個評價... 設計部分我們就拖了很久才有共識,很多區塊的設計跟做法都是且戰且走,然後疫情期間又缺工缺料,我們家又多了新成員一整個手忙腳亂,總之直到幾個月前我們才算全部完工(前年底購入到今年中)。

空間及細節說明:

接下來針對工作室各個區塊做細節說明,其餘空間就不在這次的分享範圍內,雖然我們也花了不少心思在工作室以外的部分。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設計初期,我就定調空間的意象要包含「樹」,我希望能讓 low poly 幾何造型帶到空間中各個小細節中,給人一個連貫性。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到我們最終實行的樣貌。空間的主體中心是一顆 low poly 的大樹,「樹葉」的造型天花部分延伸到工作室區塊的入口以及銜接走道兩側,形成一個在樹蔭底下的空間。「樹葉」的部分以及樹幹本體在邊緣做出切角,強化 low poly 的元素,包含下面的吧台、部分的牆面修飾以及部分燈具的選擇都帶有 low poly 的意象。

造型天花板的切角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牆角的切角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幾何造型吧台與吧台椅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幾何造型的燈具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幾何折邊的壁燈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由於原始的天花板並不平整,但我們又希望能盡量保留天花板高度,故這些造型天花板以多層交疊的方式隱藏原有的缺點,但又看起來像是故意為之的設計。此外關鍵區塊的造型天花板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給予我安裝智慧崁燈要的安裝高度,因為我在這裡的設計完成前,就已經把要用的燈具品牌跟型號大致都定下來了,因此這空間裡面的設計不少是因應燈具去做的調整,而非去找能搭配空間的燈具。

因為這裡終究是我要實驗智慧家庭裝置的空間,所以主角是那些智慧家庭裝置,這部分可能與一般的思考角度會有很大的差異。後面會介紹的浴室晴空燈部分更可以看到這種狀況。

空間色調的部分,主要以木頭、石材等元素交錯,木頭比較溫潤,中和石材的冷冽感,然後家電以及部分家具選擇搶眼的紅色作為點綴,也在某種程度上保有一致性。其實原本吧台椅(Magis Stool One,如前面吧台照片中呈現)也是想選紅色的,但北歐櫥窗現貨只有黑色,紅色訂貨要等半年,所以這部分自己是覺得稍嫌可惜。其實沙發也有遇到類似的狀況,喜歡的沙發有時從下訂到送達,要預留一、兩季的時間甚至更久,因此在前期就必須要考量這些部分,避免影響後續使用的時間。

Hasegawa Lucano 折梯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買不起 SMEG 的替代品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兩台咖啡機都選紅的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工作室玄關: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一進入這個房間,走廊就是樹蔭底下的隧道,從暗處慢慢往明亮處延伸,最後是有大落地窗的空間主體。走廊右側透過暗門隱藏浴室、儲藏室,左側是包含小觸控螢幕的主控開關以及玄關櫃體。

工作室的木門是請木工訂製的,門鎖使用 Level Lock+,長得就像比較有設計感的喇叭鎖,但其實是支援 Apple HomeKit 的智慧鎖,可用 Apple Home Key 感應解鎖,也可透過 Apple Home app 以及 Level 的 app 遠端開門。搭配原廠的藍牙密碼鍵盤,也可以使用密碼開門,但為了保持視覺上的乾淨,我將密碼鍵盤放在公共空間的另一個櫃體內。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選用色調一致的門把,搭配木門自己是蠻喜歡的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一個 Apple Home 家庭內,不管有多少支援 Apple Home Key 的鎖,手機內產生出來的虛擬卡片只會有一張(多個家庭的話才會有多張)。像我這邊大門是用 Aqara 門鎖,工作室內門使用 Level Lock+,兩個門鎖都是使用同一張 Apple Home Key 開鎖,並不會有一堆鎖造成卡也一堆的問題(Apple Wallet 有儲存卡片上限,像我得要把信用卡分別存在手錶跟手機否則不夠用)。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木門的門框上預埋有磁簧開關(上圖紅圈處),門上相對位置則是埋有磁鐵。有別於一般吃電池的無線門磁,這邊完全就是走傳統有線的形式,再接到一個 Shelly 的模組上,然後再透過 Home Assistant 針對這個 binary sensor 的狀態觸發各種情境。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工作室玄關的主控面板由三個裝置組成,一個 Sonoff NSPanel Pro 外加兩個 Sonoff M5 三鍵的開關。NSPanel Pro 透過開啟開發模式當成 Android 面板使用,裡面使用 ADB 指令送 Fully Kiosk Browser 的 apk 進去當作 Home Assistant 面板的載體。而透過 Fully Kiosk Browser 與 HA 整合後,我也可以透過自動化控制面板亮起、關閉、載入的內容甚至重啟等等。

面板的設計還是現在進行式,目前我主要放上了音樂的控制,讓我可以選擇空間中要播放的音樂、或是哪些喇叭要群組化等等。此外就是空調的控制,我做了一個界面顯示目前的溫度、天氣狀態,以及讓使用者控制常用的幾個模式。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旁邊的 Sonoff M5 則是對應到幾大區域的照明控制,但第一個按鍵是一鍵全關或開啟預設照明模式。只要有任何該被一鍵關閉的裝置是運作中的,該開關的指示燈就會是亮的,然後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關閉所有該被關閉的裝置,包含但不限於燈具、空調、風扇、音樂等等。

工作室中有幾個特定功能區都是自動開關燈的,例如浴室、廚房、吧台輕食區、創客區、陽台庭院等等,但由於這個空間偶而會有來訪的親友使用,還是必須考量傳統操作習慣,因此這些實體功能就是用在習慣傳統操作方式的情況。

浴室空間: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右側暗門推開後是浴室,而浴室是這個空間的亮點之一(通常誰會把浴室當亮點啊?)!

