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mingtao wrote:
工具放在台北,有發揮工具的功能,居民看得到有回本的希望.
工具放到高雄,沒有發揮到功能,搞得負債累累後,居然突發奇想換個瘦身版再炒作一次
高雄是應該把捷運的功能發揮出來是當務之急,還是蓋另一個工具出來才是當務之急
這有這麼難理解嗎?
高捷是BOT,需要算建設成本,折舊成本,銀行貸款成本
北捷是政府建設好後,無償轉移給北捷營運,建設成本是零,沒有提撥折舊,不用向銀行貸款
這種生意要賺錢誰不會做?
這有這麼難理解嗎?
mediciaaa wrote:
高捷是BOT,需要算建設成本,折舊成本,銀行貸款成本
北捷是政府建設好後,無償轉移給北捷營運,建設成本是零,沒有提撥折舊,不用向銀行貸款
這種生意要賺錢誰不會做?
這有這麼難理解嗎?
chiato wrote:
原來只打了這麼四行字就好專業哦?請問您是真的有收集資料去比較過嗎?
前二行營運模式的架構上大致是對的,但北捷絕對不是象徵性的收費轉移,只負擔營運管理,
事實上北捷公司每年仍需繳納租金給捷運局(政府機關),提存當作機電系統重置基金使用,
這個租金的金額是營業收入的百分之四,每年北捷公司繳納給捷運局的租金約25億,
北捷和高捷的差別,打個比方來說,只是一個租房子,一個買房子而已,沒有免費這回事的。
後二行的興建模式敍述則是完全錯誤的,我在很久前的一棟樓有試算過:北捷營運成本與損益分析
如果北捷的興建模式比照高捷,雖然也是會造成帳面上的小額虧損,
但以北捷人潮洶湧的情況和市民對捷運依賴度之深,其實只要票價調漲個20%就彌補回來了,
而且北捷現行的票價比搭公車還便宜,例如台北到新店25元,調漲到30元後也只和坐公車的票價相當,
但北捷終究為為官方機構組織,必需負擔大眾運輸重任,所以才用這種繳納租金的方式,
一方面提存未來機電系統更新的重置基金,再者帳面上賺點小錢,然後人民負擔的票價又較低。
再來你說如果高捷的興建模式比照北捷,高捷早就出現盈餘,很遺憾這也是錯誤的,
根據高雄市政府捷運局副局長周德利表示:
高捷屬於BOT,高捷公司必須攤列折舊及利息,這些費用就佔了虧損的六成,
而台北捷運是政府自辦,所有工程皆由政府出資,產權屬於市府所有,
因此不必攤列折舊,如果台北捷運也攤列折舊費用,一樣難脫帳面虧損。
根據上述可知,折舊及利息只占虧損的六成,不用算折舊利息的情況下,高捷仍會虧損那另外四成,
現在每個月虧損約2.5億,都不算折舊及利息,每個月仍然會虧損1億。
所以現在高捷的問題明顯就出在運量不足,就算不扣折舊及利息這些沈入成本,
但他的營業收入連日常的營運成本跟維修費用都無法負荷,在會計學上來說,這叫未達損益兩平點,
如果是一般追求利潤的企業,早該關門大吉收起來別做,如果不設法提高運量的話,
繼續撐下去只是燒錢,給政府來接手也一樣,只是用納稅人的錢繼續補洞,
最多給你撐個20~30年,等到系統老舊整組壞了了,也沒有錢再來重置新的機電系統,
到時是用納稅人的錢繼續砸個幾百億嗎?還是再搞個BOT引入民間資金?
高捷和北捷在營運規模,營運績效,重置能力,永續經營等條件各方面都差很大,
不設法提升高運量的話,未來高捷確實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