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民國24年)8月21日,王世傑通過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號部令,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


民國二十四年《第一批簡體字表》

民國二十四年《第一批簡體字表》

民國二十四年《第一批簡體字表》

民國二十四年《第一批簡體字表》

民國二十四年《第一批簡體字表》
85%和現在大陸用的簡體字完全一致,10%略有修改,5%不太一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89%B9%E7%AE%80%E4%BD%93%E5%AD%97%E8%A1%A8

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聽聞後

向蔣中正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並三個月拒絕參加國民黨會議

蔣中正思考後,決定暫時擱置簡化字方案

此後一直未有機會再次實行

對嗎?
胡青羊 wrote:
1935年(民國24...(恕刪)



台灣路邊賣的假骨董,上面的刻的字體跟你信封上的好像!

請問.....你文件哪來的?


0110101 1001010

kantinger wrote:
http://zh...(恕刪)


對的,但我認為純粹批評簡化漢字荒謬一說還是草率了
老蔣也動過心思的


胡青羊 wrote:
1935年(民國24...(恕刪)
胡青羊 wrote:
1935年(民國24...(恕刪)


很久沒有拿筆了

許多字都開始忘記

之前連"牆"都不會寫

還要用手機查


很多簡體字當學生時寫筆記常套用…


胡青羊 wrote:
1935年(民國24...(恕刪)


《推行簡體字辦法》為方便書寫,而非混餚閱讀!
然而,後面所推行的簡體字已經簡到了一種多字合一的混餚狀態!

乾貨為何?
下面為何?
後面為何?
對岸搞到後面
到底漢字簡體化或漢字拉丁化呢?
肥豬人 wrote:
很久沒有拿筆了許多...(恕刪)


我是認同識繁用簡或者繁簡並用的。
事實上簡體字使用者識別繁體字很容易,我十歲時看家裡的老版繁體三國演義一點問題沒有。
繁體字確實比簡體字有美感,用來做招牌啊,商標啊什麼的挺有感覺的,正式文件中使用也顯得更莊重。
不過對一般使用者,或者記筆記啊什麼的,繁體字是否太繁瑣了?
經典例子:憂鬱的台灣烏龜
這個寫起來太麻煩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