雖然這間公寓窗戶很多,但樹屋下方的儲藏室才有原始窗戶,由於空間安排的關係,新規劃的廁所位置並沒有窗。除了透過暖風機做循環,也打造了一個跟太陽狀態同步的偽天窗,透過瑞立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原理讓密閉的浴室裡隨時都有藍天、夕陽或夜空,也增加整個空間的穿透感。

燈具的部分我一開始買了 Yeelight Pro 的一款青空燈,但發現買錯買到只有亮度調節沒有色溫變化的。最後還是先以那盞燈當作樣板來給師父施工用,但在工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又去買了有亮度跟色溫變化的型號,讓日落的暖色調也能真實呈現。

清晨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正午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黃昏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夜空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為了創造這個偽天窗的真實感,我研究了很多真的天窗的設計,發現真實的天窗並不如一般晴空燈/青空燈那麼平面。一般人安裝這種晴空燈都是平裝上天花板後用修飾框包起來(另一個原因是不願意犧牲太多天花板高度),但視覺上就會缺少那點真實感,比較像平板燈。但藉由加深其深度,斜射的光影產生的影子更為強烈且顯眼,減少了非常多異樣感。甚至工程尾聲來施工的師傅,還很好奇的問我說這邊樓上不是還有樓層,怎麼有辦法開天窗(完全沒發現是假的)。

此外為了不讓開燈的動作讓人輕易發現「天窗」其實是「燈」,因此我設計在門口時「天窗」就會預亮。打開浴室門的那瞬間天窗的光影已經存在,其餘的崁燈(射燈)以及燈條則是透過感測器延遲觸發,讓兩者產生對比,進一步欺騙人的視覺。

由於浴室離工作室門口很近,有可能會遇到進來的人立刻會進浴室的情況,因此我做了多重條件判斷,開門、或走廊感應到有人,皆會觸發天窗預亮,如無後續浴室內感測的觸發,則會自動關閉。

前面有提到我買到的 Yeelight 青空燈共有兩款,前一款單亮度調節的,在 110V 運作沒問題,燈的亮度變化在低亮度區段也比較線性。後來買的可調色溫版本就比較多問題。第一它在 110V 運作,到 7x% 以上會開始閃爍關閉,這個問題還好因為我有預留 220V。但另一個問題是在低亮度區段會有跳崖式的亮度變化,也就是無法平順的變暗,到一個程度後就會啪熄掉。

所以我最後寫了一個 template light 做為代理控制青空燈(建立一個虛擬燈去對應所有實體燈功能,但修改部分行為)。因為某些原因我還是希望燈具能在 110V 運作,故我將代理燈具的亮度範圍限定在 0~70%(虛擬燈具顯示 0~100% 對應實體燈具的 0~70%),再來就是我找到能線性運作的對低亮度,並將虛擬燈具的關設定為實體燈具的最低亮度。一來一個「天窗」不應該完全黑暗,看起來就是很奇怪,再來也解決調暗時的線性問題。

所以我實際上用自動化控制的都是這個代理燈具,避免使用者誤操作讓燈狀態異常或顯示不自然。我覺得 Home Assistant 提供這些虛擬裝置對於智慧家庭整合來說真的幫助太大了,讓我解決了非常多問題,也能將既有裝置的行為更進一步客製化成我要的樣子。

Yeelight 的青空燈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它並非單一光源,而是多光源式的青空燈,因此對燈具熟悉的人,將手放在光線處產生陰影,就會發現有些微的疊影現象。此外從投射角度看過去會看到內部的燈珠,也有出光角度的問題,因此我當初是在浴室天花板木框打上後,就拿實際燈具去比對最適合的擺放位置以及離牆的距離,加上下方會擺浴缸,在使用行為上故意造成不會讓使用者直接由投射角度看進去的狀況。這些問題並非 Yeelight 專屬,原祖的晴空燈造價高達數十萬到上百萬,重達百公斤,燈組需要的安裝高度也很可觀,一般台灣的住家就算有錢買想要用也要住家有那個條件才能裝。現在能得到 87% 雷同的效果但費用只有萬元等級,覺得很 OK 了。

浴室燈具基本上都是自動運作的,開門自動開燈,無動靜自動關燈。除了幾個崁燈是可調光可調色溫的燈具,能隨著白天跟夜晚切換不同色溫模式外,燈條也全部都是雙色溫燈條。右上方天花板的燈條則比較特別,使用的是 WLED 整合的可定址燈條(addressable LED)。可定址燈條每一單元皆可獨立控制,因此可以做出動態效果或做出常規燈條(整條一起變化,但一次只有一種變化)無法做到的效果。

例如這邊的 WLED 有整合麥克風,我在浴室播放音樂時,燈條可以跟隨音樂變化,也可以設定一般燈條做不到的漸層色效果(例如一端是藍色,另一端是白色,中間會平順的漸變過渡過去)或流光變化(例如電競 RGB 流動光那樣的效果,或是模擬火焰、水波盪漾)。

那最多人關心的坐馬桶被關燈的問題怎麼解決呢?(這大概是廁所自動化最多人困擾的問題)

