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boy wrote:連政策的開頭都還沒有~~要怎麼討論到那麼枝節的事情呢...........重要政策是抓大不抓小 抓原則不抓細項否則不管什麼好政策~要找麻煩反對的話~不愁找不到的 去年學校是一千名學生的規模今年有兩千名學生要就讀學校的師資與設備該如何解決?這麼大且明顯可預見的問題叫做枝節?叫做找麻煩反對??別只會空談而拿不出具體的做法
台灣自從民國90年教育鬆綁,將森林小學之類的實驗學校承認其學制之後,早就可以讓家長選擇,供其孩子就讀,華德福學校跟森林小學都是所謂實驗小學,政府目前沒有禁止學生就讀,也承認其畢業證書。而且,家長如果要自己教,在家教育也是可以的。如錫安山教派。我的意思是:家長選擇權並沒有受到限制。如果你家長的時間很多、錢也很多,想讀華德福學校,沒有人禁止喔。而且,話說回來,很多的實驗學校,如夏山學校,有研究表示:其畢業生將來長大之後是否成就比較好?結論顯示並沒有。所以,華德福學校的優劣還有待商榷。依照孩子的興趣自由學習,學生會捨難取易,這種學習會造成學生程度低落,美國的進步主義已經證明這一點。本人並不贊成依照孩子的興趣學習。關於教育券的問題,應該是來自英國吧?那是補助貧寒學生到私校就讀使用的。本人認為以學生在學人數為依據,來申請教育經費補助,這是有問題的。原因如下:1.年度預算編制會有困難:學生的人數若是不確定,編制下年度的預算鐵定會有困難。2.會造成比現在更嚴重的城鄉差距:學生多的學校有經費,學生少的學校就沒經費,那偏遠地區的學校不就都要關門?到時,學生豈不是要離鄉背井到外地讀書?這一想就知道有問題。3.學校的發展往往會有4到5年或更久的計畫,學校設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建置完成,輕言廢校不符合成本效益。學生人數臨時增加太多也會造成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負擔。有學生沒有教室,要怎麼上課?4.學校優劣績效的認定困難:說實在話,大家看績效,還不是看在這間小學畢業後升甚麼國中,甚麼國中考上建中北一女最多的,叫做好學校。學校的評鑑每三年一次,看看檔案就過了,要說我國教育甚麼部分最差?督導制度應該頗值得討論。
prno112 wrote:台灣自從民國90年教...(恕刪) 內行人~一個縣的教育能被搞成這樣~從上到下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老想把問題怪罪別人~確不知檢討自己~這年頭在上位的人~老是幻想著自己的理論能解決問題~呵~有點常識的人~是不會被那些坐辦公室裡空想的大餅所騙的~
樓主似乎把教育券的用法和家長選擇權搞錯了。如今一般社會大眾對12年國教的疑慮之一,是關於富者恆富、貧者恆貧,富人因掌握較多資源,對其子弟的教育自然不遺餘力,會造成社會階級再製、社會流動不均的現象,這是一種不平等。所以教育卷的本意,應該是在幫助弱勢族群取得受教育機會的均等。而家長選擇權是在於:當孩子考不上公立學校時,不需要因為學費問題放棄就讀私校,或是貧寒學生可以選擇優質私校的權利。家長選擇權和教育券,應是賦於貧寒家長有選擇學校的能力,不是拿來數人頭,申請教育經費用的。本人還未聽說過,有哪個國家會以數人頭的方式,來做為學校申請教育經費的依據。哪個國家這樣?本人真是孤陋寡聞。
教育選擇權?? 現在不就有了嗎? 人文, 華德福或是森林小學都是體制外的選擇, 再不滿意也可以在家自學啊!今年美國畢業季最火紅的一句話是:「You are not special!」, 同樣的也可以由家長贈給自己的小孩, "你並不特別". 但是最難的是讓家長接受"我的小孩並不特別",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這樣的普世價值觀未做調整前, 再好的教改理念也難以成功的.
prno112 wrote:樓主似乎把教育券的用...(恕刪) 除非樓主聽錯~不然~據說是某縣的副縣長親口說的~我想~要不是樓主會錯意~不然就是該副縣長~兩杯黃湯下肚~還是一時神明附體~頭腦不清楚時開的支票~唉~為什麼我對這些搞政治的人物能說出口的話~真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
XD,把教育選擇權五個字換成建式數學完全分不清楚「十五年前的建構式數學的論戰」跟「教育選擇權的論戰」有那裡不一樣簡直是…鬼打牆與教改者論,轉圈圈而已還能蓋到十幾樓…大家慢慢轉…十幾年前轉過了…插旗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