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9821 wrote:業的解釋,在隔壁樓就(恕刪) 您說"佛經中說業,還有功德,解釋跟很多人流傳的不一樣,有人誤解了,那是誤解人自己的事,還有人一直以訛傳訛,那也是以訛傳訛的人的事。要誤解訛傳之前,好歹也看一下正文。"而我只想確認大家對業的理解是否與維基相同,
十惡 (佛教)三毒經書勸與人為善,修行自己這都沒錯,但當您看到現在這些宗教團體,勸信眾要戒貪嗔癡,要慈悲為懷,要助人,balabala的一堆好事,要說好話,要做好事,但實際上呢?雖然修行因人而異,但穿著團體服,做著貪小便宜,隨便但不管別人方不方便的事,說了還要生氣,盡是三毒的事,在修行場裡外 師兄師姐滿嘴蓮花,出圍牆誰誰誰如何如何,又或我家鄰居怎樣怎樣的,周邊的人如何想?我個人認為佛教經典會不會,熟不熟還好,積極的降低自身三毒十惡(三毒和十惡有重複)才是真供養佛法僧一切隨緣一切隨喜,現代有現代的想法,不用強說對與錯,佛講因果,佛講因緣,何必強求
路跑一哥 wrote:佛教最愛講地獄惡道...(恕刪) 啊就不知道有多少錢或欠多少錢,(前世)就只一直叫我存錢、拼命存錢,(今世)再不好拼命存錢,就會被關小黑屋、不給你飯吃,(地獄)享受不是年老時,而是下輩子才可以過比較好的日子 (來世)反人性,沒辦法印度就是如此統治,佛教有想改善一些,但是論証輸了被趕出去,後面才有密宗...,總之就是,像不像黑奴主人在管理,但黑人的命也是命,話糙理不糙
jk300 wrote:無數的繁體文佛經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玄奘大師帶著大批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前,唐太宗已聞知大師巨大的成就,立刻改變態度,隆重歡迎大師的歸國。起初,玄奘大師希望能在嵩山少林寺翻譯其帶回來的經文,但未被唐太宗批准,遂留在長安弘福寺進行。需要翻譯的佛經共有六百多部,絕非一人能辦到。貞觀十九年,梁國公房玄齡徵招全國精通梵文、佛法的高僧,一同協助玄奘大師譯經,經過嚴格篩選後,玄奘大師擁有陣容強大的翻譯團隊。翻譯經文乃佛教盛事,不能馬虎,因此光是譯經的工作流程就分成十個階段,以確保文字內容的精準性和正確性,缺一不可,過程極其講究!此外,玄奘大師自有一套翻譯準則,他提出「五不翻」,認為有五種情況應保留經典原音(音譯),不須意譯,這五種分別為:祕密咒語、含多義之詞、本地無之詞、順古之詞,以及為啟信敬重之詞。為能保障工作場地之安全性,唐太宗命李孝恭為監譯官,房玄齡為監護大使,全力護持翻譯工作。玄奘大師對佛經翻譯要求極高,是佛教經典的極大貢獻者。後人稱玄奘大師譯經之前的歷代佛經翻譯為「舊譯」,從玄奘大師開始的翻譯則為「新譯」,是為中國佛經翻譯史的一大分水嶺。千錘百鍊——你知道古時翻譯一部佛經有多少道工序嗎?宗舜法師:嚴謹到苛刻!有這麼多高僧和工序才能譯出一部佛經在我國古代翻譯佛經,大多由朝廷設置譯經院以完成譯事。此類譯經,稱為「奉詔譯」,故現存經中,很少有未題為「奉詔譯」的。譯經院等翻譯佛經的處所稱為譯場。在譯場中,職位一般設有九位,各各分掌特殊的任務,組織非常完備。以《佛祖統紀》所載為例,九種職位如下:1、譯主:坐於正面宣述梵文,由通達顯密二教者擔任。為宣讀經典原本,並講解其意義者。這是譯場的核心人物。2、證義:坐在譯主左側,評量(審查)梵文,或判斷譯文正確與否,證已譯出之文所詮之義。這是審查經典內容,判定其意義有無錯誤的工作,此職通常由多數人擔任。3、證文:也稱證梵本。坐在譯主右側,審查譯主所讀梵文之正誤。這是審核所翻譯的語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語意義的工作,只有精通梵漢兩語者方能勝任。4、書字梵學僧:為聽受梵文而將梵音如實寫成漢字者。5、筆受:將梵音翻譯成漢文者。筆受者要求能精通華梵,學綜空有。6、綴文:連綴文字以成句。這是將梵語意義寫成漢文者,人員多時有好幾名。7、參譯:對照梵文與漢文之正誤者,稱為參譯,或稱證梵語。8、刊定:削刪冗長之文以定句義。9、潤文:坐於南面,為潤飾譯文者。因為翻譯如果僅能正確傳達真意,還不能稱為完美。只有譯文典雅莊麗,才能令讀者歡喜受持。所以任此職者,必須擅長修辭屬文。人數不定。另外,有的譯場還有「度語」,也稱「傳語」。因為有時譯主不懂華言(漢語),即由度語者將其講述的外國語意義譯成漢語。如唐代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時,由洛陽的廣濟擔任譯語。但譯主若為華人,或外國人而精通漢語者,則一般不用「度語」。如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義凈大師,皆未用度語。除直接參與譯經的人員以外,朝廷往往還派有「監護大使」,監護大使在翻譯成後,擔任監閱的職務,常由朝廷高官擔任。這時其實已經不需要譯文巧拙的審查,僅僅是一種榮譽監督。當某經典譯成後,譯主如果認為已經完善妥當,即交給監護大使,由監護大使上呈於朝廷,以供皇帝閱覽。有的皇帝,也賜以御製的序文。如玄奘大師譯出《瑜伽師地論》後,唐太宗曾賜以《大唐三藏聖教序》。每本經論的翻譯,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某個人能夠勝任的。據記載,義凈大師譯場用「二十餘人次文潤色」,翻譯《婆沙論》時,有「三百人考正文義」。所以印光大師說:「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