我這邊浴室主要有幾個判斷感測,第一個是門磁,門開的時候觸發開燈這很好理解。然後浴室的門鎖雖然是使用傳統非智慧的暗鎖,但我改造了一下暗鎖,與 Zigbee 的門磁感側整合。我把工作室門框上使用的那個磁簧開關埋入暗鎖鎖舌的套筒內,然後置入門框中。原來的鎖舌上黏一顆小磁鐵,這樣我就可以判斷門鎖的狀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然後我透過 Home Assistant 的 template binary sensor 將其訊號狀態反轉(鎖上的時候觸發,解鎖的時候不觸發),如此就可以透過門鎖的狀態知道浴室內部有人,有人的時候就不關燈。

當然,工作室大部分的時候都只有我們自己使用,並不是每次都會鎖門,因此內部還有另外兩個感測器做判斷。一個是貼在鏡櫃下方的 Aqara 人體感測器(非毫米波人在感側,就是最普通的 PIR 感側),另一個則是 Zigbee 門磁感側,貼在馬桶蓋的關節處。

人體感側主要是用來判斷大動作用的很好理解,我的馬桶會感應掀蓋,無人會自動關閉,因此透過關節處的門磁我可以得知是否有人在坐馬桶,有人在坐馬桶則不關燈,且由於有盞射燈剛好在馬桶上方,坐在馬桶上視覺會有點不舒服,因此我也設定當馬桶使用時該展燈會自動關閉(因為燈全部都是智慧燈具,可以單獨控制)。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最後,我將這幾個感測器全部群組化,因此只要任一感測器被觸發,就不會發生被關燈的狀況(門上鎖不關、有動態不關、坐馬桶不關、門打開不關)。目前用下來都沒有被自動關燈過,所以這算是利用既有裝置的特性,透過最簡易的裝置去達成的方案。

然後可能會有些有在玩智慧家庭的朋友會發現我用的感測器都是非常舊款、早期的產品,因為這些其實都是這幾年玩下來剩餘的一些殘料或備品,但其實只要了解並善用裝置的特性,就算是這些好幾個世代以前的裝置也可以好好的把很多情境完成,並不一定需要昂貴或是較新的設備。

此外,透過自動化條件,我這邊也有增加一個判斷,就是當門鎖是鎖上時,若浴室內長期無動靜,就發報通知給家人。因為自己本身是救護義消,跑過非常多浴室內因泡澡、溫差變化、滑倒造成的創傷或因內科因素暈倒等導致的意外,卻因延誤就醫造成殘疾或死亡的案例。

事實上我最開始研究家庭自動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針對高齡化社會以及獨居造成的一些狀況做出改善,因此這也都是我進行中的實驗項目。

最後,雖然說以一個才九坪的室內空間,切那麼大塊給浴室稍微有點不切實際,但因為這邊是個實驗空間,我們還是想玩點平常不會玩的作法,此外,工作累的時候有個地方泡澡,有時候靈感就這麼湧現了。

儲藏室空間: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浴室隔壁就是儲藏室,儲藏室內主要讓我收納一些家庭自動化備品跟雜物,也是備援儲能設備的放置位置。這邊大概收納了上百顆不同廠牌的控制器、開關、感測器、燈具等等,因為只是自己使用的空間,所以就沒有做什麼修飾,以實用為主,連照明都是拿我淘汰掉的 LED 燈條來用,一整個就是隨便。

這邊與主電箱之間有兩組 5.5mm^2 互通迴路,主電箱的電送來這邊給儲電設備,儲電設備再經由另一條迴路送回去給特定幾個要保護的迴路,主要就是燈具以及停電時需要維持供電的幾個插座。由於我這邊也會抽換各種不同的儲電設備做實驗,因此前端還有另一組 UPS 做切換時的 buffer,確保我切換各種不同的儲能設備都不影響裝置運作。

以目前圖上的設備來說是 EcoFlow Delta 2,搭配擴充電池可儲存約兩度電(不計轉換損失),搭配同牌智能發電機可以於儲電即將耗盡時自動喚醒發電機運作充電,這也是為什麼我將儲能設備放在這裡,因為有窗戶可以搭配開窗器使用。(發電機運作時會有廢氣,且內建 CO 保護,若不流通會自動停機確保人員安全)。

發電機可使用瓦斯或汽油雙能源,增加災害時可取得燃料的機率。當然如果都取得不了的話,就回歸太陽能板發電。這邊使用的都是模組化可攜的方案,也便於要撤離或移地時可以保有一定程度的攜帶性。(這邊的設備會跟我營地上的設備交替使用)

此外我也有存放一部分的防災物資跟設備在這邊,分散大型災害發生時的損壞風險,像是保久食物、行動熱水器、淨水、濾水設備等等。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弱電機櫃: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弱電設備存放在左側的儲櫃內,因為我的要求故最大的儲櫃都是給我的設備使用。弱電部分其實沒什麼太特別的,主要就是我幾年前大特價六千多元的 UniFi Dream Machine Pro 組成的全家桶拿來用。這些是當初買來測試後,一直放在角落閒置的設備,兜一兜拿來給工作室用順便做長期的觀察。目前覺得比以前剛買來測試時狀態好多了,而且當初又用低價取得,已經算賺到了。

