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分國產或進口版,後窗下緣與行李箱上方會有一條黑色硬塑膠片貼在玻璃邊膠上方並遮蔽部分板金,其用意推測可能是增加密合度減少後窗與行李廂蓋的間隙,進而減少高速行駛的噪音,而且有視覺修飾上的效果。但這片黑塑膠片卻不是完全緊貼在膠條與板金上,而是有個縫隙。會讓不少落葉細沙雜物因為風力與雨水流動的關係而卡在縫隙內,縫隙卡住後雨水就會無法順利排出而累積。而且洗車時根本洗不到也沖不出來~~~ 最後落葉逐漸腐蝕酸化,細沙會隨著車身震動而不斷研磨漆面,最後漆面磨光鈑金也就開始被侵蝕。在自然環境的酸雨作用下,五六年之後這處板金幾乎都會被侵蝕掉底漆開始生鏽。
所幸我的車在車友的提醒之下,十幾年前就直接拔除了黑色塑膠片。看到該處底漆已經有兩三處發生約一元銅板大小的鏽跡。直接使用特殊的筆型除鏽還原劑與底漆修補回來。之後洗車或是開啟行李箱時都會順便清除該處的落葉雜物,避免發生鏽蝕。
但並非每位VT-B車主都知道這個訊息並及早採取正確步驟,往往是等到行李箱進水時才找到肇事元兇。而且平常放在車庫少淋雨的車主更不會注意到這件事,直到某天大雨之後行李箱進水才會發現。

這是購入1998年VT 1.8之後一周發現行李箱漏水,撕開黑膠條之後發現後檔玻璃右下方破了一個洞!! 原本黑色膠片覆蓋處板金為白色,下方黑色部分就是累積的砂石汙垢~~~但平常看不到也沖洗不到。

從行李箱內向上看,可以看到破洞位置透光~~~

先是用防水樹酯進行修補,觀察看看~~~

結果當天晚上下大雨,第二天看破洞還是破洞,鏽跡表明實際腐蝕處更大。

看清楚一點,證明這種破洞僅靠樹酯矽膠之類的無法修補。還是要想其他方法。
由於當時遇到北台灣天氣不佳,連續一周都在下雨,車子也都在戶外淋雨。所以也只能放個水桶在破洞下方接水。想辦法找可靠的材料去繡並補洞~~~
其實依照正規作法,應該是拆下後檔玻璃,將破洞處去繡切割並重新補上一塊金屬,再打磨烤漆,然後再將玻璃裝回去~~~~ 對於一台當時已經十九年的老車而言,這樣完整一套完整的板金工程耗時耗力,整修費用幾乎等於車價。所以不可能這樣做下去,但若因此就報廢掉這部車,似乎也不划算。畢竟這就只是一台每天早晚只開8公里的買菜交通車,只要可以正常運作擋風遮雨載東西就好~~~
最後我花了一千元左右買了一種超厚超黏的橡膠膠帶,搭配上液態橡膠噴劑,配合之前使用過的除繡還原筆,將整個繡蝕破洞都修補好,至今兩年多每天日曬雨淋都沒有再發生漏水問題~~~
本以為處理完成之後就不會再遇到這類問題,沒想到今年初買進的另外一台00年VT-B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但詭異的是這台車的後膠片撕開後除了髒一點外,並無任何漆面繡蝕問題。因為前車主都將車子放在室內停車場且少開,基本上沒啥機會碰到水。但這台車買進之後開去洗車,洗完之後打開行李箱卻發現左右兩側行李箱底板都有L型的水漬。觀察漏水處卻是由車身鈑件接合處滲漏的!! 些微的滲水流到行李廂蓋支架上再滴落到底板上,形成L型的水漬。注意看照片中板件接縫處已經有鏽跡~~~

我去搜尋歷年來VT-B車主關於行李箱漏水的討論,發現幾乎都是這處板金縫隙漏水。差別只在於有些人只漏單邊或是兩邊都漏。而且剛發生漏水時因為板金沒有鏽跡,很難觀察抓到正確洩漏點。有些車主甚至懷疑是後檔玻璃邊緣處有滲漏,拆掉玻璃重新打膠也沒能阻止漏水問題。
基本上我認為這應該是車輛製造時板金膠(用來填補板件接合處縫隙)施工上的缺失,或是板金膠材質硬化失去彈性,在車輛長期日曬雨淋金屬膨脹收縮之後發生裂縫,雨水在風壓與水壓之下就會滲入縫隙而發生漏水。
有了上次處理板件漏水的經驗,這次我就直接買了相同的橡皮膠帶與橡皮噴膠進行處理,處理好之後檢查我自己的車,結果也發現同樣的位置也有繡蝕痕跡,甚至拆掉行李箱膠條也可以發現有繡蝕,所以也乾脆一併處理處理~~~



這是剛噴上液態橡皮噴膠的樣子,因為噴膠內有氣體,所以剛噴上去的表面會鼓起來不太平整,但是之後乾燥硬化之後就會較為平整且有彈性。還好噴膠的這個地方只要行李箱蓋起來就看不到,所以醜一點也無所謂。只要不會漏水與腐蝕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