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wei wrote:這種size, 真的...(恕刪) 如果一個官員真的說內湖線平常不會這麼多人,那我罵他白癡是ok的嗎?符合事實,算不算誹謗?每天上下班從內湖出入的,都是喪屍嗎?還是規劃的人覺得,小就是小,要不要坐拉倒,我作的再小,也是我高興,你們管我?這樣上下班,才能有擠到渾身是汗的fu啊搞個中間走道小到靠北的車廂官員講話也不要白癡沒sense到這種程度,可以嗎?我不知道他當市長,到底是會什麼?誰可以告訴我?當市長可以不用什麼都會,但是最少要會監督不要整天只會說瞎話,何不食肉糜,一個沒在坐捷運的在那邊表演幹麼
應該是說當初的設計者沒有將都市計劃給整合進來當初的設計還是停留在那個時候的內湖,十幾年前沒有內科吧?記得光是中運量or重運量就爭執不下,更何況是走地面下還是高架...走地下工期會多出來一年多(不過走高架的設計也延遲了一年多)走地下經費會多出來約700億,現在也多出了600億了...這個都是轉述昨天聽到社區主委和里長說的不過我猜主因是要和木柵線做連結的關係,所以只好採行這樣子的設計誰知道這種高架的設計能不能夠乘載重運量的車廂經年累月的操勞?至於市長說的"平常不會這麼多人"天阿!這算是哪門子的回答?早上六點,晚上十一點是不會有這麼多人啦~但是上班時間呢?還有到明年為止只有內湖線到南港展覽館,到時候一堆人要搭捷運去看展覽還有下展覽的時候,那時候....選票就會說話的啦!
內湖線為了與木柵線做連結而採用類似的系統的確是很合理,也很容易能夠理解的一件事情但是,卻不能解適為什麼車箱採購的尺寸這麼小?比木柵線的車箱還小?原因... 是什麼咧?????有哪位官員能為這一點給個合理的解釋嗎?
微甜汽泡酒 wrote:這麼小的車箱乾脆把座位全部拆掉還比較好...(恕刪) 我本來也是這麼想不過後來才知道,現有的座椅下方有一堆電路板:P所以並不是拆椅子這麼簡單的工程在別的討論區上有人建議是,把這些電路板重新layout再整理過,把空間挪出來之後再重新安排車廂內的空間配置不過原廠是一定不願意改了,可能要等三五年之後過了保固期,自己再來改進就像高運量的車廂,有部份坐椅從非字型改成相親座,大概也是車廂購置之後數年的事情
kidd9876 wrote:真搞不懂,怎麼才幾條...(恕刪) 因為馬特拉不拉了,後來找了加拿大的龐巴迪公司,開標的條件是要能把馬特拉的系統承接下來,最後把馬特拉的系統全部改掉。這中間要能夠無痛升級(相當於你把server作硬體升級的時候還要不能關站)現在龐巴迪的車子可以全線運轉,馬特拉的舊車則只能在中山國中站以南運行,下個月馬特拉的車子會停駛,抓去改造,改好之後再重新上路