AP 的部分使用 U6 Pro、U6+ 等多顆於幾個關鍵點位(前面說過這裡權狀 26 坪,所以還有其他空間),外網使用中華電信 1GB 上下行,備用網路使用遠傳 LTE 固定 IP 企業方案,因此無論是主、副 WAN 都有固定 IP 可以用。我自己手上有不少域名,對應到這裡跑的一些服務,但以防萬一我也使用了如 Home Assistant Cloud(順便支持開發團隊 Nabu Casa)以及 Cloudflare Tunnel 等服務,確保我有多種方式可以與家中的裝置通聯。

我自己規劃的原則是每個房間至少兩條網路線,外加天花板一條。關鍵區域會有額外來回線做互通,戶外區與室內也有來回線相連,以便我使用一些需要在外部架設天線的網路設備,例如衛星通訊設備等等。就連浴室也都有預留網路線,方便我未來使用任何的 PoE 裝置。

這些線在初期設置都相對簡易,但天花板封板後就不一定有辦法補,或要花費更高昂的費用。由於以前曾有過慘痛經驗,現在我一定是補好補滿。


控制盤: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這一次實驗的另一個重點,是測試將一個房間所有的控制線路集中於一處的配置方式。

以往我大都是將每個迴路控制器丟在對應的燈具側,由於天花板內空間大散熱好(相對於開關暗盒),要維護也只需要把燈拿下來即可檢修,但隨著自己越玩越深,對無線方案的信心程度終究還是比不上有線的方案,但如果要在每個迴路處都拉網路線,會增加整體的配線複雜度未必會比較好。

因此這次就將所有的開關訊號、燈具控制線等等全部集中到一個櫃體,這樣我在抽換各種方案測試時也會稍微簡單一點,也順便從實務角度了解這樣配線的優缺點。

控制盤我使用的是 Shelly Pro 4PM,可以偵測每一個迴路的功耗,也能控制迴路的通、斷電。Shelly Pro 4PM 可以使用 Ethernet 做有線連接,且 Shelly 我已經用了非常多年對其穩定度有信心,它的功能在我目前測過的同類型裝置中也是數一數二的豐富,甚至可以直接於網頁介面上寫 mJS 增加原本不存在的功能或進階自動化條件,也能直接與其他裝置的 API 對接(當然 Shelly 與 Shelly 之間也能互控),例如說傳統開關與 Shelly 對接後,可以直接控制 Hue 的智慧燈具,完全不用經過 Home Assistant 等等。

加上可以設定固定 IP,甚至是備援 WiFi 連線,只要 switch 沒掛,就算 router 掛了也能繼續運作。然後上面又有螢幕跟按鍵,可以透過實體介面控制迴路,因此搭配智慧燈具,在中控有嚴重故障時也能保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我目前在工作室使用的搭配有點複雜跟功能重疊,主要是:開關或智慧開關 -> Shelly Pro -> 智慧燈具。

為何使用智慧開關後還要串接 Shelly 呢?功能不是重疊嗎?基本上是的,但主要是我使用的某些智慧開關,例如 Sonoff,並不支援將實體開關與繼電器解除耦合的功能,但開關本身是便宜的,甚至比一些進口 86 形式的開關還便宜許多,因此我把智慧開關當傳統開關用,但使用智慧開關附帶的好處是我可以透過程式控制智慧開關的狀態變化,進而控制狀態指示燈號的變化。

我的應用情境是透過智慧燈具的狀態變化,反過來切換智慧開關的狀態變化,達成多點開關連動,解決一般使用 Shelly 這種形式的模組,無法使用旁路取電形式的傳統指示燈(氖燈)開關的問題(雖然也不是真的做不到但比用智慧開關麻煩)。

此外,智慧開關由於是使用繼電器去切斷迴路,也沒有傳統指示燈開關因為旁路取電機制造成的漏電問題,一舉數得。

目前來說,集中配線的好處當然就是檢修位置單一,比較不用去找天花板的控制器,但以配線是我自己來說,要整理的線真的是頗多,且腦袋要很清楚哪個是哪個,前期的準備比較辛苦。此外我為了保留有隨時還原回傳統配線的彈性,無法像一些方案全部都使用訊號線(線徑較小線較軟),所有的開關依然是走單芯線,雙切來回線也保留,故整體佈線的複雜度並沒有實質降低,成本也會比較高。

此外在開關暗盒的部分依舊都預留好中性線,燈具處則是兩條火線都預留,方便我依照需求切換 110V 或 220V。

控制環境:

這整間工作室的智慧控制,靠的是一台 Home Assistant Yellow,也是好幾年前 Home Assistant 開發團隊 Nabu Casa 開放預購時就下手的,其實就是一台特製的 Raspberry Pi Compute Module 4 的小主機。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工作室中的所有自動化條件都是使用 Home Assistant 內建的自動化功能,大部分的裝置都是先整合進 Home Assistant 再轉給 Apple Home,但 Apple Home 的串接主要只是為了 Siri 語音控制。

空間內主要使用以下的智慧以及網通裝置(因為太多了慢慢再補上):

Apple:HomePod/HomePod mini/Apple TV
Aqara:燈條控制器、H 系列開關、D 系列開關、門鎖、Zigbee 感測器
Broadlink:紅外線發射器
Ecoflow:儲電裝置
ESP-based:DIY 裝置
Eve:澆水器
Hitachi:冷氣(雲端模組、紅外線)
IKEA:Sonos 音箱、無線開關、智慧燈泡
Level:門鎖
LG:電視
Xiaomi:無線開關、智慧插座、感測器
Philips Hue:燈具、無線開關
Philips WiZ:燈具、無線開關
Samsung:電視
Shelly:有線及無線模組、調光器、燈條控制器、感測器若干
Sonoff:開關、感測器若干、水閥
Terncy:大部分崁燈以及軌道燈、窗簾電機、旋鈕、無線開關
TP-Link:攝影機、智慧插座、智慧排插
UniFi:網通設備、攝影機
WLED:動態燈條控制
WiiM:Multi-room audio 串流裝置
Yeelight Pro:青空燈、開關

