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ok wrote:可以看看獵殺u571.那中尉副艦長本人是好人.可是艦長確認為他不夠格升級為一名艦長....因為他不夠狠.....(恕刪) 但是我覺得艦長是一個是非分明、判斷果決的人,副艦長則會猶豫不決,當艦長受傷落海,副艦長用手電筒找到他的時候,艦長海中喊著副艦長的名子要他下潛,不是來救他.....當時副艦長還在猶豫......
我覺得:1.片中米勒上尉率領"搜救小隊"對該機槍陣地突襲的情節應是編劇杜撰用以加強主角米勒上尉的性格-熱忱;以此呼應在灘頭指揮部慨然接受長官指派之搜救任務,並為片末留在橋頭堡與空降部隊死守橋梁的情節作 一伏筆2.正因為此搜救小隊是由突擊兵(Ranger)臨時受命組成的特遣隊;不是LRRP這一類的戰場情報蒐查單位,軍官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因而會有"突擊"與"迴避"兩種不同的行動模式(單位性格)不過話說回來這與美國人的性格有關,二戰時的美國陸軍似乎不太重視戰場情報的取得,因為英國和歐陸各地的游擊隊都會"主動向美國提供情報"(其實應該是提出需求請美國協助^^)3.影片中沒有演出搜救小隊對該機槍陣地進行偵查,只因大量的陣亡美軍屍首引起米勒上尉的戒心並以雙目 鏡作粗略的觀察即決定進行攻擊,由遍地的美軍屍首未被搜查也未被搬運集中掩藏可知此機槍陣地的人員 並不多守備亦不完善,即判斷可以強襲方式奪取陣地並決定執行-這幾乎是突擊單位(包含空降部隊與陸 戰隊)一貫的習性4.不可諱言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但是被放在不同的位置常會作出不一樣的決定;例如自動步槍兵 萊賓 即以士兵的觀點向上尉提出"迂迴避敵"的建議,而其他的士兵包含士官長也偏向此一觀點;若是讓其他的隊員擔任隊長領導小隊是否會作出不同於米勒上尉的決定? 這點也蠻值得討論的5."占功卸責"的的醬缸文化是人治社會的傳統特色,也是營黨團鬥導致亂象紛起的主因,也許我們有機會改變這個現象,又或者我們正在延續這樣的現象‧‧‧
問問自己如果有機會當人家長官,你敢不敢不惜動用手邊資源同時犧牲你的同袍,部屬,只為了達成老闆交付的任務.例如叫你的美女帥哥屬下一起陪客戶吃飯,然後出賣他們之類的. 只為了拿到一張訂單.領導技巧都是訓練而來的,應該很多網友當兵都是被支配的對象,沒有想過如果今天你是你的連長,排長的時候,你會怎麼帶阿兵哥做事?這也是美國著名軍校畢業生常被挖角去幹CEO的原因
鐘樓怪人0223 wrote:片中米勒上尉率領"搜救小隊"對該機槍陣地突襲的情節應是編劇杜撰用以加強主角米勒上尉的性格-熱忱;以此呼應在灘頭指揮部慨然接受長官指派之搜救任務,並為片末留在橋頭堡與空降部隊死守橋梁的情節作一伏筆 蠻同意點的, 畢竟「搶救雷恩大兵」是一部電影, 有些橋段是為了呼應後來發生的事, 可是Band of brothers是真實發生的事
也不用說全軍覆沒,其實一個班只要有兩各重傷,扣掉需要檯擔架照顧的兵力,整各班就幾乎喪失戰力!所以電影才用陣亡來解決受傷的士兵,以免造成需要一到兩名士兵照料反而拖累整各任務的結果!雖說被重機槍打到生還機率不大!!!特別是死守橋頭堡遇到的20mm那種,被打到就算非致命部位也會因為傷口太大失血過多掛點!!!
Northernstar804 wrote:我都是買一張票然後看...(恕刪) 我最高記錄是一張票看四場半....(中間有些場次沒看完為了趕下一場開場所以放棄)中餐及晚餐都是在裡面解決....最後半場實在受不了快吐了...所以就走人.....
特偵組 wrote:也不用說全軍覆沒,其...(恕刪) 7.62mm就有辦法讓你大失血,12.7mm(.50吋)就有辦法把你打成兩節。20mm那已經可以用來反裝甲了。(方陣快砲就20mm)用來打人根本是肉醬製造機。
sunx13 wrote:最後,米勒的作法對不對?雖說見仁見智,不過坦白講,除非有必要性,否則應第一時間聯絡後方,由後繼通行或是清掃障礙的完整配備部隊執行掃蕩;如無法做到才留下二到三個記號,提醒過往友軍注意。畢竟以一個輕火力班要消滅機槍陣地,不能說一定做不到,但付出的代價恐怕也不像電影演得那樣輕微。更重要的事萬一全軍覆沒,後方又不知情下,誰繼續尋找雷恩,好安慰他的母親? 米勒就是因為這樣做才變成英雄,我的想法基本上也是應該先完成主要的任務 ----- 把雷恩找回去,所以當不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