[細節待補上]


樹幹材質收納空間: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主體意象的樹幹除了銜接了多個功能區塊外,本身也是收納空間的一部分。由於外部有增厚做出 low poly 的造型,故這個造型門也讓木工師傅花了不少功夫。因為造型門有厚度(且寬度每個位置都不同),故開闔的縫以及框的角度都要經過多次的調整,難以完全密閉。

可以看到門最厚的位置十分可觀,弄那麼厚主要是為了能將 low poly 的切面造型做強化,好在在師傅的巧手下,最終將縫隙盡量做小且縫寬均勻。

這個區塊老婆就拿來收納一些材質樣本之類的重物跟色票等。

門片太厚很難減低縫隙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上緣最厚的部分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輕食廚房及吧台區: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廚房/吧台區雖然不大,但整個區塊我們也放置了一台復古雙門冰箱、兩台膠囊咖啡機、一台氣泡水機、一台微波烤箱、小電鍋、碗筷瀝乾架,也有空間放置食材、醬料以及足以開 party 數量的各式餐具等等。

我原先對吧台的規劃是木作結構上水泥質感的藝術漆,但太太堅持這邊她要比較有質感的做法,最後我們去八里挑了一塊花崗岩,弄出了這個 low poly 吧台。這塊花崗岩光材料本身就六萬多了,最後除了用在這個吧台外,另一半則用在另一個房間內,但買單的都是我... 沒辦法,大家應該都有聽過 happy wife, happy life 這句話吧。

花崗岩由於硬,其切割邊角也很容易裂,像這個多角度切割的吧台,在每片石板的切割銜接面多少都難以避免損傷。所幸在美容師傅的巧手下,最終銜接起來的結果是好的。甚至有些曾經斷過的地方,我特意要找也不一定會看出來。

但這邊底下有發生一些小插曲,木工師傅在包覆底座的時候,「好心的」幫我把出線位置由角落移到中間,因為 LED 通常能轉折的方向就是平面那端,以這個吧台來說,裝設燈條底部有三次大轉折,以一般的 LED 燈條來說從中間出線分成兩段會減少轉折次數,會好施作很多。

問題是...

我用的是可定址燈條(每單位可單獨控制的流光燈條),訊號必須由頭一路走到尾,我必須要一條燈條一氣呵成,也因此一開始將出線留在末端。師傅的好意讓我還花了一些額外時間將線移回正確位置。所以像這種比較非常態的應用,與師傅們的溝通要更注意,每個階段也要確實檢查,不能預期施作者會完全依照你的指示去執行。

這個吧台底下也是使用 WLED 控制的可定址燈條,一樣有搭配收音做動態變化,不過平時是設定會在夜間觸發亮燈時執行水波效果。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冰箱旁的微型電器櫃,除了有裝設滑軌可以拉出來使用,也做了一個假抽屜蓋板,在不使用時可以讓整個書桌區有較好的一致性。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然後樹幹上的「樹洞」,我們就拿來放置氣泡水機以及一些小雜物。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整個輕食廚房與吧台區的燈具使用的是人體感應器觸發開燈,使用兩個不同方向以及不同冷卻時間(指感測器被觸發後暫不做反應的休眠期)的感測器做成群組來判別。層板的燈條以及櫥櫃崁燈分別是使用 Shelly RGBW2 以及 Shelly Dimmer 來控制,並透過連動條件讓兩者一起觸發。由於 Shelly RGBW2 燈條控制器本身只有支援 RGBW 模式以及四個頻道獨立模式(控制四盞單色燈具),不支援雙色溫燈帶,故我用 Home Assistant 的 template light 將其控制轉換為一盞雙色溫虛擬燈具來控制。

由於使用的櫥櫃崁燈不具備調色溫功能,僅能使用 TRIAC 調光,故使用 Shelly Dimmer 控制(Shelly Dimmer 是一個 phase dimming 調光器),我將其開關接點搭配一個非接觸式感應開關,並將探頭藏在層板下方,故除了自動開燈模式外,也可以使用手揮動作觸發。使用手揮動作開燈的時候自動開關燈的自動化條件會被暫時關閉,當使用任何形式的關燈指令將燈關閉後,自動化會重新恢復運作。

不過目前為止都沒在用手動的功能,這樣也代表自動化觸發的部分算是能滿足需求。

同樣的,這邊都是使用最傳統最基礎的 PIR 人體感測器,沒有使用到人在感測。因為我覺得人在感測還是很難避免偶發的異常行為,但 PIR 基本上都是可預期的,所以我還是偏好老派的觸發方式,即便我手上也有不少人在感測器,但幾乎都沒實際應用。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餐廳區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餐桌使用延伸桌,最多可以坐到八人,方便進行會議或是討論材質,平常就收起來也不太佔空間。這裡也是我們招待朋友以及來訪家人的空間,更多人的話就是分散在沙發、吧台以及戶外區。

餐桌底下配置地插,方便使用電腦或一些電器時能就近取電。由於空間小,必須考量使用延長線時可能造成的影響跟危害,能減少跨行進路徑的線,就能減少意外的發生。

餐桌的吊燈呼應 low poly 的風格來選擇,裡面使用的是 Phlips Hue 燈泡。Philips Hue 十分穩定好控制,可以開啟音樂同步,整合進 HA 後各種 app 內設定好的情境以及群組都會自動載入,也可以使用 API 控制燈的各種行為,算是十分優質的產品選擇,但在台灣除了產品種類稀少之外,價格也是消費級智慧燈具裡算數一數二高的,有預算很推薦就是了。

不過這裡有個小插曲,我們選擇的吊燈燈罩,內部是橘黃色的烤漆,導致即使我們要調成冷白光,投射出來的光還是會有點暖,這個就是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

餐廳區與客廳區的燈具,除了幾顆小崁燈之外,主要光源來自貫穿這兩區的這條軌道燈。上面我裝設了投射燈、泛光燈、格柵燈、角度格柵燈等各種形式的燈具了解其光型及特性,最後將投射燈罩在餐桌上,這也是工作桌因此需要較為集中的光照,其餘的部分角度格柵燈就拿來打牆面,泛光燈就用在比較不希望受強光影響的沙發區。

每種燈具都有其個性跟適用性,跟每個人的喜好跟習慣有關,故這邊的使用只是我個人的偏好,建議燈具一定要實際叫來於空間中測試,才不會有跟預期落差太大的問題。

整屋主要的崁燈以及軌道燈都是使用 Terncy 小燕的燈具,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他們的同步功能。因為像獨立運作的智慧燈具,即便是群組化,在多顆時還是或多或少有點亮的時間差異,造成突兀感。Terncy 的燈具在同種類的燈具之間可以做到幾乎感受不到差異的同步性,但這必須要搭配同場網關的設定才能達成。

透過官方開發的 custom integration 可以整合到 HA 中,或是使用 HomeKit 協定也行。

每顆燈都可以獨立控制以及任意的群組化,開放了很多以往難以達成的控制變化。我也可以隨著空間的用途需求隨意調節亮度跟色溫,讓眼睛得已擁有最佳的舒適度。此外我也比較喜歡燈具在開關時可以有 transition 的變化,也就是漸亮漸暗以及不同色溫變化平順過度的效果,而不是極端的二元變化,讓視覺沒有適應的時間。

但缺點就是彈性太大了,寫起自動化跟情境時會很煩,因為覺得這樣做也不錯,那樣做也很好,不像以前控制迴路只有亮與不亮,現在可做的組合幾乎沒有止境。

書桌與樹屋區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餐桌旁邊是太太的辦公桌,桌面最邊緣的一部分也當作階梯使用(底部有強化支撐),可以前往樹上的「樹屋」區塊。這樣做有幾個目的,一個是淡化階梯的存在感,再來是保有整個檯面的整體性。終究夾層不是天天用,但檯面則是有需要就能放置東西。

大樹延伸出來的樹枝也是樹屋的閱讀書桌,這裡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區塊,常常一群小朋友在上面玩的不亦樂乎。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我們買了一個實木木樁當作第一階的踏板,平常該木樁也會被拿來當作座椅使用,要上去「樹屋」才會拿來放,然後有真實樹木的元素在也可以更強化一點這邊想表達的意象。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階梯除了內部用鐵件與側牆固定外,扶手也用了一公分厚的鋼板切出樹枝造型,與上方的天花板固定,也是階梯的另一端固定點。樹枝的分支上也打了孔洞,方便我吊掛營燈及小物,不方便露營的時候,就把工作室當作小營地使用。(其實這裡就是我的 man cave)

由於天花板原始狀況不平整,因此這邊其實也有封板,也就是說扶手那條鋼板其實是先固定到原始天花板後,木工師傅再繞著鋼板封起來,最後再請油漆師傅修飾銜接部分。

由於這邊是邊間,三面有窗實在是有點多,故太太的工作區在把鋁窗更新後就封起來了。而原先面側陽台的窗戶則變成落地窗,方便我進出工作區。

書桌區塊的照明用的是一組 Aqara 的燈條控制器,本身支援 RGBW 模式以及兩組雙色溫燈條模式,因此這邊在開燈槽的時候,就埋了兩組線到上下層的位置,並拉到軌道燈與冷氣角落的維修孔位置,這樣用一組控制器可以得到兩組可獨立控制的色溫燈組。軌道燈與燈條的變壓器都由此維修孔維護,也方便我再添加一些感測器或攝影機。

由於燈條的總類繁多,在與木作搭配時一定要注意留的線是否符合要用的燈條種類。依照燈條的工作電壓及功耗數據挑選適合的變壓器,挖燈槽的時候也要注意深度以及其擴散罩是否能達到你要的效果。

像我所有的燈條都不希望有顆粒感,因此就使用一公分深的燈條搭配擴散罩,出來就是很均勻的線光源。這些很多都要在裝潢前預先測試評估,線留錯了很多時候是無法替換的,且要讓頭尾沒有暗點,燈槽頭尾可能都還要留一點寬容空間,因為每種燈條能剪斷的長度不一,會影響到你裝配的長度會有落差。

個人是覺得燈條要弄好要注意的事情頗多,給專業的弄比較好,我給我自己勉強及格而已...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書桌這裡因為預期會接很多電器,就做了滿滿整條的藏線槽,線槽左右段互通,與下層也互通,方便下方的電器走線。終究這邊是工作區,訪客來看到一團線就不太好意思了。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樹屋區高度部分,由於這裡並非挑高的空間,因此我們抓比平常登山用帳篷的高度更寬裕一點的長度,讓人可以相對不壓迫的坐在「樹屋」上,但也有足夠的空間給下方的輕食廚房與吧台使用。床墊空間可以放到標準雙人床墊還有餘,工作累了希望小歇一下,或是外地的家人來訪,這裡就是客房,也可以與我們自己居住的房子做出區隔。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為了確保「樹枝」桌面的穩固,內部請鐵工打底,再請木工包覆角材及貼皮。

創客區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創客區主要放置有兩台電腦、一台 3D 印表機、一台雷射切割機、一台割字機,以及耗材收納區等等。中間的小空間我拿來做電子實驗跟加工,焊接、組裝、打磨鑽孔等等都在這邊。

這邊主要會去監控 3D 線材的濕度,以及火災警示等等(雷射切割有時候會燒起來)。

此區也有自己獨立的 UPS 以及另一組儲電系統,避免我進行一半的工作受到停電影響。假如印一個東西印了一整天了,最後一分鐘給你斷電,理智線會崩裂吧...(雖然有恢復列印功能但我不想有實際測試的機會)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很喜歡這邊看出去的景色!但我要升級新的 Mac mini... 我要升級新的 Mac mini... 我要升級新的 Mac mini,很想要所以說三次...

話說 Studio Display 的 Nano Texture 真的很威,用過了就回不去了...


客廳區


附上主體空間原始以及改造後的比較:
原始屋況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改造後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窗簾拉上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自然採光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介於沒有電視與有電視之間的搭配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客廳與餐廳旁的窗簾都是 Terncy 的電動窗簾,基本功能完備包含手拉啟動開、關窗,與 Home Assistant 整合也都沒有問題。我搭配 IKEA 的遙控開關做遙控控制,以及搭配媒體播放情境去同步連動。

沙發上的窗簾盒藏了一組電動投影布幕,透過 433MHz RF 控制。透過 Time-based cover 整合寫成 cover entity 當窗簾來控制百分比等等。

投影布幕除了當投影幕,也是窄窗的窗簾。這個布幕主要是工作投影用途,娛樂用途有另一個地拉幕,但就沒有買電動的版本。

要使用電動窗簾、捲簾、投影布幕等,都要預先問好安裝要求,並在角落預留好電源。雖然市場上有電池供電的產品,但遇到要用的時候沒電就有點尷尬,直接配電比較一勞永逸,此外也可以延伸出插座給其他適合放置在高位的感測器或攝影機使用。

天花板的吊扇使用的是 KUBRICK 的 Woodie,那時裝潢接近尾聲正在搜尋要用的吊扇,看了幾間都沒很滿意,那時 Woodie 剛準備要上市,網頁更新了還沒開賣就被我看到,啊,就是這個扇!原木、金屬,材質跟造型都直接打中我想要的。

但問題是該怎麼整合呢?原廠 app 只有支援 Google Home,所以一個方式是把控制器換掉改可以整合的,但因為這麼新還在保固內,我就用比較繞的方式。

我透過 Google Assistant SDK 整合以及 template fan 寫了一個虛擬風扇,將虛擬風扇所有的控制指令透過 Google Assistant SDK 轉為 Google Assistant 文字指令送出。雖然透過雲端繞了一圈會慢一點點,但輕輕鬆鬆就將風扇整合到 Home Assistant 以及 Apple Home。

等以後過保了,再來拆換風扇控制模組。

我這台應該是全台第一個整進 Apple Home 的 Woodie 吧...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關於那個沒有電視的電視牆,由於一開始就沒有計劃要掛電視,所以我希望沒有裝設任何裝置的時候牆面可以乾乾淨淨的,不要留一堆突兀的面板。但也不可能都不開任何線孔吧?

於是我們就將穿線的貓道以我們這邊會使用到最大的接頭為基準,抓一個很剛好的線槽機構,並跟牆面其他地方一樣將內側都貼好拓採岩,讓整個牆面看起來有一體性,不會因為沒裝東西有個洞在那裡醜醜的,但要與櫃內的裝置連結也可以穿過非常多線。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為了讓整個牆面視覺上更大氣,因此側邊的視聽櫃與牆面有一大部分重疊,透過不同的材質貼皮讓收納空間隱藏起來,讓牆面感覺起來比實際大,而櫃體事實上卻比實際的深,此外也讓走道更有寬闊感,要在小空間塞一堆機能又要維持適距離,在每個部分的空間利用都必須更花心思。

側邊整個櫃體上下左右都有開線孔貫穿,因此無論是電源、網路線又或是線太長想要藏到隔壁,都可以透過這些管道整理。像這裡擺了一個 HomePod mini,線就可以隱身到櫃體內,只露出一小節。下方也藏有 IKEA 可隔厚板無線充電的充電板,手機放在檯面即可充電。

玄關懸浮櫃體底下的空間,藏了一台掃地機器人(但其實我們沒在用),以及緊急電源插座。當停電時,需要供電的裝置使用下方的插座即可維持正常運作。

陽台庭院

從客廳的落地窗出去的陽台,原先被傳統鐵窗包覆,我們全部打掉重新整理,可以看到下面改造前後的比較:

改造前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改造後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改造後的陽台,變成戶外吧台區,也是工作室的小庭院。我們掛了一個吊椅讓女兒可以在這邊玩,這個吊椅上方的固定點有強化,緊急時可以作為垂降的固定點,我也放了一捆靜力繩在屋內以備不時之需。


上方天花板做局部包覆,空隙有精算過不影響吊椅的移動,局部包覆可以讓天花板不會太無聊,又不用花大錢全部蓋起來,如果樓上有什麼狀況檢修有容易。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浴室、樹屋、跟戶外吧台區是我最喜歡的三個區塊...

[開箱] 關於老公寓重生為智慧小樹屋的那檔事

為了降低陽台植栽的死亡率,這邊使用了水閥控制澆水。依照當日天氣的狀況增減澆水量,假如預報會下雨就跳過,溫度過高就增加澆水次數。

然後因為水壓的關係,較不怕水淹的會放在近源頭處,因為他們被澆灌的水量會高於末端的植物,然後透過微調水管出水控制出水量。但這些就是預防植物渴死而已,還是要人工定時維護才會長得好。

結語

老屋改造總是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即便我們已經翻修過很多間老屋,還是會面臨到很多的問題需要透過各種方式解決。弄這個工作室/智慧家庭實驗室的期間剛好是疫情期間,施工諸多不順,缺工缺料的問題能遇到的我們差不多都有遇到,因此這邊也是我們所有房子裡面花最長時間才完成的。

雖然陽台大很爽,但原始鐵窗拆除、更換、翻修等的費用就不太爽了。此外因為這是第一次以我的需求為主在翻修,不過由於老婆也要使用,導致兩人的意見與想法有時會有衝突,我想這部分應該大部分夫妻裝修也都會遇到,只是我們兩個都有自己堅持的點跟要求,也是經過不少碰撞才把這邊搞定。

費用部分就請跳過,因為每間老屋的條件不同、拆除清運的量不同、保留或更換的品項不同,不像新成屋那麼單純那麼簡單,而且這間有我很多手作的部分,包含有些牆跟線槽是我自己打、弱電是我自己處理、燈具大概 9成是我自己安裝的,因此有太多的部分難以評估。

不過若有什麼其他面向的問題,歡迎提問,能回答的我會盡量回答。如果喜歡這種風格,想跟我家設計師聊聊,也歡迎回覆後查看商家資訊。第一次發這種長文,編排的掌握還不是很熟悉,會再慢慢改進,要鞭請別鞭太大力...

這個小工作室也是讓我跟太太磨練的一個試驗性案子,如何在九坪,也就是一個小套房的空間內塞下完整的功能。我們最終在這個空間裡塞了一個客廳、一個餐廳、一個小廚房、一個小吧檯、一個書桌、一個儲藏室、以及一個有浴缸的浴室。

額外陽台的部分變成我的創客空間,以及附帶戶外吧檯的小庭院。由於雜物多,儲物空間當然也是做到滿,但同時保有一點空白不要讓小空間感到太壅擠,自己覺得有達到 87% 想像中的狀態了。

謝謝觀賞~
超讚的~一些小細節,都被版大完美呈現出來!
Edwin
謝謝!還有很多細節遺漏掉,再慢慢補上...
請問藍天窗的品牌~好有巧思的設計!
充滿小巧思欸 好厲害
Edwin
謝謝!
nevermind wrote:
請問藍天窗的品牌~好...(恕刪)


用的是 Yeelight 的青空燈,有色溫以及亮度控制,因此可以模擬日出、正午、夕陽、夜空等的光線效果,之後在 part 2 的智慧家庭配置部分會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Edwin wrote:
晴空燈


房子美美的就不說了

樓主很多巧思,值得仔細看慢慢學習,受益良多,也希望很多細節能夠再有更多分享

關於晴空燈,我裝潢時本來也想裝,但後來怕裝出來的效果會很廉價就放棄了,但您分享的這個晴空燈的設計,無論是位置、加深(這點加100分)都太棒了,還有預亮跟隨戶外感應,完工效果真的是絕了,超級喜歡

看看家裡目前浴室天花板有一個現成的維修孔(約35*35cm),故也想東施效顰一下(雖然長方形與加深會好看很多但來不及了想用現成維修孔),希望能多分享一些關於晴空燈的安裝細節與注意事項

非常感謝,再次恭喜
Edwin
感謝!浴室我做了不少細節,整個青空燈/晴空燈加深部分的諸多考量也會在 part 2 做分享。主要是要讓後續燈具還有辦法取下來維護,所以那邊其實還有用木作做一個支架。當然還有角度以及會踩雷的部分…
美美的 那浴缸實用嗎? 不知道好不好清潔
Edwin
謝謝!浴缸每次使用後會使用軟質的菜瓜布稍微刷一下,目前使用了半年左右覺得維持的還不錯。浴缸造型因為是有特別去躺過挑過,所以是符合我們的喜好需求,緊急的時候可作為儲水槽也是附屬功能。
超美

可以問沙發品牌嗎?
Edwin
謝謝!沙發品牌是 Natuzzi,於內湖門市購入…
不知道你總共有多少智能設備接到HA上
但如果數量不少或是後續會再新增的話
HA的硬體不要太差

另外一個就是WIFI
大部分的智能設備走WIFI
當然如果你用的是其他無線技術例如matter
就是要多幾顆
不要一顆兩顆吃全部智能設備
WIFI機器或matter或是網關機器可能會撐不住

如果會的話,最好建立獨立HA環境
另外如果你是在比較容易遇到停電的區域
就要把全屋不斷電或是某些設備要不斷電
考慮進去
簡單舒服 看了就是很棒
非常的好
Edwin
謝謝!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